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说课教案1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079762 上传时间:2018-10-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说课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说课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说课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说课教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说课教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说课教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说课教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6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1.6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这节课承接前面所学,与前一节课同为地理学习的理论基础, 是重点,也是难点。学习中应加强绘图能力的训练,建立平面图与 空间立体图对比识别的意识,切实理解地理现象的时空变化。 说教材:说教材: 地理是一门知识类的学科,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分为上下两册, 共分为 8 个单元(上册为前四个单位,下册为后四个单元) 。上册 主要讲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下册主要讲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 系。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宇宙中的地 球,是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这个单元,是我们高中地理的开

2、门砖, 是后面学习的基础之基,这个单元的重要程度就不言而喻了。地球运动分为自转和公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 的地理意义(一) ,主要介绍了地球自转所带来的昼夜交替和地方 时等现象;而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 则主要讲地球围着太阳公转所产生的昼夜长短、四季五带等现象。 本课内容与 1.4 课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 连,与 1.5 课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是并列的内容。地球的 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 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 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

3、 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就形成 了四季。同一时间(季节)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发生 了变化,形成了五带。因此 1.6 课又是 1.4 课、1.5 课内容的继续。 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 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 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因此,我设 计了下面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学生能简单的绘出春秋二分、夏冬二至时地球光照示意图。 2、学生能依照前面所绘的光照示意图中,说明正午太阳高度 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3、学生能列出四季和五带划分的依据,

4、并在地球平面图上, 标注出五带的地理位置。 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1、教学目标是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高一学生的知识基础和 认知水平而设定的,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 2、要求学生能简单的绘出春秋二分和夏冬二至的地球光照示意图, 培养学生认图和运用图的能力。同时扎实的掌握基础知识。 3、学生能在地图上标出五带的地理位置,通过图像能增强记忆。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二:一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规律及其形成原因,二是四季和五带的划分及其划分依据。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意识,也 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教学重点

5、和难点确立的依据:教学重点和难点确立的依据: 1、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下设定的,昼夜长短 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及其形成原因,是地球公转所产生的 地理意义,对于理解地球运动,有着重要意义。 2、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因为地球的公转需要 空间想象的思维能力,同时,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理论性较强,给理解上造成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演示法、读图分析法、提问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演示法、读图分析法、提问法、讲授法等。 本课的学习,一定要让学生建立一种空间概念。 演示法:演示法:通过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便于学生理解,增强空间思维 能力。 读图分析法读

6、图分析法:本课的学习,要建立在光照示意图的基础上,对图进 行分析,才能理解和掌握知识。 提问法提问法:开发学生智力,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讲授法讲授法: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进行讲授,方便学生理解。 课型课型:新授课 课时课时:高一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第六课时 教具教具:投影仪(ppt) 、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用投影仪投影仪播放有关极昼极夜自然现象的影像)看完影像后, 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极昼极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吗?抽两个同学回 答。学生回答结束后,老师先不给答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 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之一,昼夜交替与各地地方时的差异,这节

7、 课,我们将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之二,我们将来揭开极昼极夜 这些自然现象产生之谜。 (二) 讲授新课 1、 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1 读图:教材 21 页图 1.26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A B C2 提问:结合生活实践,说明成都冬、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情 况。 (抽两个同学回答,学生回答完毕后,老师暂不给出参考答案)3 讲解与演示演示:教师用手电筒当作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仪上,模 拟日地空间状态。讲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 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且直 射点的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 渐长夜渐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渐

8、短夜渐长;夏至日时,晨 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 ,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 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 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 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 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渐长昼渐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渐短昼渐长;冬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 , 北半球各地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 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圈)经过南北 极点,与某条经线圈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为 12 小时。 4 板书板书:北半球昼

9、夜长短的变化:春、秋分 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 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冬至日 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极夜)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 读图:图 1.26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A B C2 提问:分别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说出南北半 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抽两个同学回答,学生回答完毕后,老 师不直接给出参考答案)3 讲解: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 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 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

10、太阳高度达 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 道向两极递减。4 板书板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冬至日 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夏至日 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春、秋分日 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 3、四季和五带的划分、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请同学们带着以下两个问题,用两分钟的时间,读图 1.27 和课 本内容“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问题一:四季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问题二:五带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抽两个同学回答,同学回答完毕后,老师给出参考答案。 地球自转和公转黄赤夹角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时间变 化四季 地球自转和公转黄赤夹角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变

11、化五带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时间变化,就划分出了四季,正午 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 规律,根据地球表面接受太阳热量的多寡,划分出了五带。 ) 2、讲解讲解: 四季: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哪些异同? 同:1、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 90 划分为一个季节;2、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 变化;3、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定为夏 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 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 不同的是,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

12、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 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 意义。 现在,北温带许多国家,把 3、4、5 划分为春季,6、7、8 为 夏季,9、10、11 为秋季,12、1、2 为冬季。这就是气候四季的划 分。 五带:昼夜长短的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 规律,形成了五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 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 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它是人们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带分 布规律的基础。 3、板书板书四季的划分:依据和中西差异五带的划分:依据和名称界限 (三) 巩固练习1、请同学在草稿本上简单

13、的绘出太阳在春秋分、冬夏二至日的 光照示意图。要求,需画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和南北 极点,需标注出太阳直射点和晨昏线,并在图的下边注明二分二 至。 (抽一位同学上黑板演示) 2、结合草稿本上所画的太阳光照示意图,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 度数值和昼夜长短的情况填在下表中。纬线北极圈北回归 线赤道南回归 线南极圈正午太 阳高度昼夜长 短状况(四) 归纳总结 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地表南北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进而导致了正 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它们随时间变化就产生了四季; 随空间变化则产生了五带。(五)板书设计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1、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以北半球为例: 春、秋分 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日 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 冬至日 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极夜)2、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的变化 冬至日 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夏至日 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春、秋分日 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 3、四季和五带的划分、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四季的划分:依据和中西差异五带的划分:依据和名称界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