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7075496 上传时间:2018-10-18 格式:PPT 页数:131 大小:11.9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131页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_第5页
第5页 / 共1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1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1 范 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总 则 5 基本要求 6 滑坡与崩塌监测 7 泥石流监测 8 资料整理,1 范 围,本规范规定了滑坡、崩塌变形与泥石流活动的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点网布设、监测资料整理,以及变形破坏或活动预报等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已经发生过且可能继续或再次发生变形破坏和活动的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监测,以及有可能发生崩滑的自然的或人工的斜坡和泥石流活动的沟槽(或斜坡)的监测。 本规范以专业监测为主,部分内容可供群测群防监测参见。,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

2、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DZ/T0218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0220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3 术语和定义, 3.1 变形监测 deformation supervision 对地表和地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岩土体与其上建筑物、构筑物的位移、沉降、隆起、倾斜、挠度、裂缝等微观、宏观现象,在一定时期内进行周期性的或实时的测量工作。,4 总 则, 4.1 监测任务 a)监测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变形或活动特征及相关要素。 b) 研究滑坡、

3、崩塌与泥石流的地质环境、类型、特征,分析其形成机制、活动方式和诱发其变形破坏或活动的主要因素与影响因素,评价其稳定性,为地区经济开发规划和建设计划提供资料,促进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c)研究和掌握滑坡、崩塌变形破坏与泥石流活动的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为灾害防治提供资料,并指导防治工程设计、施工,检验防治工程效果,保证防治工程质量和效益。 d)研究、制定滑坡、崩塌变形破坏判据和泥石流活动判据,及时地按程序进行预报。预报灾害发生、发展及其时间、空间和强度(量级),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不断提高预报准确率。,4 总 则, 4.2 专业监测 专业监测的滑坡、崩塌与泥石流,应是不稳定的滑坡、崩塌与泥石流

4、。 专业监测站(点)按其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划分为四级,见表1。 4.3 群测群防监测 列入群测群防监测的滑坡、崩塌与泥石流,一般是潜在不稳定的和受威胁的人数、潜在造成的经济损失均较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4 总 则,表1 监测站(点)分级表,5 基本要求, 5.1 对确定进行监测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必须有相应的地质调(勘)查等资料做依据。这些资料包括: a)地质勘查报告(或说明书)。主要内容包括: 1)自然条件和地质条件,包括: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和新构造运动,水文地质条件等。 2)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特征与成因,包括:规模、类型和一般特征,形成条件和发育过程,变形或

5、活动特征等。参考附录A至附录D。,5 基本要求, 3)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稳定性评价,包括: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稳定性计算、试验成果和综合评价,进一步变形破坏或活动的方式、规模和主要诱发因素与影响因素等。滑坡、崩塌稳定性野外评价参考附录C,发育阶段分析参考附录D。 b)滑坡、崩塌与泥石流所在地区和影响范围内的社会经济现状与发展远景规划资料,包括人口、直接经济价值等。 c)能满足监测点、网布设的地形图、地质图(含平面图和剖面图)和附近建设现状与规划图。,5 基本要求, 5.2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监测站(点)布设之前,应有上级部门或委托单位下达的任务书,监测单位根据任务书编制监测设计书。 监测设计书

6、的内容包括:任务来源和监测的重要性,自然条件和地质环境,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特征、成因和稳定性分析的主要成果,监测精度要求,监测内容论证和确定,监测方法选定,监测点网布设,监测资料整理,变形破坏或活动判据和预报方案,监测经费预算。 监测设计书应通过下达任务的上级部门或委托单位的审批。,5 基本要求, 5.3 监测内容依据下列因素确定: a)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赋存条件、地质特征和变形、活动的主要因素与相关因素。 b)滑坡、崩塌变形破坏的可能方式和泥石流活动的可能方式。 c)滑坡、崩塌变形阶段、变形量和泥石流发育阶段、活动频率。 d)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稳定性评价的需要和预报模型、预报判据的需要。

7、 级监测站(点)和有条件的II级监测站(点)的监测内容应尽可能齐全,并随其发展过程和稳定状况增加或减少监测项目,完善监测内容。 群测群防监测应重点监测相对位移和变形、活动的主要相关因素。,5 基本要求, 5.4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监测方法,应在监测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其重要性和危害性、监测环境优劣情况和难易程度、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等,本着先进、直观、方便、快速、连续等原则确定。 I级监测站(点)和有条件的II级监测站(点)应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和新技术、新方法进行监测,形成合理的监测方法的组合。多种方法监测所取得的数据、资料,互相联系、互相校核、互相验证,并做出综合分析,取得可靠的结论。 群

8、测群防监测,一般采用简易方法进行监测。,5 基本要求, 5.5 监测仪器、设备,应能满足监测精度要求,精确可靠;能适应环境条件,抗腐蚀能力强,受温度、冻融、风、水、雷电、振动等作用影响小,支架焊接徐变变形小;能保持仪器和传输线路的长期稳定性与可靠性,故障少,并便于维护和更换。 5.6 在经济、技术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逐步实现监测数据采集自动化和实时监测。自动化监测仪器、设备,应有自检、自校功能,没有自检、自校功能时应至少每三个月进行一次人工检查、校正,确保长期稳定。在自动化监测的同时,仍应适当地进行人工监测,保证在自动化仪器、设备发生故障时,观测数据不致中断。,5 基本要求, 5.7 滑坡、崩塌

9、变形监测精度,根据其变形量确定。监测误差应小于变形量的1/51/10。 5.8 应及时进行监测资料的编录、整理和分析研究。有条件的专业监测站(点)应尽可能采用计算机进行监测资料的编录、整理和分析研究。 5.9 及时进行滑坡、崩塌变形破坏预报和泥石流发生、发展、爆发预报。预报分为中长期、短期和临灾预报。,5 基本要求, a)中长期预报,指一年以上的危险性预报。包括滑坡、崩塌与泥石流地质灾害区划和易发区的圈定。 b)短期预报,指在一年到几天内将要发生的预报。 c)临灾预报,指在几天到几十分钟内将要发生的预报。 长期和中期的预报,在月报、季报、年报中提出;短期和临灾预报,随时出现随时提出,以专报形式

10、提交。 5.10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经治理或受自然环境影响已处于平稳状态时,经上级部门或委托单位批准后可以结束监测。,6 滑坡与崩塌监测, 6.1 监测内容 6.1.1 滑坡、崩塌监测的内容,分为变形监测、相关因素监测、宏观前兆监测。 6.1.2 滑坡、崩塌变形监测。一般包括位移监测和倾斜监测,以及与变形有关的物理量监测。 a)位移监测。分为地表的和地下(钻孔、平硐内等)的绝对位移监测和相对位移监测,是监测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内容。,6 滑坡与崩塌监测, 1)绝对位移监测。监测滑坡、崩塌的三维(X、Y、Z)位移量、位移方向与位移速率。 2)相对位移监测。监测滑坡、崩塌重点变形部位裂缝、崩滑面(带

11、)等两侧点与点之间的相对位移量,包括张开、闭合、错动、抬升、下沉等。 b)倾斜监测。分为地面倾斜监测和地下(平洞、竖井、钻孔等)倾斜监测,监测滑坡、崩塌的角变位与倾倒、倾摆变形及切层蠕滑。 c)与滑坡、崩塌变形有关的物理量监测。一般包括地应力、推力监测和地声、地温监测等。,6 滑坡与崩塌监测, 6.1.3 滑坡、崩塌形成和变形相关因素监测。一般包扩下列内容: a)地表水动态。包括与滑坡、崩塌形成和活动有关的地表水的水位、流量、含沙量等动态变化,以及地表水冲蚀情况和冲蚀作用对滑坡、崩塌的影响,分析地表水动态变化与滑坡、崩塌内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的关系,进行地表水与滑坡、崩塌形成与稳定性的相关分

12、析。 b)地下水动态。包括滑坡、崩塌范围内钻孔、井、洞、坑、盲沟等地下水的水位、水压、水量、水温、水质等动态变化,泉水的流量、水温、水质等动态变化,土体含水量等的动态变化。分析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及其与地表水、大气降水的关系,进行地下水与滑坡、崩塌形成与稳定性的相关分析。,6 滑坡与崩塌监测, c)气象变化。包括降雨量、降雪量、融雪量、气温等,进行降水等与滑坡、崩塌形成与稳定性的相关分析。 d)地震活动。监测或收集附近及外围地震活动情况,分析地震对滑坡、崩塌形成与稳定性的影响。 e)人类活动情况。主要是与滑坡、崩塌的形成、活动有关的人类工程活动,包括洞掘、削坡、加载、爆破、振动,以及高山湖、

13、水库或渠道渗漏、溃决等,并据以分析其对滑坡、崩塌形成与稳定性的影响。,6 滑坡与崩塌监测, 6.1.4 滑坡、崩塌变形破坏宏观前兆监测。一般包含下列内容: a)宏观形变。包括滑坡、崩塌变形破坏前常常出现的地表裂缝和前缘岩土体局部坍塌、鼓胀、剪出,以及建筑物或地面的破坏等。测量其产出部位、变形量及其变形速率。 b)宏观地声。监听在滑坡、崩塌变形破坏前常常发出的宏观地声,及其发声地段。,6 滑坡与崩塌监测, c)动物异常观察。观察滑坡、崩塌变形破坏前其上动物(鸡、狗、牛、羊等)常常出现的异常活动现象。 d)地表水和地下水宏观异常。监测滑坡、崩塌地段地表水、地下水水位突变(上升或下降)或水量突变(增

14、大或减小),泉水突然消失、增大、变混或突然出现新泉等。,6 滑坡与崩塌监测, 6.1.5 滑坡、崩塌都应进行绝对位移、相对位移、宏观变形前兆监测和主要相关因素监测。监测的具体内容应根据滑坡、崩塌特点,有针对性的确定。 6.1.6 不同类型和特点的滑坡、崩塌,其相关因素监测的重点内容是: a)降雨型土质滑坡,应重点监测地下水、地表水和降水动态变化等内容;降雨型岩质滑坡、崩塌,除监测上述内容外,还应重点监测裂缝的充水情况、充水高度等。,6 滑坡与崩塌监测, b)冲蚀型及明挖型滑坡、崩塌,应重点监测:前缘的冲蚀(或开挖)情况,坡脚被切割的宽度、高度、倾角及其变化情况,坡顶及谷肩处裂缝发育程度与充水情

15、况,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动态变化。 c)洞掘型滑坡、崩塌,应进行洞内、井下地压监测。包括:顶板(老顶)下沉量及岩层倾角变化,顶板冒落、侧壁鼓出或剪切,支架变形和位移,底鼓等。有条件时应进行支架上压力值的监测。,6 滑坡与崩塌监测, 6.2 监测方法 滑坡、崩塌变形监测方法,分为地表变形监测、地下变形监测、与滑坡、崩塌变形有关的物理量监测和与滑坡、崩塌形成、活动相关因素的监测等,方法很多(参考附录E),应根据滑坡、崩塌特点,本着少而精的原则选用。 列为群测群防监测的滑坡、崩塌,宜用地表变形监测中的简易监测法和宏观变形地质监测法监测。,6 滑坡与崩塌监测, 6.3 监测频率 正常情况下每15天一次

16、,比较稳定的可每月一次;监测在汛期,雨季,预报期,防治工程施工期等情况下应加密,宜每天一次或数小时一次直至连续跟踪监测。,6 滑坡与崩塌监测, 6.4 监测点网布设 6.4.1 滑坡、崩塌变形监测网,应根据滑坡、崩塌的地质特征及其范围大小、形状、地形地貌特征、视通条件和施测要求布设。监测网是由监测线(即监测剖面,以下简称测线)、监测点(以下简称测点)组成的三维立体监测体系,监测网的布设应能达到系统监测滑坡、崩塌的变形量、变形方向,掌握其时、空动态和发展趋势,满足预测预报精度等要求。,6 滑坡与崩塌监测, 6.4.2 滑坡、崩塌变形测线,应穿过滑坡、崩塌的不同变形地段或块体,并尽可能照顾滑坡、崩塌的群体性和次生复活特征,还应兼顾外围小型滑坡、崩塌和次生复活的滑坡、崩塌。测线两端应进入稳定的岩土体中。纵向测线与主要滑坡、崩塌变形方向相一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变形方向时,应布设相应的纵向测线;当滑坡、崩塌呈旋转变形时,纵向测线可呈扇形或放射状布设。横向测线一般与纵向测线相垂直。在以上原则下,测线应充分利用勘探剖面和稳定性计算剖面,充分利用钻孔、平洞、竖井等勘探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公路与桥梁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