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课件 中国民间文学概论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005469 上传时间:2018-10-18 格式:DOC 页数:97 大小:3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大课件 中国民间文学概论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北大课件 中国民间文学概论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北大课件 中国民间文学概论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北大课件 中国民间文学概论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北大课件 中国民间文学概论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大课件 中国民间文学概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大课件 中国民间文学概论(9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国民间文学概论讲稿本课程今年开始尝试“混合式教学” 。就是以课堂讲授为主,以教学网为辅助教学网补充提供一些课堂上无法充分展开的文字、照片、音频、视频材料。一、任课教师简介:见北京大学教学网。二、课程简介:民间文学概论课是高校中文系的基础理论课之一。在北大,是文学专业的专业限制性选修课。其他学校一般作为普通选修课。课程表上把本课写成“民间文学” ,与其他课程,如“古代文学” 、 “现代文学” 、 “俄国文学”等相似。仿佛这里讲的将是所谓“民间文学”的时代背景、主题思想、艺术技巧以及文学史影响等等。其实,这种猜测只对了一半。这门课将集中向大家介绍我国各种类型的民间文学作品,例如神话、传说、民间

2、故事、笑话、歌谣、谚语、民间长诗等等。包括它们的时代、主题思想、艺术技巧以及文学史影响等等。但是,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特殊在它的载体口头语言,而不是书面语言。也在作品的主人不是作家,而叫“传承人” ,传承人大多是工人、农民,也包括使用口头文学形式的其他人。所以,有关它的研究和一般文学研究存在较大区别,评价标准也和一般文学研究有差异,甚至于常常不评价,而只是客观描述比如研究其世界性分布与传播。民间文学虽然是口头文学,但是它的传播却是世界性的。如灰姑娘。所以,民间文学研究是一个国际性的学科FOLKLORE。民俗学是把作品当作一种文化现象看待、研究的。因此,它不注重于单一的艺术评价。所以,以后

3、讲课中大家会遇到一些乍一看似乎艺术性不高的作品,只是因为它的文化价值而进入教材。也就是说,民间文学作品的价值标准不是纯文学的,也包含了一部分民间大众的观点。准确地讲,是民俗学的标准。除了作品以外,还要介绍民间文学研究的一些理论观念。使大家对这个学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所以,这既是一门作品课,又是一门理论课。民间文学作为一种特殊文学,民间文学研究作为一门特殊的文学理论,它2有用吗?对于我们三年级的同学有意义吗?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以为:1、它可以加深对于中国文学史的理解。胡适认为中国文学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僵化的死文学” (即书面文学) ,一条是“民间的活文学” (即白话文学) 。民间文学本

4、身就是整个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过去被忽视了。现在我们应该了解它。胡适还认为:“一部中国文学史只是活文学随时起来替代死文学的历史。 ”1民间文学对书面文学有重大推动作用。因此,即使从增进对书面文学的理解,也应该学习民间文学。2、从口头文学的角度、从民俗学的眼光重新审视文学现象,是有重要参考意义的。文学只是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全部。它的地位不能过高估计。农村民歌手、故事家往往都是穷人,社会地位不高。过去,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过分拔高了,90 年代之后,文学回归本位,很多作家不服气,理论家也有失落感。这是不对的。3、有利于提高我们同学的口头语言能力。例如跟别人搞联欢会,我们不会跳舞,不会

5、表演。但是会讲笑话、会唱民歌,如何呢?有以上三条,我想大家应该好好学学民间文学。有几个误解应该消除:1、民间文学并不只是社会下层人民的文学,而是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的一种特殊文学口头文学。2、文学是包含着许多层次的文化现象。其中既有许多日日常新的时髦创造,又有深厚复杂的千古不变的历史传承。这两个方面交织着,共同影响、满足着我们的心灵。针对文学创作的这两个层次,文学研究实际上就产生了两种探索方向:一种是追随创新,以创造性作为评价的作品价值的主要标准。目前书面文学研究中较多。这种价值取向非常典雅、甚至玄妙,但是实际是以少数精英的艺术口味来作为标准。另一种研究方向是探索作品中包含的传统,在不同的外在内

6、容之下探索其中对于传统的再现。口头文学虽然简单,因而时常更新,但是其中对于传统的再现却是十分突出。这些再现使我们可以了解文学中最持1 胡适:逼上梁山 , 中国新文学大系理论集第 9 页。其中他回忆 1916 年前后自己的思想。3久、最深厚的东西是什么。三、教材:1、段宝林主编民间文学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内容太复杂,有些内容,我也不同意。2、任课教师讲义四、教学参考书:(一)作品部分:1、高校民间文学教材组:民间文学作品选 (上、下)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年。2、袁珂、周明:中国神话资料萃编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3、裴永镇搜集:金德顺朝鲜族民间故事家故

7、事集 ,4、张其卓、董明搜集:满族三老人故事集 ,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 年。5、袁学骏、李保祥主编:耿村民间文化大观 (上中下)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年。6、江帆采录整理:谭振山故事精选 ,7、顾颉刚搜集:吴歌甲集8、周正良、陈泳超主编:陆瑞英民间故事歌谣集9、韩燕如搜集:爬山歌选10、 李征康、屈崇丽主编:武当山吕家河民歌集11、 上海文艺出版社编:中国民间长诗选 (1、2)12、 姜彬主编:江南十大民间叙事诗13、 陈连山、李征康主编:武当山南神道民间叙事诗14、 江格尔15、 玛纳斯416、 格萨尔王传(二)研究著作1、 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 (上下)2、阿兰邓迪斯:世界民俗

8、学3、赵世瑜:眼光向下的革命4、徐新建:民歌与国学5、刘锡诚:20 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6、阿兰邓迪斯:西方神话学论文选7、马昌仪: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8、吕微:神话何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9、杨利慧:女娲溯源10、柳田国男:传说论11、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集12、程蔷:中国识宝传说13、布鲁范德:消失的搭车客 ,李扬、王珏纯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14、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 (THE FOLKTALE)15、STITH TOMPOSON:Motif-index of the folk-literature16、STITH TOMPOSON:The Types of

9、The Folktale17、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18、爱伯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19、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20、刘守华等人: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21、祁连休: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 (上中下)22、朱自清:中国歌谣23、董作宾:看见她24、段宝林、过伟:民间诗律25、祈连休、程蔷:中华民间文学史526、布鲁范德:美国民俗学27、王娟:民俗学概论民间文学概论目录第一章 民间文学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第一节、民间文学的概念第二节、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传承者民众集团第一节、民众集团的构成第二节、民众集团特有的民间文学第三节、优秀传承人第三章 神话第一节、概念第二节、中国古代神话

10、的概况一、保存情况二、著名神话三、神话研究第四章 民间传说第一节、概念第二节、传说的内容与分类第三节、特点第四节、民间传说的研究方法与范例第五章 民间故事第一节、概念、特点6第二节、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的关系第三节、民间故事类型第四节、民间故事的分类和内容第五节、第六章 歇后语、谚语、谜语第一节、歇后语第二节、谚语第三节、谜语第七章 民间歌谣第一节、概念第二节、内容与分类第三节、体裁形式 第八章 民间长诗第一节、民间长诗的分类第二节、著名民间长诗的介绍第九章、民间文学的研究第一节、民间文学研究的缘起一、西方民间文学研究的历程二、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历程第二节、民间文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一、民间文学研究

11、的基本问题二、民间文学研究的基本步骤:搜集、分类、分析1、搜集工作的原则、如何搜集2、民间文学的分类和民间文学档案的保存7第一章、民间文学的概念和特征第一节、民间文学的概念一、 “民众”是什么?普通人对于“民间文学”这个词汇并不陌生,一般都理解为“民间的文学” 。可能是民间喜欢的文学,或民间流传的文学,例如书面的通俗文学等。也可能是民间创作的口头文学。但是,这种理解和民间文学学术界过去和现在的理解都存在差异。“民间文学” (folklore,folk-literature)这个术语包括“民间”和“文学”两个部分。学术界对于“民间”的解释差异巨大,而对“文学”一般都解释为“口头文学” 。因此,

12、“民间文学”概念的关键处在于“民间” (folk) ,就是民众。其实,学术界对于民众的理解是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现代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是从德国格林兄弟(Jacob Grimm 和 Wilhelm Grimm)开始的。我们就从他们的民间概念开始回顾。格林兄弟活动于十九世纪初。当时德国正在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因此民族主义和浪漫主义盛行。知识分子迫切需要找到德意志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基督教文化是古老的条顿民族进入欧洲中部之后从其他民族学来的) ,以建立“德意志民族精神” 。格林兄弟认为最能够代表民族文化传统的就是民间文学,是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因此,他们搜集大量民间故事,编成儿童和家庭故事集

13、(18121814) ,后来俗称“格林童话集” 。在格林兄弟心目中,民众就是民族。法国的社会学家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等学者认为:民众是“社会群体” 。由于共同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把一群人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社会8群体。它可以是一个民族,也可以是一个民族内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的人群。英国最发达,殖民地众多,其人类学也最发达。爱德华泰勒(Edward B. Tylor)用进化论构造了一条人类文明进化的三阶段:野蛮时期、半开化时期和文明时期。他认为:各种民俗现象、民间文学现象都产生于野蛮时期和半开化时期,以后逐渐消亡。例如,神话产生于野蛮时期,到了半开化期,就退化为传说和故事。一

14、旦进入文明时期,传说和故事都将消失。我们现在看到的神话、民间传说和故事,都是早期文化的“遗留物” 。研究它们的目的是进行“文化的复原” 。在这种学说中,民众只是保存了古代文化“遗留物”的人群,是古人、是野蛮人,或半开化的人。不过,过去的学者通常都把民众理解为处在社会下层的“农民”或“文盲” 。因为他们保存了比较多的古老文化。二十世纪初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从北京大学开始的时候,学者们也是把民众看作与贵族相对立的平民和农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中国学术界流行的概念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 。这种观点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 (见 1980 年钟敬文主编民间文学概论 ) 。这个概念中的劳动人民是指体力劳动

15、者,就是工人和农民,当然也包括其他一些下层百姓,比如城市小市民。但是,排斥了剥削阶级和统治阶级,例如地主、富农、资本家等等所谓的“高等华人” 。中国口头文学中有“统治阶级色彩”嫌疑的作品都被排除在民间文学之外。这种做法是以鲁迅杂文人话作为榜样的。鲁迅在文章中讲:浙江西部有一个笑话, “是大热天的正午,一个农妇做事做得正苦,忽而叹道:皇后娘娘真不知道多么快活。这时还不是在床上睡午觉,醒来的时候,就叫道:太监,拿个柿饼来。 ”鲁迅受了阶级理论的影响,判断这个笑话是嘲笑乡下女人无知的,因此笑话中农妇的话是所谓“高等华人话”!是高等华人想象中的下等华人话!换言之,这个笑话不是真正的下层百姓创作的笑话。

16、段宝林老师中国民间文学概要第 4 页就引证鲁迅的说法,把这个笑话剔除出民间文学。其实,这个农妇不一定就代表全体辛劳的农妇,可能只是代表比较孤陋寡闻的农妇;嘲笑她的人,不一定是高等华人,也可能是男人,也可能是见识比较广泛的女人。由此可见,这种“劳动人民”的概念包含很深的无产阶级政治意识形态色9彩。它对当时的政治革命有过贡献,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社会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但是对学术研究的客观性有妨碍。例如,为了达到政治正确性,当时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中一直存在片面搜集符合政治要求的作品,篡改已经搜集的作品等等错误(格林兄弟也存在类似问题) ;在解释方面也存在片面强调民间文学的革命性等问题。给民间文学研究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现在,学术界坚持这个概念的人,越来越少了。段老师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2虽然还继续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