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6992922 上传时间:2018-10-18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教育传播模式,组名:雷霆万钧小组,小组介绍及联系方式,成员1:赵蔼霞 20052801170 籍贯:广东 星座:Virgo 爱好:逛街、购物、英语 联系方式:13580471706 QQ:104603263 E-mail:,小组介绍及联系方式,成员2:周古月 20052801173 爱好:游泳,溜冰,看电视 星座:天蝎座 QQ :469250760 E-mile:,小组介绍及联系方式,成员3:翁妍 20052801168 座右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联系方式: 13560329412 QQ:573830380,小组介绍及联系方式,成员4:邢碧琬 200

2、52801166 普通学生 简介:简单生活 联系:13580457035,小组介绍及联系方式,成员5:刁丽清 20052801171 座右铭:始终相信,态度决定一切。 联系方式:13760700726 E-mail:,小组介绍及联系方式,成员6:李晓玲 联系方式:85210229/13450484902 邮箱: 个人简介:相信过了今天,还有明天,慢慢 地等,只要有足够的耐心,一切都会有的。 座右铭:试一试就能行,拼一拼就能赢,成员分工,邢碧琬 刁丽清教育传播模式的概念赵蔼霞 周古月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翁妍 李晓玲几种网络教育传播模式 简述,2.2.1教育传播模式的概念,一、模式的含义什么是模式?

3、 通常把“模式”定义为“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 。 即是把模式看作是经验与科学之间、现实与理论之间转换的中介能够用它简约性地表现事物和现象的各种关系和变化规则。理解“模式”的含义,需要注意的三点: 模式是现实的再现 模式是理论性的形式 模式是简化的形式,模式按其性质的两种分类,结构性模式:用简洁方式复制复杂事物(即用于描述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结构,构成事物的主要因素的位置) 功能性模式:具有显著的动态性特征,总是以能量、力量及其方向性角度来描述各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模式表示的多种形式,语词的形式 (用语言和文字进行叙述说明) 图解的形式 (以图画、图解或流程图等方式描述)

4、数学的形式 (用数学符号或数学公式表示个要素相互关系),二、教育传播模式及其构建原则,教育传播模式是再现教育传播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是对教育传播现象的概括和简明表述,是对教育传播过程的各要素的构成方式与关系的简化形式,它反映了教育传播现象的主要的、本质的特征。,这是教育传播模式的概念吧! 那其构建原则是什么呢?,构建教育传播模式应遵循的原则:,科学性(指建构教育传播模式所依据的理论是正确的,能科学地 反映教育传播的规律,揭示教育传播个要素的关系) 现实性(模式来源现实,是对现实的归纳) 简明性(要简明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 操作性(能提供一种操作的样式让人参照实施) 创见性(第一,新建的

5、模式应比原有的模式更能反映现实,发现事物新的联系。第二,能反映现实,并高于现实。),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几种著名的传播模式: (一)亚里士多德模式 亚里斯多德指出:说话的人 为了取得不同的效果,要对 不同的场合、为不同的听众 构思其演讲的内容。这种模 式被认为最适合用于公众演 说这类传播过程。 不足:对传播过程没有明确的说明。,案例,一堂演讲 演讲者:教育技术研究方面专家 演讲内容:教育技术的发展前沿 听众:教育技术系学生 地点:电教厅 效果:从在场的听众的积极提问与参与互动的热情来看, 效果可佳。,(二)拉斯韦尔模式五个主要研究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对象)分析

6、”和“效果分析” 忽略了“反馈”的要素没有重视“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重视传播者的地位,忽视、甚至剥夺了受传者的“主体参与”地位,不足,案例,一节小学五年级的英语课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有关四季的四个英语单词spring,summer,autum,winter。老师通过动画演示导入课题,同时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然后老师在黑板上写出这四个单词,并结合投影屏幕播放的季节图片介绍这四个单词,让学生对知识有初步印象。接着老师播放单词录音,学生跟着录音朗读单词,掌握单词的发音。接下来老师组织学生玩游戏,根据电脑上的场景辨别季节。最后一个环节,学生两两组队,以四季为题自编对话。,案例分析,分析:传播者是

7、教师,传播的信息是上课的内容,即四季的英 语单词,使用的媒介有动画、图片、录音,受众是小学五年级学 生,效果是大多数学生掌握了学习内容,而少数的学生对学习内 容不理解。,(三)香农韦弗模式这是带有反馈的双向传播模式,还分析了传播中不可避免的障碍因素噪音的问题。,案例,一堂高中化学实验课授课内容是食盐的萃取。教师先放实验录像,借助录像讲解 实验步骤,实验中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由于电压不稳定而播放 画面不清晰。学生看完录像带后开始做实验了。实验结束后,学生 向教师反映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由老师提出解决方法。,案例分析,分析:信源是教师,教师把实验内容(信息)录制成录像的形式(编码)播放给学

8、生看,信号就是录像,录像通过录像机与电视机(信道)播放出来,学生通过看实验录像学会了实验的步骤(译码),信宿是高中生,实验后学生向教师反映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传播过程中由于电压的不稳定(干扰)造成了播放画面的不清晰。,(四)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在传播活动中,每个人既是发送者,又是接收者,既编码又译码,都具有双重行为。,奥斯古德的双行为模式,循环模式首先已与单向传播划清了界限;其次,它强调在信源与信宿(目的地)之间,只有在共同的经验范围才能真正进行传播;第三,传受双方在编码、解释、译码和传递、接收讯息时,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最后,传播信息、分享信息和反馈信息的过程是循环往复、

9、持续不断的。,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案例,一堂小学的自然科学课授课内容是各种动物的习性,教师把各种动物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这些动物是教师与学生们都熟悉的),然后给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根据图片的信息解释动物的习性,小学生解释的是不全面的,所以由教师不断地进行补充与说明,学生把自己所理解的信息反馈给教师,教师再进行补充与说明。,案例,分析:教师(编码者)把动物的图片(讯息)展示给学生(译码者)看,其中这些动物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共同的经验范围),学生(编码者和解释者)把自己所知道的(讯息)告诉教师(译码者),教师(解释者)再根据图片信息进行补充与说明,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直到学生们都理解了。,(

10、五)德弗勒的互动传播模式 德弗勒发 展了香农 韦弗模 式,提出 了互动的 模式。,案例,有关自然灾害的初中地理课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及危害),用问题驱动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网络自行搜索资料,然后通过小组的形式汇报成果。在学生汇报后,教师给予补充。接着通过播放自然灾害的视频,加深学生的印象。最后教师给学生提出任务,让学生根据课本知 识、网络资源制定出针对各种自然灾 害的预防措施。教师对学 生的方案给与评价。,案例分析,分析: 1.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网络资源是信源,信息以文字图片的形式(编码)通过网络(信道)传递给学生(信宿),学生仔将知识内化得到理解(译码)。 2.在教师讲授的

11、过程,信源是教师,其通过语言组织、视频展示(编码)将信息传递给学生(信宿),学生通过理解接收信息(译码) 教师从学生的汇报成果和提交的方案得到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改进教学计划。 在传播过程中,网络是否畅通,麦克风的清晰度、播放视频的质量,都是对信道的干扰因素。资源的正确性可靠性是信源的干扰,学生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和捕获知识的能力是信宿的干扰因素。,罗密佐斯基的双向传播模式,(六)贝罗的S-M-C-R模式不足: 该模式是单向的和 线性的,缺少反馈 环节,对传播过程 中存在的干扰因素 也未考虑。,案例,一堂初中思想品德课为了教育中学生勿忘屈辱的历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 感,教师组织

12、学生参观南京大屠杀 革命纪念馆,由馆员根据馆内收藏 (文字、图片等)向学生介绍侵华 日军的暴行,南京大屠杀的惨绝人 寰。参观、报告结束后,组织学生 通过写作文或者用其它的方式表达 自己的感想与收获。,案例分析,分析: 1.信源是纪念馆馆员,他们以语言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知识,目的让学生了解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 2.信息是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通过向学生介绍和报告这一事件,教育他们勿忘屈辱的历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其中符号包括语言、文字和图像等。 3.通道是通过视、听途径传播信息。视觉上的有图片等,听觉上的有纪念馆馆员的解说。 4.受传者是初中生。他们参观后通过写作文或者用其它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想与收获,从而掌握一定的知识。,(七)加涅的学习信息流程结构模式,信息的存储,信息的输入,信息的加工处理,信息的输出,信息的反馈,学习的需要和目的以及学习者的身心发展状况,(学习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