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 第四篇╲t 群体行为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6916159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行为学 第四篇╲t 群体行为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组织行为学 第四篇╲t 群体行为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组织行为学 第四篇╲t 群体行为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组织行为学 第四篇╲t 群体行为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组织行为学 第四篇╲t 群体行为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行为学 第四篇╲t 群体行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 第四篇╲t 群体行为(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篇 群体行为,第十二章 群体及群体功能,群体 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 角色,第一节 群体及其分类,一、群体的概念 1.群体定义:是为实现某个特定目标,由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2.群体特征(1)共同的行动目标(2)本身相对独立,有自己的行为规范和共同的价值观(3)成员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4)是一个有序的整体,有一定的组织性。,3.群体的心理效应 群体价值观、群体凝聚力、群体责任感。 4.群体的行为趋势 社会助长作用(交往消除心理问题)、社会致弱作用(怯场)、行为趋同作用(个性差异变小)、行为遵从作用(遵从制度、遵从权威)。,二、群体的分类,按群体构成

2、原则和方式,分为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细分为命令型群体、任务型群体 非正式组织细分为利益型群体、友谊型群体,按联系的紧密程度及发展的水平划分为松散群体、联合群体、集体。 松散群体如同一车厢的乘客。 联合体如欲购同一楼盘的业主。 集体不仅对个人有意义,对社会也有意义。任何集体都是群体,但不是任何群体都可称为集体。,按群体的开放程度划分为开放型群体和封闭型群体 开放型群体成员变动频繁,来去自由,成员间权利、地位不稳定,与外界联系紧密,内部联系相对松弛。封闭型相反。 按群体在社会上发挥作用的大小分为参照群体和一般群体 按群体规模的大小分为大群体和小群体 按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

3、体。,群体规模材料阅读:“拉绳试验”,瑞格尔曼曾设计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拉绳试验:把被实验者分成一人组、二人组、三人组和八人组,要求各组用尽全力拉绳,同事用灵敏度很高的侧力器分别测量其拉力。结果,二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二人拉力总和的95%;三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三人拉力总和的85%;八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八人拉力总和的49%。,最佳群体规模争议,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对9129个小群体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多数情况下,小群体应以2-7人为最佳人数。但一些学者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小群体的下限应为3人,2人不能构成一个群体。因为2人发生冲突分歧,没有他人介入,矛盾难以解决。小群体的上限

4、多数人认为7人为最佳,但也有人认为20人甚至三四十人左右。 此外,对群体成员的奇偶数问题,奇数好表决,偶数适合协商方式解决群体内部分歧或冲突。,三、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这种划分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梅奥在霍桑实验中提出来 正式群体有以下系统(1)有个职能化系统,人们有可能实行专业分工;(2)有个有效地激励系统,引导成员自觉的作出贡献;(3)有个权力(权威)系统,导致集体成员接受管理者的决定;(4)有个决策系统,为组织的发展指引方向。,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是客观的。从其性质和作用看,既是积极地也是消极的甚至破坏性的。从积极地方面看,非正式群体可以作为正式群体的补充,满足人们交往、归属、友谊等心理需要

5、,满足群体成员及时了解组织内外情况、沟通信息的需要,可以发挥实际的影响力,成为成为正式群体凝聚力的填充剂。从消极方面看,非正式群体容易对组织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成为对立力量;容易传播小道消息,甚至制造谣言;容易形成小圈子、小团体、小帮派,不利于组织的团结和组织肌体的健全发展。,管理者如何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不能回避、拒绝,让非正式群体自生自灭 不能简单将其禁止、取缔 要分不同情况,对积极的要支持、提倡、鼓励;对中间的,注意引导;对消极的,密切关注,采取措施,防止质变、恶化;对破坏性的,要打击重要成员,教育他人。 对非正式群体中的领袖人物,要善于运用其长处,通过诱导创造条件,使非正式群体目标与组织

6、目标相一致。 实践证明,如果正式群体的领导人同时也是非正式群体的领导人,往往会收到良好效果。,第二节 群体功能,群体发展理论公认比较完善的是塔克曼1965年提出的群体发展四阶段论:形成阶段、风暴阶段、正常化阶段、发挥作用阶段。 群体的功能(1)完成组织任务(2)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3)协调人际关系(4)促进成员的相互激励,角色定位的社会化过程,是指群体成员适应角色要求、接受群体行为规范、符合群体发展需要的过程。 角色社会化内容:(1)教给群体成员知识、技能(2)教给群体成员社会规范(3)使群体成员明确群体发展目标(4)培养群体成员的社会角色,本章应该掌握的知识及其应用,群体 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

7、体 群体是什么?它有哪些类型?重视非正式群体在管理上有何意义? 群体的功能是什么?如何有效发挥群体的功能?,第十三章 群体人际关系与冲突,人际关系对群体、对工作效率、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都有直接影响 洞察别人的需求与情感的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培养的 管理者不应该压制冲突,而应该允许适当的冲突存在,恰当的处理冲突,第一节 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及其作用 定义: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交往和联系的状态称为人际关系。它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 作用: 1.对群体的影响:处理好,内聚力强;处理不好,产生矛盾、发生摩擦、群体涣散。(成员间、成员与领导间、领导与领导间) 2.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处理好,感情融洽、心情舒畅、

8、群体士气提高,成员发挥工作积极、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处理不好,相互猜疑、彼此戒备,工作效率低下。 3.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神经衰弱、高血压、偏头痛与人际关系失调有关。动脑研究现代复杂人的人际关系,愉悦身心。 目前,中国重要的社会问题是建立和谐社会,创造良好人文环境。要求,各级政府领导的地区零上访,对动迁、劳资、社会福利保障等格外重视。按照国际惯例,基尼系数为0.4贫富差距很大,现在城市内部是0.35,农村内部是0.32,城乡之间是0.43甚至更大一些。所以,要调整分配。,人际关系的种类分类一,感情为基础:特征是人际之间的心理性连接靠感情。如同学、战友、同乡。分为主动感情型、被动感情型。 利害为

9、基础:特征是人际之间的心理性连接依赖于对利害的认知。表现为:经纪商的利害关系(互惠)、权利利害关系(权利交换)、政治利害(政治见解)。,人际关系的种类分类二,需要型人际关系:情感需要、以支配需要为纽带建立的关系、以包容需要为纽带建立的关系。 功能型人际关系:情感型、工具型(售货员与顾客、医生与患者)、混合型(情感工具兼有)。,二、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人际因素(个体与个体:人之间的距离、交往次数、相似性) 社会因素(个体受社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社会风气、道德风尚) 组织文化因素(企业领导素质、工作型文化或关系型文化) 个人因素(性格、经历、工作性质),三、人际关系对个人

10、行为的影响,人际关系建立的目的在于满足个人的种种需要,因此,人们与他人交往也是为通过彼此交互作用来影响对方的态度、改变对方的行为以符合自己的愿望。 人际关系性质不同,对对方影响的有效性有所差异,美国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家里维特从影响对方行为有效性研究出人际关系的类型如下:,长期与短期的人际关系(请同学们自己找出现实中长期和短期人际关系,并且判断对对方行为的影响力大小) 交互双方力量的大小(主要考虑依赖性与满足感之间的关系) 行为的规则(指契约、法律文本对行为的约束) 社会角色(不同场合每个人扮演不同角色) 个人与非个人关系(私人关系或工作关系),四、改善人际关系的一般技巧,原则:原生态、自然无修

11、饰才有效果 技巧:1.言语沟通技巧(1)求同人际关系的起点,包括相同境遇、相似性格、培植友情。(2)赞美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满足心理需要的法宝。(3)意译人际交流的妙方,指善解人意,包括注意对方话语、关心理解体会对方心情,与对方发生共鸣。,技巧,2.交往中的倾听艺术:专心、耐心听,不要插话,不要边听边批评;积极反馈,适当提问;要抓住眼外之意,听出弦外之音。 3.积极影响对方情绪的技巧:了解对方喜、怒、哀、乐,调整为积极情绪。做到诚信为本、取信于人;将心比心,心理换位;雪中送炭、热情帮助。 4.交往中的身体接触:适当、恰如其分。摸头、拍肩、打屁股、拉手。,第二节 群际关系及冲突,一、群际关系是群体

12、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影响群体工作绩效及成员的工作满意度。 1.影响群际关系的因素 (1)目标:指希望达到的目标。每一群体和部门都有自己的目标,部门之间需要分工协作。比如,供应部门与生产部门之间、生产部门与销售部门之间、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各部门与后勤福利部门之间等。当目标完全一致时,通力协作;当目标不完全一致时,产生冲突。,(2)相互依赖性依赖是在总目标一致的前提下,依赖不是工作的推让,而是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体谅和支持。比如,财务部与销售部有关货款的回笼。 (3)资源因为资金的有限使各部门无需拥有重复的资源,而是资源共享,形成公共资源。需要统一调度、合理安排,满足需要、不贻误业务。比如,车辆配

13、置与调度。,2.管理群际关系的方法,可以分类为纵向群际关系和平行群集关系。 对平行群际关系的管理方法主要有: (1)制定规则程序(规范化程序化与非规范化程序化),非规范程序化来自于人为因素、突发事件。 (2)层级管理(按规范化无法解决的问题,是非不明,公婆各说各有理,就上交上级解决、平衡)。 (3)制订计划(明确分工、划清职责、避免推诿、减少摩擦)。 (4)设立联络员。 (5)设立工作组。 (6)设立综合协调部门。,二、冲突及其管理(矛盾),1.冲突概念及其观点概念:两个及其以上社会单元在目标、利益、认识上互不相容或相互排斥,从而产生心理或行为上的矛盾,从而导致抵触、争执或攻击事件。 传统观点

14、认为冲突是坏事;现代组织管理理论认为不尽如此。,2.冲突的类型及原因 从冲突范围看有三类:个人心理冲突、群体中个人间冲突及群体与群体间冲突。个人心理冲突:个人遇事左右为难的心理体验。(分四类:接近接近型、回避回避型、接近回避型、双重接近回避型。具体见p218图13-2至13-5),群体中个人间冲突(引发与不同认识、不同价值观、信息来源不同、思想意识不同、心理行为习惯不同) 群体之间冲突(工作原因、资源原因、奖励原因、沟通原因),3.冲突的管理与解决,分清冲突性质,看是建设性还是破坏性。 针对不同类型冲突采用不同措施:对于个人心理冲突,要比较优劣,尽快选择从烦恼中走出;对于群体中个人冲突,要使群

15、体成员敢于发表意见,使上下左右信息沟通,增进了解和友谊;对于群体间冲突,做好群体教育疏导,提倡顾全大局、反对本位主义,制定较高目标,加强信息沟通、增进彼此了解,公平待人,加强奖励,或冲突双方相互协商、请第三者仲裁。,第三节 竞争与合作,利益共同体是核心 竞争合作案例:微软-英特尔;神七七大系统。 小企业与大社会:改革开放30年,统计出19个央企在世界500强之列,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占国内企业的8.57%,创造56%的税收。,本章应该掌握的知识及其应用,人际关系 冲突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改善和应用人际关系? 怎样有效进行冲突管理?,第十四章 群体凝聚力与士气,群体凝聚力是群体成员之间

16、相互吸引、接纳、同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群体凝聚力分自然、工作、领导、情感四种。 群体凝聚力能够感受和测定 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间并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有着复杂关系。,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加入群体的难度 群体规模 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 外部威胁 以前的成功经验 有效情绪认同 群体内部奖励方式 群体的领导方式,群体凝聚力与管理,群体凝聚力的测定 (1)测量个人之间的吸引力 (2)测量整体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 (3)测量群体及群体接近和认同的情况 (4)测量群体成员表示留在群体的愿望 (5)上述四种途径的综合应用 不能简单说群体凝聚力高就好(原因有二:不能从二者的相关关系推出它们的因果关系;二者关系受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性的影响),群体的士气,克雷奇等人认为,一个士气高昂的群体应具备以下七个特征: (1)群体团结来自内部凝聚力,而非外部压力; (2)群体成员没有分裂为相互敌对的小团体倾向; (3)群体本身具有适应外部变化的能力及处理内部冲突的能力; (4)群体成员之间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5)群体中每个成员都明确意识到群体的目标; (6)群体成员对群体的 目标及领导者抱肯定和支持态度; (7)群体成员承认群体的存在价值,并具有维护其群体存在和发展的意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