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2.2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56902814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2.2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国际贸易2.2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国际贸易2.2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国际贸易2.2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国际贸易2.2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2.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2.2(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二节有关国际分工的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2,一、绝对成本学说 又称“劳动成本学说”-“绝对优势学说”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 1776年出版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3, 历史背景亚当斯密生活的时代正是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开展对外贸易的时代,以便从海外获取廉价原料,并为其商品寻找海外市场,要求实行自由贸易,以扫清新兴工业资本发展的道路。,4,2,国富论的主要内容研究的目的:增加财富?增加财富的途径:增加劳动人数资本提高劳动效率专业分工原因:熟练程度提高;节省劳动时间;有利工具改良。,5,3,2X2数字模型(两国生产两种产品),6,

2、据上表可知分工前: 英国在生铁生产上具有绝对的成本优势;法国在小麦生产上具有绝对的成本优势。以斯密的观点:英国应专门分工生产生铁;法国应专门分工生产小麦。,7,假设条件:劳动者具有同等素质;劳动者可以自由流动;劳动总量不变;分工后按1:1进行交换。 结果:两国两种产品的产量又将如何变化?,8,表3-2 分工前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产量变化和交换后利益,9,4,绝对成本学说的核心内容斯密从生产商品的成本绝对差出发,认为各国的贸易利益取决于各国生产商品的绝对成本优势,如果各国集中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向各自的贸易伙伴出口,结果:这样做会使贸易各方得到更多的商品。,10,绝对成本学说的具体内容

3、,由于各国先天条件和后天条件不同,生产同一产品的优势不同。一国应专门生产国内生产效率高的具有绝对优势商品;放弃生产国内生产效率低的绝对劣势商品。 交易的结果是使交易双方都能获得好处。,11,评价:通过对外贸易,对两国都有好处,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曾起过积极作用,有助于政府取消国际贸易壁垒。因此,亚当斯密被认为是西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先驱。但不能解释当时的国际贸易现实。,12,二,比较成本学说 比较优势学说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英国另一位著名经济学家。l8l7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以比较成本理论为基础的国际贸易学说。,13, 历史背景:社会矛盾是产业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

4、阶级的矛盾。表现在双方对于谷物法存废的态度上。土地贵族阶级主张保留谷物法,以禁止谷物进口、维持谷物的高昂价格;产业资产阶级主张取消谷物法,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多的利益。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为产业资产阶级提供理论指导,实行自由贸易。,14,2、比较成本学说的产生李嘉图发现绝对成本学说存在重大缺陷:发达国家:在所有商品上都具有绝对成本优势。 发展中国家:在所有商品上都处于绝对劣势。按绝对成本学说两国不会发生贸易关系。,15,分工前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产量,2X2数字模型(两国生产两种产品),16,葡萄牙:在毛呢和酒上均具有绝对优势,但优势的程度不一样; 英国: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处于劣势,但劣势

5、的程度也不一样。,17,葡萄牙:生产葡萄酒的优势较大; 英国:生产毛呢的劣势较小。李嘉图提出了“两优取最,两劣取轻”的原则。按此原则,英国分工生产毛呢,葡萄牙则专业生产葡萄酒,两国生产的产品总量就可能增加。,18,英葡两国只要放弃比较劣势产品的生产,集中生产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生产上,就可以增加两国的生产总量。双方都用比较优势产品交换国内比较劣势产品,就能形成双方有利的贸易格局。,19,分工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产量变化,20, 评价:比较成本学说适用范围更广,能较好地解释国际贸易问题。提出相对优劣的思想两优取最,两劣取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但也存在不足:,21,不足点: (1)理论前提带有

6、根本性的缺陷。商品、劳动力和资本是充分地自由流动;生产技术是静止不变的;存在着充分就业;各国实行自由贸易。 (2)忽略了动态分析-静态分析假定各项条件不变;假定各个产业的影响是相同的。,22,(3)落后国家容易陷入“葡萄牙陷阱”,23,三、要素禀赋理论,(一)要素禀赋理论的产生20世纪30年代瑞典经济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用要素禀赋论来解释国际分工原因,又称为“生产要素比例学说” 、也简称H-O定理。,24,(二)几个相关概念: 1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管理, 它们在不断发展变化。 2要素价格:由要素的供求关系决定的。3要素密集

7、度:产品生产中某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如投入比例大称该要素密集度高。,25,4,要素密集型产品:根据产品生产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生产要素种类不同可把产品划分为不同种类的要素密集型产品。5,要素丰裕程度:是指一国的某种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该要素价格低于别国。,26,(三)要素禀赋理论的要点 1,各国生产要素价格差是形成国际贸易原因。要素分布不均-要素价格的差-商品价格差-导致国际贸易的产生, 2,一国在本国要素丰富的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3,每个国家大量生产和出口的商品都是密集使用该国最富有的生产要素的产品,27,4,国际贸易的结果是各国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 。从要素

8、丰富国输出到该要素稀缺国。 5,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自由贸易通过商品相对价格的均等化,将使同种要素的绝对和相对报酬趋于均等。,28,29,(四)几点评价 1,进一步深化了比较成本学说 2,国际贸易的原因在于各国之间要素差异性。 3,自然禀赋条件只能为生产和出口优势的形成以及国际分工提供可能性。 4,假定技术是不变的,各国的技术水平是相同的。显然,这与现实情况不符。,30,五 里昂惕夫之谜,(一)里昂惕夫之谜含义要素禀赋理论确立后,被普遍接受并一直居于主流派的地位。1951年里昂惕夫对要素禀赋理论进行检验时发现结论与理论不符,即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

9、经济学家,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31,结论:美国出口品是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汽车、钢铁等资本密集型商品。 里昂惕夫的发现震惊了欧美的经济学界,其他经济学家也得出类似结论。,32,表3-4美国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商品对国内资本和劳动的需要量,33,(二)对里昂惕夫之迷的解释1、劳动熟练说美国的人均资本是世界的两倍。但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大约是世界的三倍。因此,美国工人工作一年,相当于外国工人工作三年。所以,美国工人的总数应乘以3。这样,人均资本量是两倍,而劳动力增加3倍,那么美国每个工人的资本供给,比起其他许多国家来说,就变得相对少一些,而不是多一些了。于是,美国变成劳动力充裕

10、的国家,故应输出劳动密集型产品。,34,2、人力资本理论美国出口商品中的劳动力密集,并不是普通劳动力密集,而是技术密集,美国劳动力的高生产效率来自熟练的技术,而熟练的技术则来自于在劳动力身上的投资-教育或培训-人力资本。如果把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也计入商品资本含量,美国出口的商品就是资本密集型商品,35,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各国劳动力是不同的,他们身上体现了不同的人力资本,因而各国劳动力要素有着质的差别。要使一个国家在人力资本方面获得优势,就必须进行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投资。,36,3、自然资源要素说里昂惕夫只考虑了资本和劳动的投入,而忽略自然资源的投入分析,事实当时,矿物资源占美国进口的一半,如铝矾土、铜、铁、铅、镁、锌、石油等。而开采这些矿物资源需要大量的机器设备,投入较多的资本,因此表现为资本密集型。,37,4、要素密集反向论要素密集反向是指同一种产品在资本丰裕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劳动丰裕的国家则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各国要素价格存在差异,也就决定各国生产的方法不同,这就可能发生要素密集反向的情况。,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