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群芳谱:宫殿建筑、陵墓建筑、坛庙建筑、宗教建筑、民居聚落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6900187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121 大小:5.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建筑群芳谱:宫殿建筑、陵墓建筑、坛庙建筑、宗教建筑、民居聚落_第1页
第1页 / 共121页
中华建筑群芳谱:宫殿建筑、陵墓建筑、坛庙建筑、宗教建筑、民居聚落_第2页
第2页 / 共121页
中华建筑群芳谱:宫殿建筑、陵墓建筑、坛庙建筑、宗教建筑、民居聚落_第3页
第3页 / 共121页
中华建筑群芳谱:宫殿建筑、陵墓建筑、坛庙建筑、宗教建筑、民居聚落_第4页
第4页 / 共121页
中华建筑群芳谱:宫殿建筑、陵墓建筑、坛庙建筑、宗教建筑、民居聚落_第5页
第5页 / 共1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华建筑群芳谱:宫殿建筑、陵墓建筑、坛庙建筑、宗教建筑、民居聚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建筑群芳谱:宫殿建筑、陵墓建筑、坛庙建筑、宗教建筑、民居聚落(1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华建筑群芳谱,宫殿建筑 陵墓建筑 坛庙建筑 宗教建筑 民居聚落,秦阿房宫遗址,一、宫殿建筑 1、渭水之滨凝仙境-秦阿房宫,2、最强盛的宫殿-气魄雄伟的大明宫,唐大眀宫含元殿,3、最大的建筑群-末代王宫明朝的北京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和扩建而成的。这里原是一片荒野,到13世纪60年代,元世祖忽必烈征服金国后,才在金中都城的东北郊构筑都城,命名为大都,同时在今紫禁城一带建造大内宫殿。,紫禁城,紫禁城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周长3420米,墙高10米,外层用澄浆砖包砌,里面夯土。它共有四门:正南是午门;向东的名东华门;向西的名西华门;向北的,明朝叫玄武门,清康熙年间因避康熙帝名字玄烨之讳,

2、改称神武门,沿用至今。紫禁城周围环有52米宽的护城河,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楼,结构精巧,造型秀丽。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8千多间,多是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这些宫殿沿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严格对称布置。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体现了帝王权力的设计思想。,午门,角楼及护城河,紫禁城分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是皇帝和官员们举行各种典礼和政治活动的地方,内廷是帝、后居住的地方。前三殿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简称前三殿,是外朝的中心区域 十一踩斗拱,下檐九踩斗拱

3、,二样琉璃(头样从未使用),3.4米高正吻,殿内镂空金漆宝座和屏风设在七层台阶的高台之上。室内外梁、枋等,全是沥粉贴金和玺彩画。宝座上方的金漆蟠龙吊珠藻井,制作更为精美。靠近宝座的六根沥粉龙金柱,直抵殿顶,上下左右连成一片金光灿灿的境界。,故宫前三殿,故宫太和殿,太和殿内皇帝宝座,乾清门,后三宫屋顶,乾清宫,太和殿前鼎炉,太和殿御道石雕,保和殿北面玉路,二、陵墓建筑 1、惊世墓葬-秦骊山陵与兵马俑陵墓中空前绝后的宏伟作品,当属秦始皇骊山陵。关于它,文献中曾有不少令人惊异的描述;然而,事实上更有为文献所不曾道及的惊人之处,例如震动世界的兵马俑坑,在最初的文献里并无记载,人们所知道始皇陵留下的只是

4、体量古今第一的高大人工夯筑的封土陵体而已。 秦始皇陵,史称“骊山”,在陕西临潼骊山主峰北麓原地上。现存陵体为方锥形夯土台,东西345米,南北350米,高47米,三层。这陵经过两千多年风雨剥蚀,原来的体形应该更为巨大。陵体周围有夯上墙垣两重,内垣周长3.0公里。外垣6.0公里,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陵墓。,秦始皇陵,兵马俑坑,2、陵邑-西汉帝陵带动的富庶繁华西汉继承秦朝制度,建造大规模的陵墓,往往一陵役使数万人,工作数年。这些陵墓少数位于渭水南岸,多数在咸阳以西渭水北坂上,地位高敞,陵体宏伟,远望极为醒目。西汉陵墓的制度是:“天子即位明年,将作大匠营陵地,用地七顷,方中用地一顷;深十三丈;堂坛高三丈

5、,坟高十二丈”。又,“方中百步,已穿筑为之城,其中开四门,四通,足放六马。然后错浑杂物、杆漆、缯绮、金宝、米谷及埋车马虎豹禽兽。发近郡卒徒,置将军尉侯,以后宫贵幸者皆守园林”。其内部构造为“明中高一丈七尺,四周二丈,内:梓棺、柏黄肠题凑”。这些记载,仍属土圹、四出羡道、木椁的传统制度。,西汉帝陵,3、唐乾陵-凿山为穴柏树森森的唐高宗武则天合葬墓唐陵特点是利用地形,以山为坟,不采用秦汉人工夯筑的封土方上。唐高宗(650683在位)与皇后武则天合葬乾陵,是唐陵的代表。乾陵位于乾县北梁山上。梁山分三峰:北峰居中为主,前方东西两峰对峙而且形体相仿,犹如门阙。两峰之间依势而向上坡起的地段自然形成神道,乾

6、陵地宫即在北峰,凿山为穴,辟隧道深入地下。隧道墓门用石条层层填塞,缝隙以溶铁汁浇涛锢闭,因此,迄今无损。乾陵地上情况大致是:主峰(陵体)四周为神墙,近方形平面,四面正中辟门,各设门狮一对。神墙四隅建角楼(角阙)。南神门内为献殿址,门外列石象,自南往北:华表、飞马、朱雀、石马(五对)、石人(十对)、碑、华表南即东西乳峰,上置乳阙(相当宋陵乳台);阙南又有双阙为陵南端入口(相当宋陵鹊台)。这种善于利用地形和运用前导空间与建筑物来陪衬主体的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自。唐代例于陵区(兆城)植柏树,文献称为“柏城”。用松柏作为纪念祭祀场所绿化树种,在中国有久远传统,见于文字制度则始于唐代。,

7、唐乾陵,4、五音姓利-宋墓南高北低的原因北宋陵墓计八座,集中于河南巩县境内嵩山北麓岗地上,形成一个陵区;宋朝在此设有陵邑永安县(今芝田镇),来管理陵区。 宋朝陵制,沿袭唐制,惟尺度远逊。 宋陵的制度大致是:上宫,由正方形平面的神墙围绕,四面各辟神门,门外各有门狮一对(牝牡各一);中央为陵台,方截锥体夯土,其地下深处为“皇堂”(地宫)。上宫南神门外,为入口引导部分。最南为鹊台,即双阙;北越一段路为乳台,亦双阙;乳台北侧立华表(望柱),石象生,自南向北依次为:象及驯象童、瑞禽、角端、仗马及控马官、虎、羊、外国使臣、武官、文官;再北为武士,入南神门,为宫女两对。这一布置的本意,似乎为立朝班列仗仪的概

8、括;加上某些祥瑞、祛邪的象征物揉杂而形成。各陵制度相同,石刻内容也一律不变,只有尺度差别。以各陵中中等规模的永昭陵为例,其鹊台至北神门轴线长551米,神墙边长242米,陵台底边长56米,高13米。这个尺度,只相当唐乾陵衬葬墓永泰公主墓的尺度规模。 最后为下宫,日常驻有管理陵园的官吏或宦官宫女,每日献食于影殿遗像前,此区为生人日常生活处,设厨、贮藏、盥淋等场所。下官按风水之说规定在上宫西北。北宋是保持古代方上陵制的最后时期。 唐宋时期,风水之说盛行“五音姓利”说。国姓赵所属为“角”音,必须“东南地穹、西北地垂”,按照这种说法,要求赵姓墓区南高北低。于是宋陵一反中国古代建筑常例置主体建筑于较高位置

9、使陵区地面由入口至陵台逐段下降,陵台处于最低位置。诸陵的朝向都向南而微有偏度,以嵩山少室山为屏障,其前的两个次峰为门阕。,宋朝陵墓,5、明十三陵-气象宏阔的肃穆陵群明代迁都北京后,在昌平天寿山形成集中陵区,称“十三陵”,其制度基本遵循孝陵形制。十三陵距北京约45公里,陵区的北、东、西三面山峦环抱,十三陵沿山麓散布,各据岗峦,面向中心长陵。长陵(明成祖)据天寿山主峰前,其南6公里处,有崛起对峙的小山两座,成为整个陵区的入口。环抱的地形造成内敛的完整环境;整个陵区,南北约9公里,东西约6公里,结合自然地形,各陵彼此呼应,成为气象宏廓而肃穆的整体。,明十三陵门,明十三陵,神道及石像生,名十三陵神道石

10、像,长陵,长陵方城门楼,明定陵,三、坛庙建筑 1、天坛-皇帝冬至祭天之所古代帝王亲自参加的最重要的祭祀有三项:天地、社稷、宗庙。所谓坛庙,主要指的就是天坛、社稷坛、太庙;还有其他一些祭祀建筑。它们都各有自己的形制演变;今天所见,为明代制定。 最隆重的祭祀是祭天。皇帝例于每年冬至祭天;皇帝登位也例须祭告天地,表示“受命于天”。祭天起源很早,周礼。大司乐云:“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圜丘”;但是采取周制祭天,其实是很晚以后魏晋时的事。北京天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故宫同时修建,位于北京城的南端。明初都南京,实行天地合祭,建大祀殿,而不是露祭,这是不合于古制的。明迁都北京,仍建合祭大祀殿;但南

11、京大祀殿为矩形平面,北京则为圆形。天坛面积约270平方米,分为内坛和外坛两部分,主要建筑物都在内坛。南有圜丘坛、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座高2米半、宽28米、长360米的甬道,把这两组建筑连接起来。,北京天坛,祈年殿藻井,祈年殿大祀殿初为三重檐,上檐青色表示天,中檐黄色表示地,下檐绿色表示万物。嘉靖时,改大祀殿称祈谷坛,降为雩祭(求雨、求丰年)之所,另设圜丘为祭天之坛,形成今天所见的平面布置。在城北增设地坛,实行天地分祭。嘉靖时,并建朝日坛及夕月坛分别位于北京东郊和西郊。清乾隆时,改建天坛,加大圜丘尺寸,重新雕琢全部地面、台基、栏干石作;祈谷坛易名祈年殿,三重檐不同色改为一律青色。这一

12、改使祈年殿获得纯净统一的色调,更为庄重鲜明。现存祈年殿是雷火焚毁后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建,殿高38米,是一座有鎏金宝顶的三重檐的圆形大殿。大殿的全部重量都依靠28根巨大的楠木柱支撑着。殿内地面正中,是一块圆形大理石,上面有天然的龙凤花纹,与殿顶中央的盘龙藻井遥遥相对。,皇穹宇原是放置皇天上帝牌位的地方,高19米多,直径15.6米。结构与祈年殿基本相同,是单檐蓝瓦,殿顶也有鎏金宝顶,殿下也有台基和汉白玉的栏杆。在皇穹宇的外面,有一道圆形磨砖对缝的围墙,门向南开,这就是回音壁。,天坛皇穹宇,穹宇回音壁,圜丘是一座露天的三层圆形石坛,石坛每层周围都有汉白玉栏杆和栏板。坛面、台阶、栏杆所用石块

13、全是九的倍数,据说,这是象征九重天,天坛园丘坛,2、太庙-帝王祭祀祖先之宗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称太庙,按周制,位于宫门前左(东)侧。文献记载,古代宗庙,是每庙一主:唐夏五庙,商七庙,周亦七庙;汉代则不仅京城立庙,各郡国同时立庙,于是其数达一百七十六所,这是和后来天子宗庙仅太庙一处的制度很不相同的。 太庙占地约十六万五千平方米。太庙本身由高达9米的厚墙垣包绕,封闭性很强。南墙正中辟券门三道,用琉璃镶贴,下为白石须弥座;凸出墙面,线脚丰富,色彩鲜明,与平直单一的长墙强烈对比,十分突出。这一入口处理是相当成功的。入门有小河,建小桥五座;再北为太庙戟门,五间单檐庑殿,屋顶平缓,翼角舒展,尚为明代规制。

14、,太庙正殿,太庙井亭,社稷坛,3、社稷坛-社者,五土之神;稷者,农业之神社稷是土地之神。社者,五土之神;按方位命名:东方青土,南方红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五种颜色的土覆于坛面,称五色士,实际象征国土。稷者,五土之神中特指原隰之祗,即能生长五谷的土地神祗,这是农业之神。“社”“稷”,反映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社会性质。周制,天子有三社,为国立社称太社。在库门内西侧(右);自为立社为王社;亡国之社为亳社。“左祖右社”,指的是太社。社和稷是两回事,因而也有分祭合祭之争。唐代分祭;本来社稷属于中祀,等级不高,唐代升为大祀,由皇帝亲祭。明代则为社稷合祭。,曲阜孔庙大成殿,4、孔庙-儒学治国之明证

15、孔庙是祭祀建筑中占有很大比重的一类,几乎遍及全国,但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当推孔丘故宅所在的曲阜孔庙。 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占有统治地位,儒家创始人孔丘被尊为万世师表。汉代起,就已建立孔庙于孔丘故居鲁城阙里。东汉皇帝曾亲至曲阜致祭;孔子后人封侯奉祠。唐玄宗开元年间,追封孔丘王爵,孔庙规模益加宏大。现存曲阜孔庙的规模为宋代奠定,金代重修,明清依旧制重建。,孔庙门,碑林群,杏坛,孔子神龛,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四、宗教建筑佛教丛林 1、最大的唐代木建筑-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五台山在唐代已是我国的佛教中心之一,建有许多佛寺。佛光寺位于台南豆村东北约五公里的佛光山腰,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

16、),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单檐四阿顶,虽然经过多次修葺,大体仍保持唐代原来面貌。 大殿建在低矮的砖台基上,平面柱网由内外二圈柱组成,这种形式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金厢斗底槽”。内外柱高相等,但柱径略有差别。柱身都是圆形直柱,仅上端略有卷杀。檐柱有侧脚及升起。阑额上无普拍枋。,大殿屋面坡度较平缓,举高约1/4.77。正脊及檐口都有升起曲线,屋面筒瓦虽是后代所铺,但鸱尾式样及叠瓦脊仍遵旧制。 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粗壮的柱身、宏大的斗拱再加上深远的出檐,都给人以雄健有力的感觉。 殿内的砖砌佛座和塑造佛像,都是唐代遗物。 佛光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隆兴寺,2、冀北宝刹正定名阁-河北正定北宋隆兴寺 此庙始建于隋,原名龙藏寺,到宋初改建时才用现名,其总平面至今仍保存了宋代风格,呈有南北中轴的狭长方形。山门对面有照壁,门前有石桥及牌坊。门内左右的钟鼓楼和正面的大觉六师殿已毁。再后是东西配殿和摩尼殿,殿后有戒坛(四周的回廊和后端的韦陀殿已不存)、慈氏阁、转轮藏殿,再进为东西碑亭和佛香阁,最后是弥陀殿。方丈及僧舍在佛香阁东,并附厨房、马厩等。由于利用了建筑体量大小和院落空间的变化,轴线虽长而不觉呆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