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重建主体的理想主义:改革文学和知青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件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6894540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3.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三、重建主体的理想主义:改革文学和知青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十三、重建主体的理想主义:改革文学和知青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十三、重建主体的理想主义:改革文学和知青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十三、重建主体的理想主义:改革文学和知青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十三、重建主体的理想主义:改革文学和知青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三、重建主体的理想主义:改革文学和知青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三、重建主体的理想主义:改革文学和知青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件(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重建主体的理想主义:改革文学和知青文学,第一节、改革文学的背景、产生及发展历程 第二节、时代主体的塑造:开拓者家族 第三节、现实的期望:改革攻坚战 第四节、知青文学:归来的迷惘 第五节、时代的精神镜像:超越的理想主义,第一节、改革文学的背景、产生及发展历程,一、改革文学产生的背景: 1、三中全会之后,党内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政治路线,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改革浪潮。依仗强大社会思潮而日渐兴盛起来的文学创作也就有了相应的新的历史使命。 2、中国作家本来就视“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正途,经过文革又重新看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自然激发起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他们看来,用文学来为社会、经济、政治的改革推波助

2、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3、改革就是希望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思潮。,80年代的“改革文学”表现出作家们对政治生活的强烈参与精神。他们不但坚定不移地宣传改革政策的必要与必然,更注重对不利于改革的因素的批判,包括对来自执政党内的权利斗争和社会腐败风气的批判。,二、 改革文学的兴起。,1、几乎在“反思文学”的同时,被称为“改革文学”的思潮勃然兴起;,2、“改革文学”的范围:凡是反映这一时期各个领域的改革进程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变化、人的心理和命运变化的文学作品,都在此列,读者从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各阶层精神风貌的急剧变化,体味其新旧历史交替中的痛苦和欢乐。,3、“改革文学”的特点:作为知识分子

3、的现实关怀和政治热情的直接体现,依仗着强大的时代“共名”而产生,作品往往不自觉地充当了社会或民众普遍情绪的代言人,它常常提出相当尖锐的政治、伦理或现实主题,引起一阵又一阵的“轰动”效应。这既成为作家们积极关注和贴近现实问题的酬劳与安慰,也难免成为供人指责的原由和把柄。,三、“改革文学”发展过程。,1、1979年夏,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开始了它的发轫期。,A、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揭示旧的经济体制、极左政治路线影响与改革家的改革事业的矛盾冲突,并且预言了一个“只要改革,生产就能搞上去”的神话。 “乔厂长”成了改革者的代名词,之后的改革小说中,便出现了一个与“乔厂长”有血缘关系的“开拓者家族”

4、的人物系列,如改革者(张锲)、跋涉者(焦祖尧)、祸起萧墙(水运宪)、三千万(柯云路)等。,B、一些作家则在作品中对历史因袭和现实问题而造成的种种社会弊端予以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呼唤理想的英雄和新的社会秩序。如剧作家沙叶新的六场话剧假如我是真的,此类作品本意不在文学和审美效果,而是以文学为工具,通过对现实事件的暴露,放大现实事件社会影响,以直接产生干预现实政治的效果。,2、1981年底张洁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问世,改革文学进入了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创作剖示了改革进程的繁难与艰辛,透射出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整体变化,特别是思想、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变化。像长篇小说故土(苏叔阳)、花园街五号

5、(李国文)、男人的风格(张贤亮)、新星(柯云路)及中篇小说老人仓(矫健)、鲁班的子孙(王润滋)、秋天的愤怒(张炜)、腊月。正月(贾平凹)等。,3、1983-1984 年间描写社会改革的作品大量涌现,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创作高峰。 4、1985年之后,改革精神更多地成为普通劳动者的自觉要求,作家们在题材的开拓上,更趋于生活化和多视角,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写改革与人心世态、风俗习惯的变化,描写改革的作品总是交织着多种矛盾和斗争,具有更加强烈的悲剧性。由于对社会改革的敏感和表现已经融入作家们的一般人生观念和艺术想象之中,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和创作现象则已经结束。,第二节、时代主体的塑造:开拓者家族,一、伤痕文

6、学在“反文革”的历史重述中确认了老干部和知识分子的革命本质,他们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他们永不屈服的崇高信念等等,现在,重返现实的老干部和知识分子群体,理所当然成为现实的主体,他们是中国经济改革,实现现代化的开拓者和时代英雄。所谓拨乱反正,百废待兴,文学以冲破阻力的英雄神话模式,强烈表达了历史需求。一系列作家以经济改革为题材,塑造开拓型的改革英雄形象,被称之为改革英雄。,二、蒋子龙,(一)开改革文学的先河 (二)冲破“车间文学”的模式 1、追踪与捕捉工业生活领域中新的前进步伐,既写大潮,也写微澜。乔厂长上任记、乔厂长 后传、悲剧比没有剧好、阴差阳错等。,2、塑造出“开拓者家族”的人物系列形象,乔光

7、朴乔厂长上任记 车篷宽开拓者 解静 赤橙黄绿青蓝紫 牛宏 锅碗瓢盆交响曲 武耕新燕赵悲歌,3、注重人物同外部世界的冲突,4、阳刚之气和豪放之风 描写人物不精雕细刻,有棱角锋芒;但对人物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发掘不够。,(三)具体文本乔厂长上任记:乔光朴是在现实主义的文学规范下书写的典型形象,一个文学重建现实乌托邦里的神话英雄,它反映和表达了那个时期的焦灼的历史愿望。乔厂长上任记当然不仅仅是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它无可争议是整个“新时期”经济改革的的一部及时的启示录。,第三节、现实的期望:改革攻坚战,一、对于农民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土地“,因而1979年后,土地承包和生产责任制的实行在农村掀起了一

8、次经济和精神上的巨大变革。许多敏感的作家便抓住拥有土地支配权后农民的新状态进行了大量的创作。,代表作: 柯云路的新星 路遥的人生 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 何士光的短篇小说乡场上 张一弓的短篇小说黑娃照像 张炜的中篇小说秋天的愤怒 蒋子龙的中篇小说燕赵悲歌 贾平凹的中篇小说腊月正月 鸡窝洼的人家等。,二、1984年,柯云路的长篇小说新星把改革文学推向高潮,这部长篇小说长期被看成“新时期”中国文学的里程碑,现实主义文学最辉煌的神话。,这部小说以明朗的语言风格,描写三十二岁的李向南受命到古陵县担任县委书记后,采取的种种雷厉风行的改革手段及因此与反对派间产生的种种矛盾纠葛。小说主体上采用了现实主义创作

9、手法,但作品中的主人公身上带有明显的英雄主义色彩。在小说结尾,当李向南在副书记顾荣千方百计的阻挠中陷入困境时,作者安排他到北京寻求帮助,这个开放式的结局给读者留下许多联想的余地,也使李向南的改革避免直接陷入绝望,从而给小说增添了一点亮色。显然,这部作品延续着传统的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而这种明朗的色调,的确给作品增添了极大的可读性,由该作改编同名的电视连续剧因此在1984年创下了全国最高的收视率。,内容:,李向南被民众看成是“青天大老爷”式的人物。小说也揭示了中国社会存在的保守势力,认为这是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封建主义在起作用,但事实上,正是传统的社会主义体制使封建主义的政治体制和权力结构在当

10、代社会显灵。借助传统维护权力的方式,事实上,这正是中国传统的社会主义体制决定了官僚体系运作的形式。权力高度集中于官僚手中,老百姓只能寄望于青天大老爷式的清官,为民主持公道。,三、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一)农村的经济改革主要是实行联产承包制,农民迅速获得实际利益,中国农业自从七十年代后期以来,连年获得丰收。农民对现行政策基本持满意态度,但农村也开始出现剩余劳动力,在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农村人口迁徙还受严格限制,青年一代农民对土地的态度显然很不相同。,(二)路遥的人生(1982,收获第3期)平凡的世界(1991)则是把视点对准乡土中国,去观察青年一代农民的希望、追求与他们面对的困境,如在乡土与

11、城市、爱情与事业之间如何取舍。,四、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 (一)农民灵魂的透视者 1、小人物命运的悲喜剧 2、对农民精神重负的挖掘,(二)李顺大造屋主题:反思了造成农民窘困低下生存状态的主客观原因。人物:李顺大:是一位盲目崇拜、感恩戴德、懦 弱的人物。艺术:反讽意味的叙述;“双声话语”;悲喜剧相融合的效果。,(三)陈奂生上城 1、陈奂生的性格特征 A在吃苦耐劳的韧性中,搀和着逆来顺受的奴性。陈奂生勤劳淳朴,又有点自私、精明,缺乏主人公意识,具有浓重的自卑感。,B小生产者的短视习性和狭隘心理。 C容易满足,自我陶醉。陈奂生的身上有着阿Q的影子,攀附寄生得到虚荣心的满足。 2、陈奂生形象的意义

12、(1)陈奂生的形象是一幅处于软弱地位的没有自主权的小生产者的画像,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建国后中国农民命运和心理变化的过程。,(2)陈奂生的思想性格,典型地表现了中国农民身上存在的复杂的精神现象,具有现实感和历史感。 (3)继续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对于“国民性”的探讨。,五、总结中国八十年代初期的改革文学是那个时期的特殊产物,它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尽管它下意识地采取种种曲折、颠倒和自相矛盾反映现实的方式,但它也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的心理愿望,并有效地建构了那个时期人们(想象)的历史。 改革文学对重新塑造人们的精神生活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就这一点而言是不应该忽视其历史地位的。,第四节、知青文学:归来

13、的迷惘,一、“知青作家群”内涵:指70年代至90年代纯知青出身、描写知青题材的一批作家, 如郑义、梁晓声、张承志、张炜、张抗抗、史铁生、王安忆等。 他们对“上山下乡”运动作了全过程、全方位的艺术展现,从感情 倾诉到理性思考再到对生命存在的形态和价值的探究。,二、比较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也在重述自己的历史,但文革不过是一个时间背景,往事依稀则笼罩着个人的情感记忆,对青春年华的眷恋,对黑土地的深情,甚至对乡村自然景色的偏爱,这一切都使“知青经历”变成了一首忧伤而瑰丽的青春奏鸣曲。,三、知青文学创作阶段 (一)噩梦倾诉感性阶段卢新华伤痕、郑义枫史铁生聚会等(政治层面的 观照); (二)旧梦到

14、新岸的理性思考对苦难岁月的眷念/英雄气度梁晓声这的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雨、老鬼血色黄昏、张承志绿夜对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的怀念史铁生我那遥远的清平湾、张承志黑骏马,(三)反映历史对知青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展示在商品经济下的不安与困惑叶辛孽债郭小东中国知青部落、梁晓声年轮邓贤中国知青梦多角度多侧面审视昔日生活/自省、自悔陈建功飘逝的花头巾、王安忆雨,沙沙沙,四、大多数的知青文学采用一种回忆性的叙事。这种回忆当然也陷入困惑和迷惘,但少有反思的力度。暴露某些阴暗和伤痛,就是知青文学中最消沉的态度。随着这一代人在社会中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知青文学从低调向高昂的转变,也彻底把伤痕文学改变为知青文学,正

15、如后来转向莫须有的文化寻根一样,知青文学在承前启后的作用中,同时建构了主体生成的历史。,五、作家(一)1980年底,叶辛发表蹉跎岁月使知青文学具有了高昂悲壮的基调。 (二)作为知青作家,史铁生始终显得极为独特,人们总是归结于他的残疾人身份,但史铁生一直对美好的事物有特殊的敏感,他能够在最困苦的生活中发现出美来。他的写作与生命同构。,(三)王安忆关于知青的小说本次列车终点(1981),与回顾知青经历的流行主题不同,较早注意到知青返城面对的现实问题。,第五节 时代的精神镜象:超越的理想主义,一、梁晓声 (一)、 由于梁晓声的出现,知青文学被注入了粗犷的情愫,并被涂抹上一层浓重的英雄主义色调。 作品

16、: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今夜有暴风雪 雪城 年轮等,(二)“青春无悔”是贯穿梁晓声小说创作的基本主题。不同于同时期反省知青经历的文学的那种悲戚的幽怨之音,他用高昂的声调去讴歌同代人的战斗经历,他们无私的奉献和面对自己历史的无悔无恨的感情。但是知青作家总是回避造成历史悲剧的最根本矛盾。如果说,历史本身存在谬误,也就是说这种献身行为的前提发生谬误,那么这种献身的“英雄意义”就有必要进行多层面的开掘。只要站在90年代来观看这种英雄气概,就很容易发现,正是过于浓重的英雄气概掩盖了历史的悲剧性症结。,但与此同时,80年代是需要昂扬向上的力量,备受挫折的一代知青需要浓郁的精神抚慰,梁晓声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诉求及时提供了这种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