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控制与plc应用 项目三

上传人:腾**** 文档编号:56890080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2.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气控制与plc应用 项目三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电气控制与plc应用 项目三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电气控制与plc应用 项目三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电气控制与plc应用 项目三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电气控制与plc应用 项目三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气控制与plc应用 项目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气控制与plc应用 项目三(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速度继电器,转子-圆柱形永久磁铁,与电动机同轴连接。,定子-由硅钢片迭成笼型空心圆环套在转子上,装有鼠笼型短路绕组。,结构:定子、转子和触头 原理:与异步电动机类似,转子的轴与电动机同轴相连,当电动机旋转时,速度继电器的转子随之转动。在空间产生旋转磁场,切割定子绕组,在定子绕组中感应出电流。此电流又在旋转的转子磁场作用下产生转矩,使得定子随转子转动方向旋转,和定子装在一起的摆锤推动簧片(动触点)动作,使常闭触点分开,常开触点闭合。当电动机转速低于某一值时,转矩减小,动触头在簧片作用下复位。 用途:主要用于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的反接制动控制。 参数:动作转速:120rpm;复位转速:100rpm

2、 型号:JY1型和JFZ0型,速度继电器的图形符号及文字符号,第五节 感应式双速异步电动机变速控制,转速表达式:,调速方法: 改变电源频率f改变转差率s改变磁极对数p,1. -YY连接,一、变极式电动机的接线方式,第五节 感应式双速异步电动机变速控制,低速接法(4极),高速YY接法(2极),悬空不接,Y点,电源相序反接,2. Y-YY连接,一、变极式电动机的接线方式,第五节 感应式双速异步电动机变速控制,低速接法(4极),高速YY接法(2极),悬空不接,Y点,电源相序反接,第三节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启动控制,10KW以下的三相异步电动机,通常采用全压起动,即起动时电动机的定子绕组直接接在额定电压

3、的交流电源上。 10KW以上的电动机,因起动电流大,线路压降大,负载端电压降低,影响起动电动机附近电气设备正常运转,故采用减压起动。 减压起动:起动时,降低加在电动机定子绕组上的电压,待电动机起动后再将电压恢复到额定值,使之在额定电压下运转。,常用减压起动方法,定子串电阻减压起动 星形三角形减压起动 自藕变压器减压起动 软起动(固态减压起动) 延边三角形减压起动,1.定子串电阻降压启动控制线路,起动时,定子电路串接电阻降低绕组电压,限制起动电流;起动后电阻短路,电动机全压下运行。不受接线方式限制,设备简单。机械设备点动调整时也常采用,减轻对电网的冲击。,主电路(a)控制电路(b): KM2得电

4、,电动机正常运行。 起动后,KM1与KT一直得电,浪费电能。,控制电路(c):KM2得电,KM1和KT失电,KM2自锁,节能实现控制要求。,全压工作时为三角形接法的电动机,起动时将其定子绕组接成星形,降低电动机的绕组相电压,进而限制起动电流。当反映起动过程结束的定时器发出指令时再将电动机的定子绕组改接成三角形接法实现全压工作。,2.星-三角形降压启动控制线路:,工作过程: 起动:按下SB2-KM1, KM3 得电M星形减压启动,KT 延时闭合后KM2得电,KM3 失电M接成三角形.同时 触点KM2断开KT失电. 停止:按下SB1- KM1, KM2 失电-M停止运转.,QX4系列自动星形三角形

5、启动器电路,控制电路特点:避免短路,节约电能 将KM3的动断辅助触点串联在KM2的线圈控制电路中,只有当KM3的衔铁及触点释放完毕(动断辅助触点接通)后才允许KM2得电。 将KM2的动断辅助触点串联在KM3的线圈控制电路中,只有当KM2的衔铁及触点释放完毕(动断辅助触点接通)后才允许KM3得电,保证电路工作可靠。 起动完成后时间继电器KT已无得电的必要,将KM2的动断辅助触点串联在KT的线圈控制电路中, KT断电,节约能源。,控制电路工作流程,星-三角降压启动控制线路(2):KM1、KM2、KT,KM2断电时,电动机绕组由KM2的动断辅助触点连接成星形起动。 KM2通电后,电动机绕组由KM2动

6、合主触点连接成三角形正常运行。 辅助触点容量较小,4 13kW的电动机可采用该控制电路。考虑KM1的主触点承担分断时的大电流,KM2的辅助动断触点只在空载或小电流的情况下断开,避免电弧的烧蚀缩短辅助触点寿命。,星-三角降压启动控制线路(2)工作流程:,按下按钮SB2后电动机先进行星形起动。 起动完成时,时间继电器动作,电动机进行星-三角变换、运行: 第一阶段:KT延时动断触点首先使KM1线圈失电,KM1的主触点断开, KM1的主触点分断电流,KM2动断辅助触点无电弧。 第二阶段:KM2线圈得电,主电路进行星-三角变换,当KM2两个动断辅助触点断开,主触点及辅助动合触点吸合,变换完成。 第三阶段

7、:KM2自锁闭合使KM1线圈再次得电。 第四阶段:KM1主触点再次接通三相电源时,电动机在三角形接法下全压运行。,3.自耦变压器降压启动控制线路,电动机启动时,定子绕组上的电压是自耦变压器的二次端电压,待启动完成后,自耦变压器被切除开,定子绕组重新接上额定电压,电动机在全电压下进入稳态运行。,自耦变压器降压启动控制线路,全压运转:按下SB2KT得电 延时一段时间后触点KT(3-7)闭合KT得电并自锁触点KA(4-5)断开KM1失电释放自藕变压器T切除;在触点KT(4-5)断开的同时,触点KA(10-11)断开, HL2灭,而触点KA(3-8)闭合 KM2得电触点KT(10-14)闭合,HL3亮

8、,M全压运转. 停止:按下SB1KM2,KT失电M停止运转.,工作过程: 起动:按下SB2KM1得电自藕变压器T接入,减压起动,HL1灭 ,HL2亮.,二、感应式双速异步电动机按钮控制调速,第五节 感应式双速异步电动机变速控制,电气原理图:,SB1、KM1:控制电动机低速,SB2、KM2、KM3:控制电动机高速,二、感应式双速异步电动机按钮控制调速,第五节 感应式双速异步电动机变速控制,工作原理:,按下SB1,KM1吸合并自锁,电动机连接低速运行,按下SB2,KM1断电,KM2、KM3得电吸合并自锁,电动机YY连接高速运行。,三、感应式双速异步电动机时间继电器控制调速,第五节 感应式双速异步电

9、动机变速控制,电气原理图:,KM2、KM3:控制电动机高速(YY),KM1:控制电动机低速(),2018/10/16,辅助运动:工作台的回转,后立柱的轴向移动,尾座的垂直移动及各部分的快速移动等。,T68卧式镗床的运动形式有:,主运动:镗轴和平旋盘的旋转运动。,进给运动:镗轴的轴向进给,平旋盘刀具溜板的径向进给,镗头架的垂直进给,工作台的纵向进给和横向进给。,2018/10/16,二、电力拖动方式和控制要求,T68卧式镗床控制要求主要是: 1)主轴旋转与进给量都有较大的调速范围,主运动与进给运动由一台电动机拖动,为简化传动机构采用双速笼型异步电动机。 2)由于各种进给运动都有正反不同方向的运转

10、,故主电动机要求正、反转。 3)为满足调整工作需要,主电动机应能实现正、反转的点动控制。 4)保证主轴停车迅速、准确,主电动机应有制动停车环节。,2018/10/16,5)主轴变速与进给变速可在主电动机停车或运转时进行。为便于变速时齿轮啮合,应有变速低速冲动过程。 6)为缩短辅助时间,各进给方向均能快速移动,配有快速移动电动机拖动,采用快速电动机正、反转的点动控制方式。 7)主电动机为双速电机,有高、低两种速度供选择,高速运转时应先经低速起动。 8)由于运动部件多,应设有必要的联锁与保护环节。,2018/10/16,三、电气控制电路分析,图 3-6 T68型卧式镗床电气原理图,2018/10/

11、16,(一)主电路分析,(二 )控制电路分析,1M1主电动机的点动控制 2M1主电动机正反转控制 3M1主电动机高低速的转换控制 4M1主电动机的停车制动控制 5主轴及进给变速控制 1)停车时的变速 2)运行中的变速控制,2018/10/16,6快速移动控制 7联锁保护环节分析1)主轴箱或工作台机动进给与主轴机动进给的联锁。2)M1主电动机正反转之间、高速与低速运行之间、M2快速移动电动机的正转于反转之间均设有互锁控制环节。3)熔断器FU1FU4实现相应电路的短路保护;热继电器FR实现M1过载保护;电路采用按钮、接触器或继电器构成的自锁环节具有欠电压与零电压保护作用。,(三)辅助电路分析,20

12、18/10/16,(四)电气控制电路特点,1)主电动机M1为双速笼型异步电动机。低速时将定子绕组接成三角形;高速时将定子绕组接成双星形。高、低速转换由行程开关SQ控制。低速时,可直接起动。高速时,进行二级起动,以减小起动电流。2)主电动机M1能正反向点动控制、正反向连续运行,并具有停车反接制动。在点动、反接制动以及变速中的脉动低速旋转时,在定子电路中串入限流电阻R,定子绕组接成三角形接法,以减少起动和制动电流。3)主轴变速和进给变速均可在停车情况或在运行中进行。变速时,M1主电动机定子绕组接成三角形接法,在速度继电器KS的控制下进行连续反复低速运行,以利齿轮啮合,使变速过程顺利进行。4)主轴箱、工作台与主轴、平旋盘刀具溜板由快速电动机M2拖动实现其快速移动。它们之间的机动进给设有机械和电气联锁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