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在人间领略幸福 ——莱蒙托夫《每逢黄澄澄的田野泛起麦浪》赏析

上传人:wo7****35 文档编号:56885959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能在人间领略幸福 ——莱蒙托夫《每逢黄澄澄的田野泛起麦浪》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我能在人间领略幸福 ——莱蒙托夫《每逢黄澄澄的田野泛起麦浪》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我能在人间领略幸福 ——莱蒙托夫《每逢黄澄澄的田野泛起麦浪》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能在人间领略幸福 ——莱蒙托夫《每逢黄澄澄的田野泛起麦浪》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能在人间领略幸福 ——莱蒙托夫《每逢黄澄澄的田野泛起麦浪》赏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能在人间领略幸福我能在人间领略幸福 莱蒙托夫莱蒙托夫每逢黄澄澄的田野泛起麦浪每逢黄澄澄的田野泛起麦浪赏析赏析摘要:摘要:莱蒙托夫的众多作品中都充满了沉郁的忧伤,但在诗人晚期的诗作每逢黄澄澄的 田野泛起麦浪中却表现了诗人和自然相融合的主题,描绘了诗人忧虑暂时消除的状态。 这首诗堪称是抒情诗的杰作。本文试从建筑结构、音韵、意象和意蕴内涵四个方面对该诗 进行分析,以领略该诗的伟大艺术魅力。 关键词:关键词:建筑结构 圆周句 音韵 意象 意蕴 成熟时期的莱蒙托夫在诗歌中描绘了尘世和天国的和谐,反映了他豁然、平和地接受 生活的思想,在艺术上堪称完美之作。 每逢黄澄澄的田野泛起麦浪就是表现这一思想的 佳

2、作之一。在这首诗中作者不仅描写了俄罗斯中部地区美丽的自然景色,还表现出了诗人 的哲学思考。该诗写于 1937 年,当时诗人因写悼念普希金的诗作诗人之死触怒了沙皇 当局而被捕,被关押在司令部的大楼中。这首诗正是诗人在拘留所里背着看守人用火柴沾 着煤烟子在仆人送食的面包纸上写下的监狱组诗中的一首。 这首诗反应了诗人在关押期间的感受和思考。身居铁窗,心向旷野,这是莱蒙托夫因 说真话而被囚禁后所面临的内心状态,也是为了自由而失去自由的革命者的悲剧处境。此 时诗人倍感孤独,他想寻求心灵的憩息地,于是诗人自然而然地将目光转向了塔尔罕 诗人童年的故乡,故乡的美景暂时抚平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使诗人感受到了人间的

3、幸福。 在这首诗中诗人抒发了憧憬幸福的浪漫主义的情思,曲折地倾吐了自己的心曲。本文拟从 建筑结构、音韵、意象和意蕴内涵四个方面对该诗进行探讨,以了解该诗伟大的艺术魅力。一一 整饬的建筑结构整饬的建筑结构 “艺术结构()意为建筑艺术() ,是指作品建构及各组成 部分(引子 、结尾 、章 、节 、册 、卷及作品中其他可能的组成部分)的外表形态。诗 歌作品的诗节安排也属于艺术结构 。 ” ( . .2001:298) 每逢黄澄澄的田野泛 起麦浪在艺术结构上独具特色,整首诗组成了一个句子,确切的说是一个圆周句 () 。圆周句是指语义上相对完整的多成素复合句或非常扩展的、由短语加以复杂化 的简单句,它可

4、明确的分成两个对立的部分,第一部分有一系列同类型的同等单位构成, 用声调(逐渐上升) ;第二部分在语义、语法和语调上对第一部分加以收尾,用降调(在明 显的停顿之后) (呼延如瑾 2004:389) 。从内容上说,它的特征是扩展地叙述一个主题; 从形式上说,它的特征是次序严谨和韵律和谐( . 1955:443) 。诗的语言分为诗 段,诗行,它们都服从全诗的总的韵律,它们具有数目对称的音节并为韵脚联系起来,在 这里圆周句的特点就格外明显( . 1955:444) 。莱蒙托夫的诗每逢黄澄澄的田 野泛起麦浪是句法圆周句的典范,其中许多匀称的句法结构中包含的复杂而深刻的思想 结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 .对

5、这首诗进行句法-语调分析时发现了语调上升部 分和最后的下降部分在句法-语调上的严格的逻辑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 - 11. 12. , 13. 14. 15. 16. 这个圆周句叙述了一个主要的抒情主题,这个句子构成了一首完整的诗。该诗共有 16 个诗行,分成四个诗节,每节四行。该诗整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语调上升 的部分,由前三个诗节组成,这三个诗节都是以连接词 开头,是三个扩展的从句, 各占一个诗节,它们具有相同的语调,并且后一节语调读起来都比前一节高,这样造成了 一种渐趋紧凑的性质,其升高的顶点落于第三节的最后一行: , 。这三

6、个诗节在数量和性质方面都是非常匀称的,甚至在词的数量方面都非常合 比例的,更不用说在旋律和韵律结构方面的匀称性了。三个从句虽然均以统一连接词 开头,但并没有使圆周句具有时间的特点(因为黄澄澄的田野,银白的铃兰、清凉 的泉水并不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组织的) ,仅仅是为句法上的层递和圆周句各部分的加强 服务的,在这三个诗节中描绘了几幅大自然的画面,体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的交流。最后一 个诗节是第二部分,以 开头,与前面的三个诗节相呼应,是语调下降的部分。它由 四个严格匀称的小句组成,每句各占一行,该部分揭示了这首诗的主要思想,即大自然对 诗人的良好影响。 该诗鲜明地体现出了圆周句的特点:排列整齐有节奏

7、,富有音乐性。二二 和谐的音韵和谐的音韵 黑格尔说,诗是语言的艺术,是造形艺术和音乐在精神领域的统一整体。在莱蒙托夫 的诗歌中也流淌着各种动人的旋律,在这 16 行诗中,诗人就营造了一种和谐的音乐美。顾 蕴璞先生也说:“诗是情与景的相融相汇,又是情与声的相和相谐声情并茂,无疑是既 指语音对语义的外化或烘托,又指语言对传情达意的成功发挥” 。(顾蕴璞 2004:24) 顾 蕴璞先生在这里所说的声就是指诗的韵律,从他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韵律对于诗歌的 作用。莱蒙托夫极其重视诗歌的韵律美,力求诗歌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这点在 这首诗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正如上所述,该诗是由一系列结构的因素组成的圆周句

8、,这首先说明了该诗具有和谐 的韵律。 从格律方面来讲,该诗是用自由的抑扬格写成的,即一个非重音音节加一个重音音节, 这是莱蒙托夫经常使用的格律。该诗的第一个诗节是用六步抑扬格写成,第二个和第三个 诗节用五步抑扬格和六步抑扬格交替写成,音步的交替与形象的起伏是一致的,最后一个 诗节由六步抑扬格写成,但该诗节显著的特点是,最后一行诗的音步被缩短( ),由四音步组成(整首诗中只出现一次),它与其前的 6 音步诗行( )形成了急剧的对立,这可以由抒情末尾的急剧的语义变化来解释。这种四音步的使用也会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需要说明的是,全诗中多 处有重音缺失的抑扬格,即有些诗步由两个无重音音节组合而成,

9、实际上也就是抑抑格 () 。这种重音缺失的现象,是抑扬格的一种变体形式。这种变体形式在该诗的 13 个诗行中都有出现,并且全诗 16 行中有 7 行的第五音节为非重音音节,有 6 行第三个 音节为非重读音节。这种抑抑格的使用使整个诗篇更有节奏感,使自然画面更加生动,更 加富有生气,呈现了自然风景的动态性。例如在该诗的第一诗行中“ ” ,诗人两次使用了抑抑格,描绘了一阵秋风吹过,麦浪随风起伏的生动 画面。 从韵律上看,全诗也是非常整齐、匀称的。前三个诗节都使用了交叉韵,即韵脚的形 式是 ABAB,而最后一个诗节却使用了包含韵,即韵脚形式是 ABBA,这种韵脚形式的使 用使诗歌的两部分界限更加分明

10、,这与整个诗的内容相统一。除此之外,它还强调了最后 一个诗节在整首诗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样的韵脚使用增强了诗的音乐感。从韵脚的重音来 看,阴韵和阳韵在诗行中交叉使用。所谓阴韵,就是重读的元音位于诗行的倒数第二个音 节,如第一个诗行的最后一个单词 ,而所谓阳韵,就是重读的元音位于诗行的最后一 个音节,如第一个诗行的最后一个单词 。这使得整个诗歌韵脚的重音跌宕起伏,读 起来朗朗上口,富于变化,具有极强的节奏感,增强了该诗的音响效果。 为了加强韵律的效果,进一步构成声韵的和谐,诗中还大量使用了首语重叠 ()的手段,如前三个诗节的第一个词都是 ,最后一个诗节的前两个诗行的 首个单词都是 ,另外 , /

11、.和 , / .首个 音节都是相同的。这一手段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诗人在诗中大量使用了元音重复的手法,如元音 在诗中使用了 30 多次,能给人一种 轻柔、和谐之美。此外诗中多次使用响辅音( ), , , ,增强了诗 歌的音响效果。还使用了内部韵脚( )如: , ,元音和半元音的语音重复,如 这些手法使整首诗形成了一种通篇的协韵,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倒置 手法,这样不仅突出了诗中所强调的意象,还使全诗韵律和谐整一。三三 时空交错中的意象时空交错中的意象 和一切杰出的诗人一样,莱蒙托夫的诗以在铿锵的音韵强化下的丰美意象著称(顾蕴 璞 2004:102) 。既然情感是诗的生命,意象是诗

12、的细胞,那么意象的不同组合便会构成互 异的生命体,呈现不同的艺术风格(顾蕴璞 2004:102) 。在意象组合上,这首诗也独具特 点,使该诗具有别样的艺术风格,诗人将结构和意象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前三个诗节分 别描写了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象,这些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自然画面最后在抒情主人公的 直陈中汇合。 诗人利用时空交错的手法,将大自然中一个个出现在不同季节的短暂瞬间的意象并列 在一起,以此向人们暗示现实环境的非现实性,并反衬抒情主人公主观愿望的纯主观性, 从而造成抒情主人公抒情的悲剧性。 但是许多研究者在分析这首诗时忽视了诗人创作的逻辑性和创作方法的独特性,他们 对该诗的意象组合给予了严厉的批评,他们认为这些意象是诗人任意选取的。乌斯宾斯基 嘲讽莱蒙托夫的这首诗并指出,诗人好像“是大自然的偶遇者,他与大自然没有血肉联系” ,他认为“在这首诗中各种气候和季节相互掺杂,一切都是随意选择的,这就会不由自主地 对诗人的真诚性产生怀疑,我认为,要是深入理解这首诗,如果自然不是以精选的植物展 现出来,而是以普通的、简单的方式展现出来,那么他是否能在天国看见上帝,他的皱纹 能否得到舒展” ( .2001:50) 。在此诗人之所以没有塑造一个具体的自然画面, 其用意在于回忆弥足珍贵的家乡的景色(在山谷中疾驰的泉水,花园,无边的田野,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