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接收机

上传人:wo7****35 文档编号:56884964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线电接收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无线电接收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无线电接收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线电接收机(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无线电接收机图 1 为无线电接收机的方框图,输入信号为调幅无线电波。它的基本组成包括天线、调谐回路、混频器、本振电路、中放放大器、检波器、音频放大器、喇叭、电源等。图 1 无线电接收机框图任何天线系统既能辐射无线电波又能接收无线电波。任何经过天线的无线电波均能在天线中感应电压,因此,接收机必须能够从天线所收到的所有信号中分离出有用信号。这个分离过程是根据发射端发射的信号频率不同,利用调谐回路完成的。调谐回路能够有效地从众多频率中选择出某一个特定频率。通过天线调谐回路对某一特定频率地谐振,可以使天线从这一特定频率中吸收的能量比从其他平频率中吸收的能量大得多,这样,就从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信号的分离。

2、进一步的选择作用可以通过接收机中的某些经过适当调谐的谐振回路实现,以这种方式进一步去除了有用信号以外的其他信号。将不同频率的无线电波加以区别的能力称为选频,将谐振回路的频率调在有用信号频率上的过程称为调谐。尽管接收的有用信号来自几千里以外,但如果经过放大,通过天线获得的信号还是具有令人满意的效果。放大过程可能应用在对检波前的射频电流,这种情况称为射频放大;也可应于检波后,这种情况称为音频放大。放大器的应用使令人满意的接收成为可能,否则,有些太弱的信号不能获得好的收听效果。从射频信号中重视被传输的原始信号的过程称为检波或解调。如果有用信号在发射时是通过改变信号的振幅(即调幅) ,则检波就是通过对

3、射频电流进行整流完成的。整流电流随着原始调制信号而变化,从而冲县了原始的有用信号,这样,已调波被整流而产生的电流可以被看成随原始信号幅度变化的平均值电流。接收机的电路由多级组成。每级由晶体管与提供工作电压、电流和信号电压、电流的元件相连构成,每级都有输入回路,它让信号进入;有输出回路,它让通常是放大后的信号输出。当一级接一级时,第一级的输出回路将信号馈送给第二级,信号经过逐级放大,直到足以推动扬声器。无线电波无线电波是电磁波大家族中的一员,它们携带能量且以光速在空气中传播,它们的频率与波长相关,即任何电磁波传播时,有=* 这里,=c=3.0*108 m/s(在空气中) ,如果 =300m,则

4、=/=3.0*108 /(3.0*10 2)=106Hz.=1MHz。波长 越小,频率 越高。无线电波既能用频率又能用波长来描述。但前者更常用,因为频率不像速度,不会因传播媒介的改变而变化。从天线电波辐射出去的无线电波通常以三种形式传播。(a)地表波或地波。这种波按地球表面的曲度,沿地表面传播。它的传播范围有限,其能量易被地表面吸收。恶劣的地形条件如沙漠比水面更易吸收能量。频率越高,能量被吸收得越多。低频波(长波)的传播范围约为 1500 千米。高频波的查范围要小得多。(b)天波。沿天空传播,若低于某个关键频率(如 30MHZ) ,会被电离层反射回地面。电离层由空气分子层组成(包括 D、E、F

5、 层) ,位于地球上方 80千米到 500 千米处,它由于太阳紫外线的辐射而失去电子,因而带正电荷。反射回地面的天波又从地面反射回电离层,并再次被反射回地面,如此反复多次直到能量完成衰减。(c) 空间波。甚高频、超高频和微波只能以空间波的形式才能有效 传播,空间波也称视距传播。如果天线架设很高且没有障碍阻隔,如高山、建筑物、大树等,空间波的传播距离可达 150 千米振荡器电子振荡器广泛用于广播、电视发射机、接收机、信号发生器、示波器及计算机中,它被用来产生几赫兹到几百万赫兹的各种波形,如正弦波、方波、锯齿波等。振荡电路在一个低阻的 RC 回路中,电容通过电感放电,回路中有交流电流流过,则称回路

6、发生了振荡,其振荡频率等于,正好等于它的谐振频率 f0 LC21。当外加信号频率等于回路的固有振荡频率时,回路发生谐振,这也和机械振动系统相似。再图 2(a)中,一个充电的电容和一个电感线圈相连,电容立刻开始放电,电流流过电感并在其中产生磁场和感应电动势,这个感应电动势与电流相反。当电容放电完成以后,两金属片之间电场中储存的电场能全部转变成了电感中的电磁能。然后,电感对电容反充电,电场能重新储存在电容中。当电容再次放电,回路电流反相,再电感中产生极性相反的电磁场。然后电感再次放电,电容再次充电,电流再次反相,这个过程不断重复。若电路中无电阻,则可获得无衰减的正弦交流电流。实际上,由于回路损耗电

7、阻的存在,能量会逐渐以热能的形式消耗掉,产生的 是一个逐渐衰减的振荡波形。图 2(b)调谐振荡器 图 2(a) 振荡电路振荡器当振荡电路的电阻增加,振荡迅速衰减。为了获得不衰减的振荡信号,必须对 LC 回路馈入能量,以补充因回路电阻而损耗的能量,这在实用振荡电路中是通过晶体管完成的。一个简单的调谐振荡器如图 2(b)所示,LC 回路接在晶体管的集电极回路(作为负载) ,当开关合上时,振荡开始,振荡频率由 LC 回路的谐振频率决定。晶体管只是将电源的能量馈给振荡回路以保证正常的状态,晶体管的基极偏置电流由电阻 R 获得。放大器这种放大器是非常常见的,通常来说,这个放大器的目的是用来接收一个信号并

8、使之放大,放大器常常应用在各种电子设备中,用来执行各种功能。各种不同类型的放大器有不同的用途。例如,音频传送使用 RF 放大器, (RF 表示音频) ;这样的放大器用来放大从天线接收来的信号,这篇文章将着重介绍音频放大器,这种音频放大器来驱动扬声器。特殊的,下面讨论的是为 DJ 和音频放大,大部分的放大器应用于家庭立体声系统。简单来说,放大器的目的是从一个信号源得到一个信号并放大能使它去驱动扬声器,唯一不同的是:输出信号是输入信号的放大。从数学角度来说,如果输入信号定义为 S,则输出信号为 X*S,X 为放大系数常量。*代表乘运算。在现实当中,没有一种放大器是理想的,在先进的设备中它们能更好的

9、工作。放大器的输出包含一些输入信号没有的讯杂信号,这种讯杂信号被集中到一块现象统称为失真。-失真的类型很多,最常见的两种失真是调谐失真和交调失真,额外的无用信号通常被成为失真,所有的放大器都能产生一定量的噪音,更详细的内容将在以后介绍。放大器所有放大器都有一定放大系数,它的基本单位被称为瓦特。放大器的系数决定了它的负载阻抗,它的基本单位被称为欧姆。常用的阻抗有 8 欧姆、4 欧姆、2 欧姆,当低阻抗负载被使用时放大器的放大系数会更高。在早期,放大器设备是电子管来实现的,电子管很少被使用在 DJ 中,现代放大器都使用的是晶体管,晶体管和真空放大器在信号传输过程中经历了相似的过程,但他们工作环境有

10、一些区别,电子管一般是高压低流,而晶体管则相反,电子管的效率不是很高,并且会发热,电子管放大器与晶体管放大器的一个最大的区别是真空放大器在音频输出上要求更高,高品质的音频传输器是很难设计的,设计起来更困难,更昂贵。晶体管放大器比电子管放大器更有实用价值,因为它具有高效、小而耐用,没有音频的传输是必须的,晶体管不需要周期性替换,与人们所通常认为不同的是,好的电子管放大器能产生高品质的声音,有些人认为电子管有他们独特的“声音” 。这个“声音”是当他们达到极限时产生的结果。晶体管放大器代替了电子管放大器是有很大益处的。放大器的种类放大器的种类通常是按照放大电路来设计的,在音频放大有许多种类,下面简要

11、介绍常用放大器的种类A 类 A 类具有非常低的失真,尽管他们效率非常低,很少用在高效率放大器中。它的失真很低是因为当空载时放大器工作在放大区的中点,结果,许多能量在无信号输入时已经被消耗掉了,因为 A 类放大器具有低失真的特性,所以常常当在放大器的前级,作为在电路中信号到达电压摆动的极限时,A 类放大器的失真产生了消波,A 类放大器是通过电容偶合连接扬声器的。B 类 B 类放大器通常被使用在廉价、低品质设计中,比起 A 类放大器,B类放大器有更高的效率,然而,当信号弱时会产生交迭失真,B 类常常用在经济型电路中。在 IC 放大器出现之前,B 类放大器一般用在收音机电路,便携式收音机以及对音质要

12、求不高的电路中。AB 类 AB 类在家庭立体声和相似放大器最常用的一种放大器,AB 类放大器综合了 A 类 B 类放大器的优点。它具有 B 类放大器的高效率和 A 类放大器的低失真。克服了 B 类弱信号失真和 A 类的削波失真。AB 类放大器使用的是一副晶体管,它都处于低导通状态,这样更大消除了交迭失真。C 类 C 类放大器常常不用在音频电路中。她们通常用在 RF 电路中。C 类放大器工作在具有大失真的晶体管电路中,C 类放大器使用在带滤波的 RF 电路从而使信号在最后完整的接收,C 类放大器的效率是很高的。D 类 D 类放大器的概念已经出现很长时间了,尽管到目前才被普遍使用。在快速发展以后,随着高容量、高效率现代半导体设备的出现,普通人使用 D类放大器也成为了现实。D 类放大器可应用与把音频信号调制到高频信号,这种放大器通常用在辅助低音频信号,这种 D 类放大器具有很好的效率。使高频信号夹带在音频信号中,在立体声应用 D 类放大器常常去限制辅助低频,尽管设计总是不停的发展。全波段 D 类放大器的普遍使用已经为期不远了。其他类有许多其他类放大器,像 G,H,S 等。它们大部分与 AB 类设计区别不大,尽管它们设计有更高的效率和更高的输出级别,因为我也没有对它们更深入的了解,在这里我就不详细的介绍了,我们只对它有了初步的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