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平阳小学解读

上传人:Z****0 文档编号:56885001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5.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平阳小学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平阳小学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平阳小学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平阳小学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平阳小学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平阳小学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平阳小学解读(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与代数,“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第一学段(13年级),(一)数的认识 1.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 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新增)。 3. 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4. 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5. 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读、写小数和分数。 6. 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

2、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新增)。 7. 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二)数的运算 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2. 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新增)。 3. 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4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两步) (新增)。 5. 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6. 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新增)。 7.

3、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8. 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三)常见的量 1. 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 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4. 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5. 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四)探索规律 探索简单情景下的变化规律。,其中增加“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的要求,充分考虑到珠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要素,以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借助算盘直观地理解位数

4、、从而认识多位数,但不做计算工具的要求,更不要求学生必备。提出“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的要求,这是小数初步认识的具体要求,使学生能较准确地把握小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这对认识小数是本质的,也为后面的学习做了准备。,第二学段(46年级),(一)数的认识 1.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 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3. 会运用数描述事物的某些特征,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 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

5、数,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5. 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6. 了解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素)数和合数。 7.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8. 能比较小数的大小和分数的大小。 9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二)数的运算 1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2认识中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6、。 3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4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5能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和分数(不含带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6.能解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7.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8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9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10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

7、规律。,(三)式与方程 1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字母表示数。 2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3. 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如3x+25,2x-x3),了解方程的作用。 4了解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四)正比例、反比例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 3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图,并会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4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关系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五)探索规律 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第二学段删除的内容

8、,第二学段新增或调整的内容,数与代数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一、把握好核心概念 二、整体把握内容之间的联系,图形与几何,“图形与几何”的课程内容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为核心展开,主要包括: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图形与几何的变化: 第一学段 删除的内容 删除“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并将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删除“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并将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删除“会看简单的路线图”,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段。 删除“体会并认识千米、公顷”,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段

9、。 第二学段: 删掉“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 增加“知道扇形”。 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改为“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对图形的认识要注意: 1、明确认识的对象 2、明确图形认识的要求 3、明确认识图形的方式与途径,对图形的测量应注意的问题: 1、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使学生理解与把握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对测量结果有很好的感悟 3、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恰当地选择度量单位、工具和方法进行测量 4、重视估测及其简单应用 5、探索并掌握规则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

10、决实际问题,第二学段,图形的运动内容及要求包括: 1、按要求在方格纸上划出一个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后所得的图形,会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 2、研究图形的相识运动,即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3、综合运用图形的运动进行图案的欣赏与设计。,第二学段,图形的位置主要要求包括: 1、在方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定量地刻画物体的位置。 2、方位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 3、用有序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统计与概率,统计图的学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急于引入正规统计图的学习, 2、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体会各种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3、鼓励学生读懂媒体中的一些统计图表。 4、

11、鼓励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统计与概率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1、把握核心概念进行教学 2、切忌将统计的学习处理成单纯数字计算和绘图技能。 3、注重结果判断原则的不同。 4、注重对于试验的合理设计。,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的教育价值: 1、综合与实践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2、综合与实践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全面理解。 3、综合与实践有助于教师的发展。 4、综合与实践有助于课程的建设。,综合与实践的数学教育价值: 1、综合与实践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2、综合与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综合与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综合与实践活动内容的基本

12、特征: 1、综合与实践活动内容要特别突出“综合”。 2、综合与实践活动要特别突出“做”和体现“过程”,小学阶段的综合与实践的内容的选取要注意的问题; 1、关注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2、关注方法的综合应用。 3、关注取自生活实践的真实问题。,数学教学的实施,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1、让学生参与知识产生、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2、为学生设计有助于促进思维的问题。 3、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4、激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 1、反复理解,螺旋上升。 2、数学思想蕴含在教学内容中。 3、在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教师如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1、将“情感态度”目标融入教学过程. 2、总是引导学生参与、体验。 3、以身作则感染学生。 4、关注全体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 1、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体差异的关系。 2、“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3、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4、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