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J必修2历史第五单元(孔诗韵)知识点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687764 上传时间:2017-09-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6.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RJ必修2历史第五单元(孔诗韵)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RJ必修2历史第五单元(孔诗韵)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RJ必修2历史第五单元(孔诗韵)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RJ必修2历史第五单元(孔诗韵)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RJ必修2历史第五单元(孔诗韵)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RJ必修2历史第五单元(孔诗韵)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RJ必修2历史第五单元(孔诗韵)知识点(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 1 4 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标三维目标课标解读 常见题型 真题链接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选择题材料解析题2013四川文综,7,4分;2013山东基能,28,2分三层完全解读1.知识能力聚焦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l)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侵略的同时,西方文化渗透到国民生活中;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受维新派、革命派主张的影响。(2)衣、食、住的变化类别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服饰 丝绸、棉布,长袍马褂 “洋布”“洋装”,西服、裙子、旗袍、中山装饮食 南方米饭、海鲜,北方面食、肉类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

2、城市里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建筑 传统民居,如四合院 西方建筑样式的小洋楼,中西合璧的豪宅(3)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表现:a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b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c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d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特点:大城市变化大,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若磐石地在农村沿袭下来。2.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20 世纪 5070 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衣着朴素,食物简单,城市住房拥挤,物资匮乏。生活水平

3、较低,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衣: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食:到 1987 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住:1995 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风俗习惯: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学思之窗 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2.方法技巧平台3.列表记忆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期 衣 食 住 行鸦片战争前 长袍马褂 布衣满汉

4、美食粗食深宅大院普通民居婚姻包办迷信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洋布”“洋装”中山装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传统民居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新式婚礼改革开放以前 衣着朴素灰蓝色调为主款式单一食物简单凭票供应住房拥挤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改革开放以后 服装颜色五彩缤纷,款式多样解决温饱问题“菜篮子工程”居住条件和环境大为改善“安居工程”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3.创新思维拓展4.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原因、特点、发展趋势及影响 (1)原因:西方国家对中国侵咯的客观影响。历届政府的影响:a清政府在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经济繁荣的地区,开办民用企业,发展近代工业。b中

5、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改变传统社会风气的法令,如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2)特点: 中西合璧、新旧并存,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中国社会生活虽然不断发生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3)发展趋势:由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走向近代化,逐渐走向世界。(4)影响: 政治方面:有利于推翻封建制度,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方面: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思想方面:有利于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革除弊端。第 15 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课标三维目标课标解读 常见题型 真题链接了解中国近代

6、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选择题材料解析题三层完全解读1.知识能力聚焦1.交通工具的进步(1)铁路19 世纪 80 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石各庄的铁路。 到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新中国在机车的制造方面有很大进展。 1997 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大提速。学思之窗 运输量大,有利于各地区的物资交流和劳动力流动,促进经济发展;交通便利快捷;机车内部环境舒适,给百姓出行带来方便。(2)

7、公路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民国时期,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山区也通了汽车。(3)水运 19 世纪 70 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20 世纪90 年代后开始萎缩。(4)航空1909 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 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5)影响:新

8、式交通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还一定程度地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运输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注意】列强争相在中国修筑铁路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是因为他们可以利用修筑铁路之便,直接控制中国铁路交通大动脉,便于从军事上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从经济上掠夺中国的财富,还通过控制铁路沿线的地方,使他们的势力深入中国内地。(2)影响:一方面迫使清政府放弃自主修路的权利,另一方面也促使清朝官员改变观念,认识到修路的急迫。修铁路、修更多的铁路成为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2.通讯工具的变迁(1)电报:

9、19 世纪 70 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设到上海,建起一个电报机房。 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20 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2)电话:19 世纪 80 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到 1949 年,全国电话容量只有37 万门,电话用户 26 万户,普及率仅 0. 05 %。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改革开放以后,电讯产业快速发展。到 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3)互联网:近年来,人们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4)作用: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

10、式。2.方法技巧平台3.运用表格归纳记忆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部门 近代 现代铁路 修筑唐胥铁路;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20 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公路 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民国初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但受到很大限制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水运 鸦片战争后,列强控制中国水上运输;19 世纪 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新中国成立之初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开始萎缩交通航空 1909 年中国航空

11、事业开始;1 920 年,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后,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通讯 电报、电话在中国出现 形成全国电讯网络;互联网出现3.创新思维拓展4.分析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原因及影响 (1)特点从时间上看,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从发展水平看,受到顽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排挤,加上政治腐败,近代交通发展缓慢。从地域看,近代交通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及大城市,西北、西南发展缓慢。 从作用上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原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政府的政策转变及引导。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

12、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3)影响积极影响: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消极影响:交通工具的增多,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城市交通阻塞、空气污染等负面影响;由于近代中国的铁路大都由外国控制,便利了外国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侵略。第 16 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课标三维目标课标解读 常见题型 真题链接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

13、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选择题2013浙江文综,18,4分;2013江苏单科,6,3分三层完全解读1.知识能力聚焦1.报刊业走向繁荣(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及其之前 19 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自 19 世纪 70 年代起,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在报上发表文章,宣传维新思想;后来,革命派创办报刊,同维新派展开论战。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0 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3)

14、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光明日报文汇报等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内容比较丰富。(4)改革开放后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创办起来。2.影视事业的发展(l)电影事业的发展1905 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20 世纪 20 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2)电视事业的发展:1958 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在现代

15、社会中,看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学思之窗 (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购买力强,电视成为家庭中的普通电器。(2)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电视节目专业性、知识性、娱乐性并存,适合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群。(3) 是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信息量大,具有可视性、多角度、覆盖面广的优势,开阔人们视野,对社会影响大。3.互联网的兴起(1)诞生:20 世纪 60 年代末。(2)发展:20 世纪 90 年代后风靡全球;1994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3)特点: 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第四媒介”。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高度互动,双向传受。(4)影响: 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注意:“第四媒介”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而且出现同时向上发展的趋势。各种媒介都具有独特的优势,互相不能完全取代。2.方法技巧平台4.归纳近现代大众传媒的主要特点、作用和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影响 (1)报刊业: 特点:在广播电视出现以前,报纸一直是时效性最强的新闻媒介,是人们了解国内国际大事最快捷的渠道。作用:报纸除了具有报道新闻的功能外,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最主要的任务是通过新闻事业影响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