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论消渴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6866765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3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经》论消渴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内经》论消渴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内经》论消渴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内经》论消渴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内经》论消渴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经》论消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经》论消渴(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经论消渴,王 庆 其 上海中医药大学,导 言,现代糖尿病已经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根据2008年统计,中国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达9.7,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15.5 ,而1994年中国人的患病率仅是2.5 ,短短十几年发病率大大增加,成为危害国人的主要疾病之一。,一、消渴的概念及分类,“消渴”之名,始见于素问奇病论。 内经有“消”、“消渴”、“风消”、“食亦”、“消瘅”、“脾瘅”、“鬲消”、“肺消”、“消中”、“肾消”等病名记载。,消,消谷 善饥,消肌肉 消瘦,消津液消渴(多饮口干),消素问阴阳别论:“二阳结,谓之消。”类经:“阳邪留结肠胃,则消渴善饥,其病曰消。”二阳,即阳明大肠及胃脉,病邪侵

2、袭胃肠及至心脾,血不得行,谷不得化,则表现为经闭、纳呆等津液亏耗之证。 风消素问阴阳别论:“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风消,指阴精耗损,虚热生风,消烁肌肉以至形体枯瘦之病。,热中 素问脉要精微论:“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 灵枢五邪:“邪在脾胃,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 灵枢大惑论:“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 由于胃中阳热过盛,受纳腐熟过亢,故消谷善饥,此即类似后世所谓之中消。食亦 素问气厥论:“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人,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灵枢师传“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食亦,即消谷善饥,而身体消瘦无力

3、,是大肠移热于胃,胃移热于胆所致,类似中消证。,肺消、膈消 素问气厥论:“心移寒于肺,肺消”、“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 素问气厥论:“肺消者,饮一溲二。”肺消寒邪传于肺,见多饮、多尿症状;鬲消由心热传肺,膈中有热。肺消、鬲消均属上消。,脾瘅、消中素问奇病论:“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素问脉要精微论:“瘅成为消中。”王冰注:“消中之症善食而瘦”。新校正:“当云善食而溲数。”内经中的“脾瘅”和“消中”为同一类,即后世所称“脾消”、“中消”。是由于脾经燥热,饮食入胃,如汤沃雪,随小便而出。,消瘅灵枢五变:“五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冲直扬,其

4、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臗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凡体弱性刚之人,多怒气逆,积而为热,乃至热盛伤津,消灼肌肉,便为消瘅。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肾脉微小为消瘅。”此消瘅以肾之阴阳受损为主, 症见以小便频数, 饮一溲一等,即为下消之证。,二、消渴的临床特征,多食:素问气厥论:“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人”;灵枢师传:“夫中热消瘅,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口渴:内经中多次提到口渴症状,胃中燥热,消灼津液,无以上呈,火热之邪耗伤肾水,故见口渴。 多尿:素问气厥论:“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心寒传与肺,治节失职,水不化津,直趋于

5、下;或下元虚惫,肾失固摄,约束无制,水谷精微下注,临床可见多尿,小便混浊如脂膏。,口甘:素问奇病论:“病有口甘者,病名为何?名曰脾瘅”。五谷入口,贮藏于胃,再由脾脏运化输送到各个器官。如过食肥甘厚味,则酿生湿热,湿热困脾,运化失司,湿浊泛溢于口,令人口生甜味。 消瘦:素问皮部论云:“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月困)破,毛直而败。”若热邪亢盛,留滞于筋骨之间,会出现筋痿骨消,肌肉败坏,皮毛焦枯。阳明热盛,耗伤津血,无以充养肌肤,故表现为形体消瘦。,糖尿病的先兆症状,口甘夜间口干饮冷食欲好,近期消瘦皮肤瘙痒阳痿,月经失调白内障指、趾麻木反复痈疽疖肿,三、消渴的病因病机,(一)素食甘美多肥素问奇病论 :

6、“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瘅仆击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二)五脏柔弱灵枢五变指出:“五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肝脉小甚为多饮,微小为消瘅”、“肺脉微小为消瘅”、“脾脉微小为消瘅”、“肾脉微小为消瘅”、“心脉微小为消瘅,滑甚为善渴”。 张志聪说:“盖五脏主藏精者也,五脏皆柔弱,则津液竭而善病消瘅矣”。 现代医学关于糖尿病病因未完全阐明,但无论是IDDM或NIDDM都是在某些遗传易感性基因因子的基础上,由于饮食、营养、病毒感染、心理因素作用下而发病的。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有两个不足引

7、起:1、胰岛素分泌不足2、胰岛素作用不足(或称胰岛素抵抗)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因素,(三)内伤七情、外感六淫而火热内郁灵枢五变:“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冲直扬,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臗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灵枢五变:“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为消瘅。”现代心身医学认为,DM为心身病,其形成除了遗传、自身免疫、环境感染等因素外,与社会及心理因素亦有密切联系。 个性特征; 生活事件及心理应激; 情绪因素(四)肺胃内热素问气厥论:“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人。”灵枢五邪“邪在脾胃,阳气有余,阴

8、气不足,则热中善饥。”(五)心肺阳气不足,不能行化水津素问气厥论:“心移寒于肺,肺消。”张介宾注:“心移寒于肺者,君火之衰耳。心火不足则不能温养肺金,肺气不温则不能行化津液。”,四、消渴的治疗原则及预后,(一)消渴的治疗原则1、针灸治疗: 灵枢经脉:“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灵枢五邪:“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皆调于三里。”,根据针灸学讲义,宜取足少阴、足太阴经穴及相应的背输穴为主.主穴:肺俞、脾俞、肾俞、胰俞、三阴交、太溪,上消配太渊、少府,中消配内庭、地机,下消配复溜、太冲,等等。针灸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也有一定效果。 灵枢五邪说:“阳气

9、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皆调于三里。”中焦热盛,消谷善饥,治疗取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三里。现代有报道以当归或黄芪注射液,或用小剂量的胰岛素进行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2、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素问腹中论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只因膏粱厚味滋腻脾胃,易生内热;芳香药物之气多辛窜;金石药物之气多猛悍,而消渴病人本身已有胃热,若再服膏粱、芳香、金石等,有如火上加油,定使病情加重,故应忌之。,3、药物治疗:素问奇病论:“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兰,即佩兰,气味芳香,能醒脾化湿,清暑辟浊,可除脾胃中的湿热陈腐之气。后世医家有用芳香化湿、除痰浊法,治疗肥胖痰湿内盛的消渴。,(二

10、)消渴的分类治疗,1、鬲消 素问气厥论:“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 ” 症状:心烦口干,口渴多饮为主症。治疗:清肺生津方药:白虎加人参汤,或酌用消渴方,三和甘露饮,二冬汤等。,2、肺消素问气厥论:“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症状:饮一溲二治疗:补肺平心,温肺益气方药:黄芪汤、甘草干姜汤,3、消中素问脉要精微论:“瘅成为消中。”灵枢师传:“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 ”症状:多食易饥,心烦不安,肌肉消瘦治疗:清胃泻火润燥方药:玉女煎,或酌用调味承气汤,四物汤,玉泉丸,参苓白术散,4、肾消素问刺热:“肾热病者苦渴数饮,身热。”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 :“肾脉微小为消瘅。”症状:口燥咽干,

11、口渴,小便黄赤或 混浊如膏状,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治疗: 滋补肾阴肾阳方药: 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三)消渴的预后 (1)心阳虚衰,肺失温煦,致水津失布,津液下泄,元气日竭者,病凶不治,预后欠佳。素问气厥论:“心移寒于肺,肺消饮一溲二,死不治。” 马莳注:“肺消者,饮虽止于一分,而溲则倍之,入少出多,精气耗散”。 (2)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素问通评虚实论又有:“消瘅虚实何如? 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此脉实大,即脉形洪大,浮沉有力,乃实脉阳脉,为气血未虚,正伤不重,虽病久,而预后良好;脉悬小坚,系脉细欲绝而有坚实之象,乃精气已衰,正气不支,阳气外浮,脉证相逆

12、之候,其病程较长,正气已衰,故预后凶逆。,五、对现代糖尿病治疗的几点启示,(1)中医认为,糖尿病的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主要有肺燥、胃热、肾虚, 尤以肾虚为核心。从文献分析,肾消一证,当有阴阳之分:一为阴虚肾消:系水虚不能制火,属“肾热病”。如丹台玉案三消说:“肾水一虚,则无以制余火。火旺不能扑灭,煎熬脏腑,火因水竭而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其症见口燥咽干,口渴尿多,小便黄赤或浑浊如膏脂,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等。治宜滋补肾水,王叔和用六味地黄丸;赵献可提出用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肉桂;陈士铎又提出用合治汤。,二为阴阳两虚肾消:系阴损及阳,阳不化气,气不摄津,属“肾脉微小”之消瘅。景

13、岳全书说:“阳不化气,则水精不布而饮一溲二,以致泉源不滋,天壤枯涸者,是皆真阳不足,水亏不下之消症也。”其症见饮一溲二,面色蒸黑,形瘦耳焦,腰膝酸软,舌淡,脉微细等。治宜温补肾气,张仲景用肾气丸;陈士铎提出用引火升阳汤。临证时当观其脉证,分别治之。,内经中肺消的病机为“心移寒于肺”。张介宾:“心移寒于肺者,君火之衰耳。心火不足则不能温养肺金,肺气不温则不能行化津液。”病在心肺,系心肺阳气不足,不能行化水津,致水津降而不升,出现饮一溲二之虚证。本证的治法,刘完素提出“补肺平心,用黄芪汤”,戴元礼提出“专补肺气,用黄芪饮”。今人王进全内经类证论治提出“温肺益气法,用甘草干姜汤”。根据肺消的病机及“

14、饮一溲二”的症状,若以温肺之甘草干姜汤,再加益气之黄芪饮,或再合固气生津之生脉散,则似更为妥当。,(2)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代谢性疾病,从中医角度看病机属于脾失转输,清浊失理,“脾痺”是糖尿病的前期类型,病机主要表现为“膏浊痰热壅滞”与“火热内盛”,糖尿病可以演变为心脑血管病。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 素问奇病论:“脾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熟食甘美而多肥也。 转为消渴。”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 现代糖尿病人80是肥胖人。其演变规律:肥胖脾痺糖尿病仆击

15、、偏枯、痿厥(并发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的糖代谢紊乱与脾失运化、脾气不能散精有关。过食肥甘厚味,则酿生湿热,湿热困脾,运化失司,湿浊泛溢于口,故口甘;脾胃积热,故消谷善饥;消烁津液,故口干;脾主肌肉,脾虚不能散精,肌肉失养故消瘦;脾肾亏虚,失于固摄,水谷精微下注,临床可见多尿,小便混浊如脂膏。治疗 :健脾补气摄精;清利脾胃湿热;,素问奇病论:“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脾瘅转则为消渴,当系消渴的前兆病证,观王冰所注,脾瘅属脾之湿热证。叶天士温热论热论并谓:“舌上白苔粘腻,吐出浊厚涎沫,口必甜味也,为脾瘅病。乃湿热气聚,与谷气相搏,土有余也。”现代临床多见于肥胖痰湿内阻型糖尿病者,常合并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此类患者胰岛素并不缺乏,而是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反应性降低,血糖利用率减少。可用甘露消毒丹、三仁汤、藿香正气丸等清化痰湿之品。,(3)糖尿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但常常与自身免疫因素有关。灵枢五变指出:“五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因此,通过中医药的整体辨证治疗虽然不能尽快降低血糖,但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帮助。 (4)现代研究认为,糖尿病属于心身疾病,因此治疗中消除病人的紧张、恐惧、忧虑、烦恼、愤怒等情志因素刺激,调整病人情志,对疾病治疗甚有帮助。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