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本国论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6841208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X 页数:67 大小:544.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文本国论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专题文本国论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专题文本国论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专题文本国论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专题文本国论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文本国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文本国论(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三 历史的回声,学习重点,1.积累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重点掌握“暴、理、势”等实词的含义及“祖父、智力、故事、至于”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并举例论证论点的方法。 3.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领悟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文本10 六国论,文本导学,学后自评,基础积累,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同“餍”,满足,同“倘”,如果,形容词,凶暴,凶恶残暴,读“bo”,动词,暴露,读“p”,名词作状语,按道理,名词,理数,指命运,名词,优势,名词,势力,介词,因为,介词,用,凭,连词,才,介词,“以为”,固,定句式,把作

2、为,(4)古今异义 思厥先祖父 古义: 今义: 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 今义:,祖辈与父辈,父亲的父亲,智谋和力量,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 今义: 至于颠覆 古义: 今义:,旧事,成例,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以致,以至于,介词,表示另提一事,2.词类活用 (1)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2)以地事秦: (3)义不赂秦: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5)不能独完: (6)李牧连却之: (7)始速祸焉:,名词作状语,一月月地,名词作动词,侍奉,名词作动词,坚守大

3、义,名词作动词,礼遇,形容词作动词,保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形容词作动词,招致,3.语句翻译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译文:_ 答案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文:_ 答案 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3)洎牧以谗诛。 译文:_ 答案 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_ 答案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敌国)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5)赵尝五战于秦。 译文:_ 答案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6)其势弱于秦。 译文:_ 答案 它们

4、的势力比秦国弱。,(7)苟以天下之大。 译文:_ 答案 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8)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译文:_ 答案 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展开论证的? 答:_ 答案 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整体把握,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然后运用例证法和对比论证等手法,以史实为根据,采用分类举例比较的方法,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先从正面加以论证。具体地说,文章第三段就“赂秦”

5、的一些国家韩、魏、楚加以论证,“赂秦”者换取的仅仅是“一夕安寝”,因此“赂秦”的结果只能是“火上浇油”助长了秦人的威势,削弱了自身的国力。从而有力地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文章第四段则以齐、燕、赵三国为例,指出齐国破灭原因在于“与嬴而不助五国”,燕、赵两国灭亡的具体原因是其本身的错误,即燕“以荆卿为计”,赵“牧以谗诛”,“用武而不终”,但根本原因都是失去了外援的燕、赵等国“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这样就有力地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接着从反面,加以论证,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灭亡,从而发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呐喊。最后一

6、段,由论古转入讽今,通过两组对比,鲜明地指出不以六国为戒,必是一条亡国之路。,1.本文第三段的分论点是怎样论证的?与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关系? 答:_ 答案 本文第三段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作者主要是用事例和引用的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先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重点突破,“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论断。否定了与论题相反的论点,既照应了开头,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做好了铺垫。接下来,从“思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几句,虽是想象之辞,但形象地说明了诸侯之地得来不易,然而他们却“视

7、之不甚惜”,为苟安一时,便轻易地拱手与人,这样,非但不能保全自己,反而加深了敌人的侵,吞欲壑,遗患无穷。接着,作者运用推理得出结论:由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诸侯就越地少国弱,而暴秦“侵之愈急”,就越地多国强,因而得出结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而后下一肯定判断:终究发展到国家破灭是必然的。最后又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作比喻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这一段,是从正面直接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从而抓住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实质进行论证。所以,只要作者有力地、令

8、人信服地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就从根本上论证了中心论点。,2.第四段的分论点是怎样论证的?与中心论点的论证又有什么关系? 答:_ 答案 本文第四段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针对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情况进行论证。共分两层论证。第一层论齐国,虽“未尝赂秦”,但它亲近秦国而不联合五国,所以,五国,一旦破灭,它就必然要为不知满足的暴秦所歼灭。第二层分别论证“燕、赵之君”的“义不赂秦”。这两国都能用兵守土抗秦,保全国家,但由于燕丹“以荆卿为计”,因而“始速祸焉”,导致灭亡;同样,由于赵国李牧被诛,用武不终,因而“邯郸为郡”,结果也是国家灭亡。不仅如此,燕、

9、赵两国“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没有援助,所以还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战败而亡”。作者层层推进,从,齐、燕、赵三国破灭的结果推论其破灭的原因,有力地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否定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疑问,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避免了逻辑上的漏洞,使论证完备周密,无懈可击。最后从“向使三国”到“或未易量”几句,以假设的原因得出假设的结果,归纳了第三、四段对两个分论点的论证,照应了开头。,3.作为史论,本文除运用了对比、类比、比喻论证方法外,语言文采方面还有哪些特点? 答:_ 答案 作者除了运用对比、类比、比喻论证的方法以外,还使用形象描述的方法。如写先人创业的艰难过程

10、,用“暴霜露,斩荆棘”,写成效得来的不易;“以有尺寸之地”,运用了夸张手法,极言其所得甚微。对于“割城”、“赂地”,的具体方式,“今日”、“明日”,夸张地说明了“赂秦”的频繁,“五城”、“十城”,用层递的方式揭示赂秦的数量越来越大。换来的只是“一夕安寝”,其实是损失巨大,收效甚微。,作者很注意语言的锤炼。如写六国“并力西向”,秦人势必陷于困境,用了“食之不得下咽”,表现秦人极端紧张的心态,含蓄生动,带点幽默味道。再如“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是对偶,又是“互文”。本文是“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两边各举一例而省文,封则举“谋臣”,礼则举“奇才”,使得文章简练。

11、,作者说:“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的这一推论能否成立? 答:_ 答案 苏洵的这一推论是欠妥的。燕国在六国中是第五个灭亡的,但这不能完全说是“用兵之效”,而是由于秦昭王采纳了范雎的远交近攻的建议,以后的孝文王、庄襄王、秦始皇都执行了这一策略。秦不可能越过赵、魏去灭燕的。作者,疑点探究,并没有抓住根本问题,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情况作为论据,把问题简单化了,令人难以信服。要知道,当时强秦灭燕,是历史的必然。只不过“以荆卿为计”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从逻辑上说,作者是将必然的趋势当作或然的情况来论述,这在逻辑上讲不通,是违反客观实际的。所以说,这个论断是不妥的。

12、本文虽有不足之处,但论证说理纵横恣肆,严密紧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战斗性,仍不失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政论佳作。,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颜色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赂秦(l) 弥繁(m) 暴霜露(bo) 胜负之数(sh) B.与嬴(y) 颠覆(din) 厥祖父(qu) 日削月割(xu) C.殆尽(di) 要挟(xi) 率赂秦(shui) 牧以谗诛(chn) D.荆棘(j) 下咽(yn) 为国者(wi) 理固宜然(y),解析 A项“暴”读p。 B项“厥”读ju。 D项“宜”读y。 答案 C,2.下列各句中,加颜色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破灭之道(途径,道路,

13、名词) 六国互丧(交互,彼此,副词) 不能独完(完成,形容词) 理固宜然(这样,代词) 义不赂秦(坚持大义,名词用作动词),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胜,取胜,形容词)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如,连词) 苟以天下之大(如果,假如,连词) 暴秦之欲无厌(“厌”同“餍”,满足)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待,名词用作动词) A. B. C. D.,解析 “完”,保全,形容词用作动词。“终”,坚持到底,形容词用作动词。 答案 D,3.下列各句中“亡”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亡”字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B.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14、流血漂橹 C.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解析 D项与例句都是“损失”的意思。 A项灭亡。 B项逃亡的人。 C项逃走。 答案 D,4.下列各句中,加颜色字的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B.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C.虽又槁暴,不复挺者 D.功亦足以暴于天下 E.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解析 A、D两项均为暴露、显露。 B项残暴。 C项晒。 E项突然。 答案 AD,5.下列各句中,加颜色词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B.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C.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 解析 A项武器。 B、C、D三项均为军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