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解救、止血和包扎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56837539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伤解救、止血和包扎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创伤解救、止血和包扎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创伤解救、止血和包扎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创伤解救、止血和包扎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创伤解救、止血和包扎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伤解救、止血和包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伤解救、止血和包扎(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伤解救、止血和包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急诊科,创伤的危害,“病”和”伤”是危害人类健康乃至生命的两类疾患 被称为现代社会疾病或发达社会疾病 发生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 多发生于青少年和壮年,寿命损失年数最大,死因构成20世纪初,第7位,60年代,第4位;现今第3位;34岁以下人群,第1位 每年创伤患者数百万,死亡15万,致残40万,美国创伤的状况,我国创伤状况,死因构成 1957年以前,第9位;1975年,第7位;1995年,第4位 2003年深圳创伤的发生率在“疾病谱”中列第一位;在各种死亡因素排位顺序中,创伤导致的死亡率也列第一位,迅速将伤员搬离事故现场 清除呼吸道内的一切梗阻 尽可能

2、用无菌纱布或干净布巾包扎伤口 骨折需进行妥善固定 离断组织、肢体宜用干净敷料包裹后外置冰袋降温 安全运送病人,创伤的现场急救,解救,正确的解救可以避免伤员遭受进一步损伤,得到尽快救治 灾难和急诊救援是一种互相帮助的责任和义务,寻求救助是一种正当权利,国际社会的应急救助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义务和责任 人道救援医学是一门实实在在的专门学科,除了提供救治行为外,更是促进和传播人类健康是一种“人权”这一信念,解救,-解救原则 高速公路车祸救援 事故现场不同部门协调一致,接受统一指挥,畅通道路,为医务人员开展解救工作创造条件 医务人员对现场整体伤情评估,确定是否需要支援及优先解救对象 首先评估伤员气道和呼吸

3、,然后是循环状况 颈托固定颈椎,用脊柱固定板将伤员搬离事故现场后转运,群伤事故需确定转运次序,解救,-解救原则 坍塌事故的救援 借助各种仪器搜寻伤员 有异物刺入体内者,不能立即拔出 遵循事故伤员解救原则,解救,-解救原则 触电救护 切断电源后再施救 一时不能切断电源时,必须用绝缘物施救伤员 注意保护自身,解救,-解救原则 救助溺水者 高声呼救,寻求帮助 要善于借助外界物体(救生圈、木块、竹竿、树枝、绳子) 下水救助时,注意从溺水者背后将其头部托起露出水面,解救,-解救原则 中毒救护 迅速切断毒源,使中毒者脱离中毒现场 注意自身防护 气态毒物泄漏,疏散时要注意风向,成人全身血容量约4000500

4、0ml 失血量在500毫升以下时,可无明显症状 失血量在800-1000毫升以上时,会出现面色口唇苍白,皮肤湿冷、无力,呼吸急促,脉搏快而微弱等(失血性休克) 出血量达1500毫升以上时,会引起大脑供血不足,出现视物模糊、口渴、头晕、神志不清或焦躁不安,甚至昏迷,创伤出血的意义,创伤出血类型,根据是否为开放性创伤 外出血:体表可见到。血管破裂后,血液经皮肤损伤处流出体外 内出血:体表见不到。血液由破裂的血管流入组织、脏器或体腔内,创伤出血类型,根据损伤血管类型 动脉出血:出血快而量多、不易凝固、喷出、与心脏搏动同步,血液呈鲜红色 静脉出血:位置比较浅表,出血较慢或点滴出血,容易控制 毛细血管出

5、血:出血很慢,所谓“渗血”, 6-8分钟左右均能自行凝固停止,止血方法,加压包扎止血法 指压止血法 加垫屈肢止血法 止血带止血法,加压包扎止血法,方法:消毒纱布敷于伤口上,用三角巾或绷带加压包扎,若无消毒纱布,可用清洁手帕或布片代替,加压10-30分钟后,一般都能止血 应用:适用于小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出血,加压包扎止血法,优点:最常用、收效最快的控制四肢出血的方法 缺点:急剧的动脉性出血此法常难以控制 注意事项:压力以能止血而又不影响伤肢血循环为宜,头部、面部血管较丰富,出血量也会较大,可适当延长按压时间,指压止血法,方法:根据动脉的走向,用手指将出血动脉的近心端压迫在邻近骨头上,阻断血运来

6、源 应用:适用于头、颈部和四肢的动脉出血,指压止血法,优点: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临时性止血方法,用于急救处理较急剧的动脉出血。手头一时无包扎材料和止血带时,或运送途中放止血带的间隔时间,可用此法 缺点:仅能用于短时间控制动脉血流,事先应了解正确的压迫点,才能见效;止血不易持久,应随即继用其他止血法,各部血管出血的压迫点,压迫颈动脉,方法:将胸锁乳突肌中段前缘的颈动脉压至颈椎横突上 应用:可止同侧头颈部、咽部出血 注意事项:压迫时间不能太长,更不能二侧同时压迫,而引起严重脑缺血,更不要因匆忙而将气管压住,引起呼吸受阻,方法: 手指压在耳前下颌关节处 应用:可止同侧上额、颞部及前头部出血,压迫颞动脉,

7、方法:一手固定头部,另一手拇指压在下颌角前下方2-3cm处 应用:可止同侧脸下部及口腔出血,压迫颌外动脉,方法:在锁骨上窝内1/3处摸到动脉搏动,将其压在第一肋骨上 应用:可止肩部、腋部及上肢出血,压迫锁骨下动脉,方法:在肱二头肌沟触到搏动后,将其压在肱骨上 应用:可止上肢下端前臂,手部的出血,压迫肱动脉,方法: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处,将其用力压在股骨上 应用:可止下肢的出血,压迫股动脉,方法:用两手的拇指或一手的拇、食指分别按压在内踝与跟骨间(胫后)和足背横纹的中点(胫前) 应用:可用于同侧足部出血的临时止血,压迫胫前、胫后动脉,加垫屈肢止血法,适用于上肢和小腿出血 在没有骨折和关节伤时可采用

8、当前臂或小腿出血时,可于肘窝或腘窝内放纱布、棉花、毛巾作垫,屈曲关节,用绷带将肢体紧紧地缚于屈曲的位置,止血带止血,方法:在靠近伤口近心端的皮肤上覆盖敷料,然后扎上止血带 优点:能有效制止其他方法不易控制较大肢体动脉出血 缺点:可能引起或加重肢端坏死、急性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如果采用其他方法能止血,就不要采用止血带止血,止血带止血的注意事项,皮肤与止血带之间应加垫敷料或将止血带扎在衣裤外面,以免损伤皮肤 止血带要松紧适宜,以能止住血为度 止血带上好后,要记录上止血带的时间,并每隔50分钟放松一次,每次放松2-3分钟,总时间不宜超过4小时,放松期间应在伤口处加压止血,止血带止血的注意事项,包扎,

9、包扎的目的是保护伤口、减少污染、固定敷料、帮助止血 常用的材料是绷带、三角巾、四头带及其它临时代用品,如衣裤、巾单等裁开作包扎用 包扎法均要求包好后固定良好和松紧适度 方法包括:绷带卷包扎法,三角巾包扎法,绷带包扎法,用途:可固定敷料和夹板,也有保护伤口,压迫止血和支持伤肢的作用 方法:包括环形包扎法 螺旋形包扎法 反折螺旋形包扎法 “8”字形包扎法帽式包扎(头顶双绷带包扎),绷带包扎的注意事项,包扎动作应熟练柔和,尽可能不要改变伤肢位置,以免增加伤员痛苦 包扎松紧度要合适,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将失去包扎的作用。一般在包扎四肢时,应露出手指或足趾,以便观察血循环(包扎的松紧度),绷带包扎的

10、注意事项,绷带包扎一般应从伤处远心端开始,近心端结束,末端用粘膏或别针固定,如需缚结固定,缚结处应避开伤口 包扎时要掌握“三点一走行”,即绷带的起点、止点、着力点(多在伤处)和走行方向顺序,环形包扎法,应用:适于包扎身体粗细均匀部位,如腕、额、指、踝及 颈部,或在其它包扎法时,用此法缠绕两圈,以固定绷带的始末两端 方法:把带头斜放,用力压住,将卷带绕受伤部位包扎一圈后把带头小角反折,压在上面再环型缠绕数圈,每圈盖住前一圈,环形包扎法,螺旋形包扎法,应用:用於肢体粗细一致的部位,如大腿、上臂、手指、躯干 方法:以环形包扎法开始,将卷带向近端螺旋状缠绕,后一圈盖住前一圈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以环形包

11、扎两、三圈结束,若绷带不够长可使用急螺旋 注意事项:需评估患肢末端之血液循环,螺旋形包扎法,反折螺旋形包扎法,应用:用于肢体周径不均部位,如前臂、小腿方法:以环 形包扎开始,用一个拇指压住绷带,将绷带上缘反折向下,绕肢体拉紧,每圈盖过前一圈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反折线整齐地排列成一条直线注意事项:折转处不可在伤口或骨骼突起处,反折螺旋形包扎法,8字形包扎法,应用:多用于包扎固定关节,如肩、肘、膝、踝关节 方法: 屈曲关节,从关节的远心端开始,先做环绕形包扎,然后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依次做“8”字形缠绕,逐渐靠拢关节,最后以环绕形包扎结束,8字形包扎法,帽式包扎(头顶双绷带包扎),两条绷带连在一起

12、,打结处包在头后部,两端经耳上向前于额部中央交叉 第一条绷带经头顶到枕部,第二条绷带反折绕回到枕部,压住第一条绷带 第一条绷带从枕部经头顶到额部,第二条从枕部绕回到额部,又将第一条压住,如此反复,三角巾包扎法,主要用于包扎、悬吊受伤肢体,固定敷料,固定骨折等 三角巾制作较方便,包扎时操作简捷,且能适应各个部位,但不便于加压,也不够牢固,头部帽式包扎,三角巾底边中点置于额部 顶角经头顶拉到脑后枕部 两底角在枕部交叉返回额部打结 拉紧底角并反折塞在枕部交叉处,头部风帽式包扎,三角巾顶角在额部正中打结 底边中点在枕部打结 两底角在下颌部交叉绕到枕后打结,面具式包扎,顶角在头顶正中打结 两手拉住底角罩住面部 两底角拉向枕部交叉,返回颈部打结,胸背部包扎,胸部包扎 三角巾底边向下,绕过胸部在背后打结 顶角放在伤侧肩上,穿过三角巾底部并打结 背部包扎:方向相反,上肢包扎,三角巾铺于胸前,顶角对着肘关节稍外侧,与肘部平行 屈曲伤肢压住三角巾 将三角巾下底角提起两端绕到颈后打结 顶角反折,用别针扣住,手部包扎,足部包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