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7年中考历史复习第三部分中考题型突破题型四材料解析题课件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56797529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12.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2017年中考历史复习第三部分中考题型突破题型四材料解析题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安徽省2017年中考历史复习第三部分中考题型突破题型四材料解析题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安徽省2017年中考历史复习第三部分中考题型突破题型四材料解析题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安徽省2017年中考历史复习第三部分中考题型突破题型四材料解析题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安徽省2017年中考历史复习第三部分中考题型突破题型四材料解析题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2017年中考历史复习第三部分中考题型突破题型四材料解析题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2017年中考历史复习第三部分中考题型突破题型四材料解析题课件(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型四 材料解析题,材料解析题是历史中考基本题型之一,在试题中一般会引入一则或几则文字或图片等历史材料,创设生动、活泼、直观的情境,从不同角度切入设计问题,有的还根据具体材料设计适量的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从材料中获取解题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逐一解答试题中的问题。该题型综合考查能力强,设题灵活,受到命题者的青睐。,一、题型特点此类题型的结构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作为问题载体的历史材料,另一个就是根据材料提出的问题。现在材料题的主要题型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或主题来组织材料,材料的形式不限,可以是文字、图表、图片等。材料越多,阅读量就越大,题目难度和能力考查就相对较高。主

2、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比较分析理解能力、利用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概括能力等。近年来此类试题往往选用教材之外的材料,如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漫画海报等,来源广阔,呈现方式千姿百态,难以预估。从材料的形式看,题型主要有:,1.文字型材料解析题:该题型的材料主要是由一则或几则文字材料组成,其文字材料可以来自课本、历史文献、经典著作、文学作品、新闻报道、歌谣等。文字型材料解析题是中考材料题中的传统的、基本的题型。 2.图表型材料解析题:图表型材料题往往是围绕一定的历史主题,展示数据表格、实物图片、地图、漫画、图示等图表资料,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进行设问。这类试题能生动形象地再现历

3、史,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辨析能力、理解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等。 3.组合型材料解析题:组合型材料解析题是将文字材料、图片材料或图表材料结合起来的材料解析题。其突出的特点是材料丰富,图文并茂,综合考查功能更强。,二、解题方法各类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总体上可分为三个步骤:一是读懂材料;二是审清题目;三是规范答题,可以概括为“一读二思三答”。1.“读”:读懂材料是解题的基础。材料题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设问部分。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也就是阅读的内容。二是如何读?也就是阅读的顺序。(1)阅读顺序:先读设问,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可以有的

4、放矢,也可以节约时间。(2)阅读内容: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找出关键词句,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时间、出处等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给解题提供某种暗示和引导,甚至是解题关键所在,应该给予足够重视,切不可漏读。,2.“思”:审题思考是解题的关键。读的同时,也是思考的过程,要边读边思边找答案,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思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回答相关问题。(2)思材料与教材的关联:“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

5、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紧扣时代脉搏。但不管材料和问题多新,必定与教材主干知识有着重要的联系。这就需要我们找到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或观点的结合点。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宏观把握作者的命题意图,明确解题思路,准确作答。(3)思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某一个主题而设计的。找出了主题,就容易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范围或对教材知识进行迁移,找到解题的钥匙。,3.“答”:是解题的落脚点。(1)问什么答什么,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坚持“问什么答什么”,扣问简答,不要脱离

6、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注意答好第一问。每道材料解析题基本上有多个设问,设问间往往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而第一个设问的定位作答是否准确、完整,直接影响着下一问的作答。(2)注意审准设问。在好多设问中,都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词语对问题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如“依据材料概括”,“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根据材料谈谈认识”,“综合材料”,“比较材料”,“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等。这些限制词语大体上代表了设问内容的本质含义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给予充分注意,以防“南辕北辙”,造成“劲没使到点子上去”的局面。(3)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注意按问按分答题,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多罗列些答案要点;

7、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典例 (2012安徽第15题)中国近代化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艰难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1)请指出先进的中国人为解决“器物”、“制度”和“文化”的不足分别进行了哪些探索? 材料二 西洋近代文明能够满足人类心灵上的要求的程度,远非东洋旧文明所能梦见。 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2)胡适等为解决“文化”上的不足,学习“西洋近代文明”的主张有哪些?你如何看待胡适对“西洋近代文

8、明”和“东洋旧文明”的态度?,【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近代化探索。第(1)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化过程的三个阶段,着重是要求考生理解材料中“器物”(洋务运动)、“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文化”(新文化运动)的含义。第(2)题,胡适等人主张民主、科学,主张新道德、实行新文学;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否定和肯定的态度。 【答案】 (1)器物:洋务运动。制度: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文化:新文化运动。 (2)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等。对西方文明绝对肯定和对东方文明绝对否定的偏向。,针对训练 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随着军队的战败,中国腐朽之极的封建制

9、度走到了它的尽头。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梁启超曾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人民日报:从甲午战争的废墟上崛起 (1)为什么说甲午战争是中国的“一个命运转折点”?“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后,以梁启超等为代表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是如何“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 (1)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后,被迫签订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材料二 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震惊了世界,震惊了一切有良知的人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抗外来侵略的壮

10、丽史诗,彻底洗刷了近代以后中国屡遭外来侵略的民族耻辱,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在哪次战争中?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2)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争、国共合作抗战;美国、苏联等国家的援助;爱国华侨的积极支援等。 (3)读者杂志评论说:“日本是中国的闹钟,时刻让中国惊醒。”结合上述材料,反思近代两次中日战争,我们从中得到怎样启示? (3)落后就要挨打。牢记历史,勿忘血的教训。警惕军国主义的死灰复燃。壮大世界和平力量,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坚决反对日本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1、 1928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产品的排名(1)依据材料一,归纳1928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总产值的排名变化趋势?导致这一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工业总产值的排名不断增长;苏联实行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既借鉴了苏联的建设经验,又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情况。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五年的艰苦奋斗,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幅度地超额完成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前进了一大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后来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2)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工业领域取得了哪些“令人瞩目的成就”?(任答两点即可)材料一中苏联的工业建设与我国一五计划工业发展的重点有何相同之处? (2)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成立;第一飞机制造厂制造的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等。(答出其中两项即可)发展重工业。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请你谈谈工业化与国家强盛的关系? (3)实现工业化是强国的必由之路;国家要强盛,必须发展重工业;从国情出发,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业化发展道路等。(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