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6634399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18.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章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第十二章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第十二章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第十二章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第十二章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二章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章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二章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中枢神经系统 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 头颅腔内的脑和脊椎管内的脊髓 灰质: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的部位 白质:各种神经纤维集中部位 纤维束:起止、形成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 网状结构:神经元胞体和纤维交织排列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PNS 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 神经节:神经元胞体集中的结构 神经:神经纤维的聚合,一、脊髓和脑 (一)脊髓 1、位置和外形 位于脊椎管内,上端在枕骨大孔连延髓,下 端平第一腰椎下缘:颈8节、胸12节、腰5节和骶1节 。 2、内部

2、结构,(二)脑 位于颅腔,分为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 1、脑干 延髓、脑桥和中脑,上连间脑,下续脊髓,背面与小脑相连,中间有第四脑室,(1)外形(腹侧),延髓:正中裂、椎体、椎体交叉,脑桥: 基底沟、小脑中脚、,中脑: 左右大脑脚,延髓: 薄束结节、楔束结节,脑桥: 小脑上脚、髓帆,中脑: 上丘和下丘,(1)外形(背侧),(2)内部结构 白质和网状结构,灰质 脑神经核团:与脑神经相连,从中线向外侧依次为躯体运动核、内脏运动核、 内脏感觉核、躯体感觉核。 非脑神经核团:不连脑神经,薄束核、楔束核、脑桥核、下丘、上丘、红核、黑质等。,白质 上行纤维束: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外侧丘系、三

3、叉丘系、脊髓小脑前后束 下行纤维束:皮质脊髓束、红核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等,网状结构 正中区、内侧区和外侧区,2、小脑 位于颅后窝,大脑的后下方,脑干的背侧。小脑、脑桥和延髓围成第四脑室。分小脑蚓和小脑半球,借三对小脑脚与脑干相连 小脑表面为灰质,深部为白质 4对深部核团:顶核、球状核、栓核及齿状核,3、间脑 位于脑干和端脑之间,有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后丘脑、底丘脑,(1)背侧丘脑(丘脑) 内髓板:Y型纤维板 3个核群:前核群、内侧核群和 外侧核群,(2)下丘脑 丘脑下方,借漏斗与垂体相连,视上核、室旁核、漏斗核、视交叉上核、乳头体核、弓状核,4、端脑 (大脑) 左

4、右大脑借胼胝体相连,半球之间是大脑纵裂,大脑和小脑之间为大脑横裂,(1)外形和分叶 沟和回:表面凹陷和隆起部分,三条深沟:外侧沟、中央沟和顶枕沟 五叶:额叶、颞叶、枕叶顶叶和岛叶,(2)内部结构 表面为灰质,深部为白质(髓质)。髓质深部有基底核:尾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髓质:投射纤维、联络纤维和联合纤维,二、脊神经和脑神经 (一)脊神经,颈神经8对 胸神经12对 腰神经5对 骶神经5对 尾神经1对,前根为感觉型 后根为运动型,脊神经干为混合型神经,分为前支、后支、脊膜支和交通支 前支分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二)脑神经(12对) 第 感觉型神经 第 运动型神经 第 混合型神经,三、内

5、脏神经中枢部位于脑、脊髓内,周围部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 内脏感觉纤维的胞体位于脑、脊神经节中,其形态特点与躯体感觉纤维相同。内脏运动纤维则与躯体运动纤维在形态和机能上有差别。 通常将内脏运动神经称为自主神经,(一)内脏运动神经,内 脏 运 动 神 经,交感神经 sympathetic nerve,副交感神经 parasympathetic nerve,低级中枢部,周围部,T 1 L 3 脊髓侧角的中 间带外侧核 侧角细胞发出的节前 纤维进入交感干,交感干 分支 神经节 神经丛,椎旁节 椎前节,低级中枢部:脑干的内脏运动核脊髓S 24 节的中间带外侧核周围部: 中枢发出的节前纤

6、维在副交感神经节中换元,其节后纤维再至平滑肌、心肌和腺体,内脏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 特 征 交感神经系统 副交感神经系统 中枢部位 (中间) (两端)T1-L3灰质侧角 脑干(、对脑神经)脊髓骶段(2-4节)侧角神经节位置 离效应器远 离效应器近或在效应器壁内纤维长度 节前 节后 节前 节后节前与节后 节前:节后1:11-17 节前:节后1:2纤维数量比 刺激节前纤维 较广泛 较局限的反应范围 支配的效应器 较广(几乎所有脏器) 较局限(皮肤和肌肉的血管、汗腺、竖毛肌、肾上腺髓质无) ,(二)内脏感觉神经1、内脏的饥饿感、直肠、膀胱的充盈引起的膨胀感觉的传入纤维在副交感神经干内。2、内脏的痛觉,

7、如内脏器官因过度膨胀受到牵张,或平滑肌发生痉挛,刺激神经末梢等引起内脏痛的痛觉纤维多与交感神经伴行进入脊髓。3、尚有盆腔部分脏器的痛觉冲动通过盆内脏神经(副交感神经)到达脊髓。,四、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一)感觉传导通路 1.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通路,肌肉本体觉、深压觉后根内侧部传入 (包括 精细触压、两 点辨别觉)同侧后束上行 薄束核、楔束核换元交叉内侧丘系 丘脑后外侧腹核VPL皮层体感区,痛温觉后根外侧部传入上行1-2节背根换元中央管前交叉 脊髓丘脑侧束 丘脑后外侧腹核VPL皮层体感 区 轻触觉后根外侧部传入上行6节下行2节背角换元交叉上传脊髓丘脑前束丘脑后外侧腹核VPL皮层体感区,2

8、、痛温觉和轻触觉传导通路,3、视觉传导通路,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双极细胞(第1级神经元) 神经节细胞(第2级神经元) 视神经视束视交叉(在视交叉中, 两眼视网膜鼻侧纤维交叉, 颞侧半不交叉) 外侧膝状体(第3级神经元) 轴突组成视辐射经内囊后肢大脑距状沟周围的枕叶皮质(视区)。,(二)运动传导通路,运动传导通路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神经传导通路来实现。,1、锥体系 上运动神经元:位于大脑皮质内,轴突组成下行纤维束,在下行中通过延髓锥体,故名为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下行至脊髓的纤维 皮质核束-下行至脑干内止于躯体运动核的纤维 下运动神经元:位于脑干和脊髓内,所发出的轴突分别参与

9、脑神经和脊神经的组成。锥体系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1、皮质脊髓束 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内囊后肢的前部、中脑的大脑脚、脑桥腹侧部延髓锥体 (部分交叉) 交叉纤维: 脊髓侧索(皮质脊髓侧束) 脊髓各节的前角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 未交叉纤维: 同侧的前索(皮质脊髓前束), 逐渐交叉终于对侧脊髓颈、胸节段的前角运动神经元。由前角运动神经元发出的轴突随脊神经,分布于躯干、四肢骨骼肌。 皮质脊髓前束中少量始终不交叉纤维同侧前角运动神经元,支配躯干肌。当一侧皮质脊髓束(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时可引起对侧上、下肢瘫痪,但躯干肌(如呼吸肌)一般不瘫痪;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

10、)损伤时,则可引起同侧的上、下肢瘫痪。,2、皮质核束 中央前回下部锥体细胞的轴突(上运动神经元) 内囊膝部脑干 双侧脑神经躯体运动核(大部分纤维)、对侧面神经核的下部(支配睑裂以下面肌的核群)和舌下神经核 脑神经的躯体运动纤维(下运动神经元) 支配眼外肌、咀嚼肌、面肌、舌肌和咽喉肌等。,核上瘫: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而引起的某些骨骼肌瘫痪。 一侧皮质束损伤,受双侧皮质核束控制的骨骼肌不出现瘫痪,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所支配骨骼肌出现瘫痪,表现为对侧睑裂以下的面肌和对侧的舌肌瘫痪。 核下瘫,指由脑神经运动核及其所发出的纤维损伤,导致所支配的同侧骨骼肌瘫痪。,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后的临床表现比较症状与

11、体征,第二节 神经元与胶质细胞的功能,A,大脑皮层的锥体细胞。B,小脑的浦肯野细胞。C,交感神经节的节后神经元。D,脊髓的运动神经元。E,背根神经节细胞。,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一)神经元的一般功能神经细胞,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内含1000亿个神经元。,胞体 cell body(核周体):接受、整合神经冲动 树突 dendite: 接受、传导神经冲动胞体 轴丘 axon hillock:产生神经冲动 轴突 axon: 传导神经冲动轴突末稍,轴浆运输 顺向:由胞体向轴突未稍的运输。 逆向:轴突未稍中物质反向运至胞体被破坏或组装。 1)快速顺向运输 250-500mm/d

12、2)中速顺向运输 15-70mm/d 3)慢速顺向运输 1-8mm/d 4)逆向运输 150-200mm/d,破伤风、狂犬病毒 可能机制,功能:轴突生长、递质释放,提供轴浆基质及代谢物质等,A.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典型的神经元的细胞器。神经元的左边是采用尼氏染色法观察到的结构,而右边是采用重金属染色法观察到的结构。 B.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二)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神经纤维:神经元的轴突。神经:许多神经纤维聚合在一起的纤维束。1、影响传导速度因素: 无髓纤维: E /R R=(/ A)粗纤维:A大,R小,电流大、传导速度快 细纤维 A小,R大,电流小、传导速度慢有髓纤维: 跳跃

13、传导 saltatory conduction 温度: 恒温动物较变温动物快 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生理完整性、 绝缘性、双向传导、不衰减性、相对不疲劳性,3、神经纤维的分类 1) 根据电生理特性外周分: A类f (有鞘躯体传入、传出)A 初级肌梭传入 15m 100m/s 传出至骨胳肌 (13-22) (70-120) A 皮肤能触压觉传入 8m 50m/s A 传出至肌梭 5m 20m/s A 皮肤痛温觉传入 3m 15m/s B类f 植物N节前 3m 7m/s C类f (无髓) sC 植物神经节后 0.5m 1m/s drC 背根痛觉传入 0.5m 1m/s,2) 根据纤维直径大小

14、及传入冲动来源,将感觉神经分: I类f: a 肌梭螺旋状未稍 15m 100m/s 相当 A b 高氏腱器官 II类f 肌梭花杆状未稍 9m 50m/s 相当A 皮肤触压觉 类f 皮肤痛温觉 3m 20m/s 相当A肌肉深压觉 类f 痛温机械感觉 0.5m 1m/s 相当 C,二、神经胶质细胞(占CNS细胞总数90) 1、胶质细胞的种类 A,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 astrocyte (胶质细胞的伪足和毛细血管连在一起) B,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 C,少突胶质细胞 oligodendrocyte 每一根突起都围绕中心的轴突生成 一个或多个结间的髓鞘。 D,小胶质细胞 microglia E,室管膜细胞 ependymall cell 外周神经中的胶质细胞: 施万细胞 神经节内的卫星细胞 satellite cell,2、胶质细胞功能: 1)支持作用 2)运输营养与屏障作用 血管周足 perivascular end feet 3)隔离与绝缘作用4)修复与再生作用5)吞噬作用6)免疫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