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新教材——外国诗四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网友来稿)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599098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3.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新教材——外国诗四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网友来稿)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二新教材——外国诗四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网友来稿)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二新教材——外国诗四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网友来稿)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二新教材——外国诗四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网友来稿)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二新教材——外国诗四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网友来稿)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新教材——外国诗四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网友来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新教材——外国诗四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网友来稿)(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新教材高二新教材外国诗四首外国诗四首 致大海致大海 篱笆那边篱笆那边 我愿意是急流我愿意是急流 ( (网友来稿网友来稿) )西子湖畔 转引自三水中文优秀教案 孤独的收割人 华兹华斯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2。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从普遍劳动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那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2对两首诗如何进行比较阅读。 3。学习如何运用衬托手法来突出主体。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通过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比较分析,认识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问题研

2、究法:对比较难以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媒体设计: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方案一 导语设计 上一课,我们领略了普希金所描绘的自由奔放的大海魅力,今天我们再将艺术的轻舟驰向 19 世纪的英国,去聆听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人的歌唱。 解题: 作者及背景简介: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 19 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杰出代表人物。1787 年进入著名学府剑桥大学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1790 年去法国、瑞士和意大利旅游,受到当时法国革命思想的强烈感召。一年后,他又一次访问法国,与法国革命党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坚定地拥护法国革命,回国后即创作了一些具有民主思想

3、的诗歌。18 世纪后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逐渐兴起、壮大,自幼就深受自然陶冶的华兹华斯决心投身大自然,潜心写诗并探索人生意义,1798 年他与塞缪尔柯勒律治合作的抒情歌谣集开一代诗风,成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篇章之一。华兹华斯终生定居于田园乡野,关切农村下层劳动群众,他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观点,以满腔的同情和敬意,描写农民、牧民、流浪者的困苦生活,歌颂他们纯良的品质和坚韧的意志。其诗风清淡朴素、含义隽永。 孤独的收割人写于 1805 年 11 月 5 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其诗有多种译本,如刈麦女 (顾子欣译) 、 孤独的刈禾者 (曹鸿昭译) 、 孤独的收割人 (黄杲炘译)等。另外,对其

4、诗的主题艺术特色也多有不同的看法。 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明确: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问题二:概括每节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节:孤独的年轻姑娘边收割边唱着凄凉的歌; 第二节:突出表现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人; 第三节:诗人对歌词内容的猜测; 第四节:歌声虽已消失,音乐却在诗人心头长留。 具体研习 问题一: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明确: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道:“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

5、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很单纯而不矫揉造作。 ”这句话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首先,诗人所描绘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姑娘。诗人把“她”独自置身于高原广阔的田野上, “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 、 “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 ,这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的结合便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其次,这位年轻的姑娘在艰辛的劳动中用凄凉的歌声抒发自己忧伤的心情,她“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 ,那凄婉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 ,这就为这独特的风景线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愁惨色彩。 再次,年轻姑娘凄凉的歌声震人心魄,引人遐想, “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 、“那乐声虽早已在耳

6、边消失,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 。也许,这歌声也勾起了诗人对悲伤往事的回想,诗人与收割女的心灵已紧紧暗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雄浑的自然,活动的人,凄婉动人的歌声这三者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而诗人的心灵也已融合在这美的境界中,因而诗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这一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作如下引导:教者把上述华兹华斯的一段话用投影仪显示出来,然后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人物活动,凄凉的歌声,诗人的感受这几个方面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答案。在启发引导下,学生如能触发智慧的火花,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都应予以肯定。 ) 问题二:诗人在第二节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收割人”的歌声优美动听? 明确:

7、运用衬托的手法来突出“收割人”歌声的优美动听。 问题三:诗人为什么用沙漠里的夜莺和赫伯利群岛的杜鹃的鸣叫来衬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诗人以两个生动的意境来衬托“收割人”歌声的动人:荒凉的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到夜莺清脆的鸣啭,无疑给艰难跋涉的远行者带来完成征途的勇气和希望;寒冷苍凉的赫伯利群岛在严冬过后一朝出现了报春的杜鹃的啼声,这又像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作者在这里尽力渲染夜莺和杜鹃鸣叫的优美动人,越是如此,越能突出“收割人”歌声的优美和强大的感染力。 (关于两个意境的描写,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去领悟夜莺和杜鹃鸣啼的魅力,不必拘泥以上的解说。 ) 比较阅读 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观刈麦

8、进行比较阅读,品味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 明确: 相同处: 1从表达的思想内容看,两首诗都描述了劳动者在田间劳作的情景,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 2两首诗的语言都朴素平实,不加雕饰。 不同处: 1从写作内容看, 孤独的收割人则重抒情, 观刈麦则重于记叙。 2两首诗虽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但思想感情却有较大的差异。华兹华斯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且长期生活在田园乡野,和劳动人民有广泛的接触,因而对他们的同情中充满更多的关爱。如他在听到收割人在歌唱时写道:“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为的是不愿打扰“收割人”的歌唱,这完全是一种平等的态度;而白居易身居官位,平时较少接触劳动人民,因而他的同情中

9、更多的是怜悯,写此诗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讽喻天子,能减轻农民的赋税而已。 3表现手法不同。 孤独的收割者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听;观刈麦则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劳动人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富裕生活作对比,表现了诗人“自愧”的心理。 (比较阅读必须在对这两首诗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白居易诗可在课前布置学生阅读理解。两位诗人对劳动者的感情是同中有异,学生对此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者可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地位,思想,背景进行分析。 ) 课堂训练 孤独的收割人有多种译本,下面一段的译文与课本中的同一段作比较,你认为哪段翻译得更好,请说明理由。 旅行在阿拉伯沙漠的人 疲乏地歇息在荫凉的地方; 夜莺的歌受他

10、们欢迎, 却比不上这种歌唱; 春天里,杜鹃一声声号啼, 在最远的赫布里底响起, 打破群岛间海上的寂静 但不如这歌声激动人心。 (黄杲炘译) (这是比较阅读的另一种形式,可提示学生从两首诗的意境、节奏、音韵几个方面作比较,不必有统一的看法。 )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在理解这首诗的基础上,着重进行了比较阅读,有将这首诗与我国古代诗歌的比较,有同一首诗不同翻译的比较。比较的过程就是欣赏品味的过程,它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课外阅读中,在意识地多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布置作业: 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 阅读华兹华斯抒情诗选 (上海译文出版社) 附:板书设计 方案二 一、二、三(1、2

11、)与方案一同。三(3)可设计为对本诗的欣赏品味,着重从诗歌的意境、语言、主题(因主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等几个方面进行鉴赏、评价。课堂训练可采用课文中练习五,将本诗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作比较分析。 附:备教资料 卡片 1: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个,也是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以后英国最重要的诗人。其杰出成就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他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奠基人,他和柯尔律共同开创了英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时代,在诗艺上实现了划时代的革新。 (二)他是 20 世纪欧美新诗理论的先驱,提出了一系列全新主张,把诗和诗人地位、使命和重要性提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 (三)他的代表作序曲 、 廷腾寺、

12、永生的信息等诗,开了 20 世纪现代诗风的先河,因此而被称为“第一位现代诗人” 。 (四)在自然与上帝、自然与人生、自然与童年的关系上,他用诗歌表达了一整套新颖独特的哲理。 (五)他首创了一种洗尽铅华的新型诗歌用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直至今日的诗人。 (六)他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观点描写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纯良品德和坚忍意志。 (七)他热心关注国家命运和欧洲政治形势,为当时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反抗拿破仑帝国侵略压迫的各国人民写了不少激情洋溢的赞歌。 (八)在诗歌体裁方面,他使素体诗和十四行诗获得了新的生命和力量。 令人遗憾的是他中年以后政治立场转向保守甚至反动,其诗才焕发、佳作迭出的鼎盛时期只持

13、续了十年左右,此后即渐趋笔涩神枯,基本没有重要作品问世。 节录自华兹华斯诗歌精选译者前记 卡片 2:录黄杲炘先生的译诗以备参考 孤独的收割人 看哪,那孤独的高地姑娘 形单影只地在那田野里! 她独自收割,她独自歌唱。 停下听,或悄悄离去! 她一个人割,她一个人捆, 唱的是一种哀怨的歌声; 听啊!这幽深的山谷里面。 已完全被她的歌声充满。 旅行在阿拉伯沙漠的人, 疲乏地歇息在荫凉地方; 夜莺的歌受他们的欢迎,却比不上这种歌唱; 春天里,杜鹃一声声号啼 在最远的赫布里底响起, 打破群岛间海上的寂静, 但不如这歌声激动人心。 谁能告诉我她在唱什么? 也许这哀哀不绝的歌声 在唱早已过去的辛酸事 或很久以

14、前的战争; 要不,她在唱通俗的小曲 唱如今人们熟悉的东西? 或者是痛苦、损失和悲哀? 它们曾发生,还可能重来。 不管这姑娘唱的是什么, 她的歌却好像没完没了; 我看她一边唱一边干活, 看她弯着腰使镰刀; 我一动不动默默听她唱; 后来我走上前面的山冈,她的歌我虽再也听不见, 那曲调却久久留在心间。 索引 华兹华斯抒情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 华兹华斯诗歌精选 (北岳文艺出版社) 诗人:“孤独的收割人” 华兹华斯的名诗孤独的收割人赏析 (名作欣赏XX 年第 1 期) 世界名诗鉴赏词典 (辜正坤主编) (设计者:江苏省姜堰中学陈章明、刘婷) 我愿意是激流 裴多菲 自读导言 感悟诗中的一组组意象群,把握各自的特点及其间的关系。理解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感悟诗中美好的感情。 欣赏诗歌结构整齐、反复咏唱的艺术美。 解说 裴多菲的这首诗写在诗人与尤丽亚热恋时期,是一首向自己所爱表白爱情的诗。它不同于莎士比亚式的仰慕思念,也不同于舒婷式的比翼双飞,而是一种对爱的无私的奉献,这种感情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熏陶,因此讨论感悟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美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自读程序 听朗诵录音或教师有感情地范读。 解说 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新异宜人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是提高课堂情绪的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