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总结课件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6597690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5.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总结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总结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总结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总结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总结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总结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总结课件(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总结,问题整合,通史坐标,学科素养,学科前沿,通史坐标 强化时间 把握趋势,问题整合 纵向连线 横向对比,1.专题整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2.中西对比:近代前夜中西方对比。,文明史观运用,学科素养 突破方法 提高素养,【典型例题】 (2016北京卷,16)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思维过程】 1.明立意:本题考查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 2.用所学:中

2、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既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明的杰作。中国传统文化中带有浓厚的民本色彩,强调公平、正义、和谐,这一点与西方近代启蒙思想不谋而合,因而近代中国文化传入西方后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3.获信息:材料讲述了传教士把中国的儒家经典介绍到西方,在西方引起了轰动,但这并不能说明儒家思想已经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排除A;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思想在西方引起轰动,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故选B;C项说法错误,19世纪时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交流已经不局限于传教士之间;儒家思想推动西方政治革命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D。 答案:B,【方法讲解】 文明史观对中国当前的学术研究、教材编写和高考试题

3、都有很大的影响,站在文明史观的立场上分析历史事件是考生必备的能力。 (1)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中学历史教材无疑深受这一史观的影响,重点突出了人类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 (2)从横向看,文明史观认为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复习备考时,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3)文明史观以

4、各种文明作为研究单位,并着力反映各种文明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变迁和磨合的过程。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从本质上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可以说,文明史的内容几乎涵盖了以往通史所涉及的内容,并且还包含了宗教、语言文字、群体心理、风俗习惯等领域。,【针对训练】 1.(2016陕西商洛二模)古代中国的游牧与农耕两种异质性文明圈的互动与演进首先表现为文明的冲突,但是由于二者经济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导致其历史趋势是在冲突中( ) A.版图扩张 B.间歇互动 C.走向融合 D.相互对峙,解析:C 古代中国的游牧和农耕两种异质性文明圈的互动和演进首先表现为文明的冲突,但二者在经济上有很强的互补性,会使得两

5、种文明在不断冲突中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走向融合,故C项正确。,2.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认为,人类文明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他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即1500年以前为遭遇时期,1500年至19世纪末为冲击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为相互作用时期。亨廷顿的观点( ) A.从特定的角度认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 B.建立在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基础上 C.完全契合人类文明史的发展历程 D.是认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唯一正确的理论,解析:A 材料中亨廷顿是从文明的角度认识历史,故A项正确;材料与“现代化”无关,故B项错误;亨廷顿对人类文明交流的三个时期

6、的划分基本上、大体上符合人类文明史的历程,故C项错误;D项本身说法错误,排除。,3.“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这一要求主要反映了以下哪种史观( ) A.全球史观 B.革命史观 C.文明史观 D.社会史观,解析:C 材料没有体现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不断革命斗争而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故B项错误;文明史观以各种文明作为研究单位,包含物质、政治、精神文明,对照概念可知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结构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意识的

7、变动过程,故D项错误。,学科前沿 前沿拓展 对接高考,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广大荒野、森林地区的开垦成为可能。随着荒地的不断开辟,公田之外的私田不断扩大,数量超过了公田。这种井田以外开垦的私田,性质不同于井田制的所谓私田,它们没有一定的规格,可以买卖、交换、抵押,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交税。这使得农民增加了在私田上劳动的兴趣,而不肯尽力于公田,导致公田日益衰败。面对这一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各国不得不在赋税制度上进行改革,劳役地租逐渐为实物地租所取代。新的租税制度的实行更加速了井田制的崩溃。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无

8、论公田、私田,一律“履亩而税”。这是中国税制史上田租和田税分离的开始,从此,贵族所有的田地都要按照面积向国君交税,其结果是使贵族土地的私有权更加牢固,农民自耕的小土地的所有权也逐渐得到保障。战国时期,各国进一步变法。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依军功的大小占有土地,即使是宗室,没有军功也不能作为贵族。军功贵族土地所有制代替了氏族世袭贵族土地所有制。土地买卖的出现,打破了世袭贵族土地所有制时期“田里不鬻”的惯例。农民摆脱了氏族土地所有制的残存影响,成为独立的小土地所有者。他们的土地所有权得到了巩固,也就为他们有权出卖土地扫清了道路,同时也为军功贵族、商人和货币持有者通过买卖取得土地提供了便利

9、条件。商鞅变法使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进一步扩大,也使贵族依世袭身份而占有土地的所有制转变为通过买卖占有土地,成为军功贵族、商人、货币持有者的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标志。至此,乡村的井田制和宗族组织彻底瓦解,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地主和农民为基本阶级的经济形态逐步完善。,二、地主庄园 东汉豪族地主的核心是开国功臣集团和刘氏皇族、外戚。朝廷用人主要是从豪族中选取,豪族基本上把持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累世尊贵显达。许多人为了仕进显达,投依于豪族门下,称为“门生”,以求荐引。一旦被辟除为属吏,就称为“故吏”,一个豪族官僚往往有很多门生故吏,他们相互援引,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势力。 东汉前期,豪族势力强大,拥有私人

10、武装,影响东汉的政治稳定和财政收入。针对这种情况,光武帝下诏州郡检校垦田顷亩、户口、年龄,以确定国家赋税征收标准,名为“度田”。州郡官吏或畏惧豪强,或贪于贿赂,帮助他们隐瞒土地和依附人口。 豪强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大多采取田庄的形式经营。田庄的主要劳动者是宗族、宾客、徒附和奴隶,他们对地主有极强的依附性。宗族是宗法性依附农民。豪强地主大都聚族而居,他们奴役同宗的农民,这些同宗的农民被称为宗族。宾客多是不堪封建官府横征暴敛而携带田产投靠豪强门下的小自耕农,其身份比徒附略高,但同样从事生产劳动,受田庄主的奴役剥削。徒附是典型的依附农民,是地主田庄里的主要生产者,其来源主要是破产农民。自耕农失去土地后

11、,除一部分沦为奴隶外,大多数成为豪强田庄里的徒附。在田庄中劳动的宾客、徒附生活十分艰难。,豪强地主拥有私人武装,主要由依附农民中的青壮年男子组成,称为“部曲”或“家兵”,其任务是看家护院,后来转变为豪族地主镇压农民起义和拥兵割据的武装力量。 田庄里的劳动者对豪强地主具有很强的依附性,他们所受的剥削十分沉重。不过,在东汉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年代里,田庄内部的阶级关系相对缓和,豪强地主能够有效地组织生产。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东汉农民创造的物质财富大部分不是作为赋税纳入国库,而是作为封建地租为豪强地主所攫取。所以,大量豪强田庄的存在和发展,使得东汉封建经济的发展不是像西汉那样表现为封建国家的强大,而

12、是表现为封建国家的贫弱和政治的不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封建割据。,三、古代经济重心向东南地区的转移趋势 在中国的历史上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开发最早的地区,这里的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是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但是从东汉以后,由于黄河流域持续的战乱,人口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由北向南流动的历史趋势。汉代以前,北方的经济水平高于南方;魏晋南北朝,特别是南朝时期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大量劳动力南迁并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政治中心南移,统治者的重视;南方的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生产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优越。 影响:对

13、我国的交通发展产生影响;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对人才教育产生影响;对民族关系产生影响;对南方环境产生影响;对文化分布产生影响。,四、两宋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的因素,在经济上: 宋朝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户籍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生产发展。首先,唐朝中期以后,随着两税法的实行,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起来。北宋建立之初制定了“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制度,从而进一步加速了土地转移的速度,使大量国有土地转化为私有。其次,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主要是租佃契约关系。佃户必须按照契约规定向地主交纳地租,期满后有退佃起移的权力,人身依附关系大

14、为减弱,劳动者的积极性有了提高。在手工业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手工业者生产积极性的雇值制度。再次,宋朝的户籍制度规定,佃农直接编入国家户籍,而不再是地主的“私属”,获得了人身自由,人口流动加快。 宋朝政治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形成了一个从总体看比较有利于生产和商业发展的政治环境。首先,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混战,南方相对安定,人民纷纷南迁,带去了劳动力、技术和财物,使南方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靖康之难”后,又发生了一次人口大迁移,结果不仅政治中心南迁,经济重心也南迁了,南方得到了充分开发,其经济发展水平终于超过了北方。其次,宋建立后所采取的各种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使中央政府的力量空前加强,这改

15、变了地区隔阻、交通不畅、政令与赋税不统一的混乱局面。因此,国内环境安定,使得百姓安心生产,土地得到开垦,人口数量激增;南北交通障碍消除,为商品、技术的交流提供了条件。再次,宋代统治者实行的“守内虚外”政策,使宋朝把主要力量放在国内,有效地维持了国内的长期稳定,使社会经济处于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五、唐宋以来封建租佃关系的新变化 隋唐时期一般地主庄田的出租大致会与佃户签订类似内容的契约,租佃关系采取契约的形式,定额地租已经产生和流行,反映唐代佃客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了明显的减轻。宋代的租佃关系较之唐代又有了更大的发展。宋代租佃关系的第一个特征是土地出租者与租佃者之间广泛采取了一种契约的形式;其

16、次,在租佃制下,佃户已经有了迁徙的自由,并且,宋代的租赁契约已经不限于土地,甚至生产工具等。明清时期封建租佃关系的又一重大变化,是永佃制和押租制的出现和普遍化。这一变化是在宋代以来土地租佃关系变化的基础上出现的,它们的出现表明了佃权从地权中的分离,并进入流通领域。佃权和地权一样可以买卖和抵押。而且还可以参与剩余产品的分割。明清时期租佃关系的另一重大变化,是越来越多的佃农逐渐摆脱严格的隶属关系的束缚,在法律上逐渐具有和地主同等的地位,同地主一样是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他们有选择地主的权利,有充当和不充当佃户的自由,可以自由离开土地,终止租佃关系。,六、古代的救助措施 我国古代社会救助实践的一个显著

17、特点,是国家的积极介入。对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实行普遍的社会救助,是我国传统社会救助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时期对老弱群体实施救助的始源,奠定了中华民族救济实施的基础,战国时期诸侯并起,称雄争霸,各国为了安定人心,也部分实施了社会救助;到秦汉时期,政府的救助行为逐渐制度化。汉代专门为穷人设立了收容机构,并且制定了法律制度。唐宋时期,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更加完善,这一时期慈善机构更加多样化,救助内容更加广泛,唐玄宗在位时设置了收容和救助贫病孤疾者的专门机构。元明清时期,政府设立养济院,以救助特殊的社会人群。另外还设有安乐堂、栖留所、惠民药局等救助机构,清朝时期这些救助机构的设置更加普遍化,规范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