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 Microsoft Word 文档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658099 上传时间:2017-09-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飞向太空 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飞向太空 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飞向太空 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飞向太空 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飞向太空 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飞向太空 Microsoft Word 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飞向太空 Microsoft Word 文档(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制作者:郭建设 共 8 页 第 1 页1飞向太空的航程贾永 曹智 白瑞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能力目标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目标 感受中国航天事业伟大成就,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设想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以本文的学习为契机,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培养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要求学生阅读这篇新闻报道,弄清其结构特征,以之为范本,进行新闻写

2、作练习。 联系别了, “不列颠尼亚” ,互相参照体会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从远古时期的嫦娥奔月,到敦煌的 飞天壁画,屈原的仰望宇宙发出天问,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闻名中外的“爱国飞行师“冯如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然而,只有到了今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我们才终于实现了飞天梦。 (板书课题) 写作背景介绍 2003 年 15 日上午 9 时整,一艘中国的

3、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 21 个小时、60 万公里的绕 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 实:继雄霸太空 40 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在 “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 机由航天六院提供, 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 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 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 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 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 就了共和国“

4、 神箭”,是他 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作家作品贾永、曹智、白瑞雪,新华社记者。重点字词耸入云天翌年扭转乾坤横亘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请根据导语、主体、结尾的结构将文章划分成三个部分。 【明确】导语(13 段)2003 年 10 月 15 日,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发射成功,意义 重大。【插问】导语采用了哪两种写作方式?具体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本文的导语部分是 1、2、3 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制作者:郭建设 共 8 页 第 2 页2即 2003 年 10 月 15 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

5、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 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 闻价值所在。本文的 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描述式和评论式。写发射的环境是“朝阳辉映” ,发射架是“耸入云天”, “神舟”五号是“乳白色”,而写到杨利伟则是“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发射时, “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 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这些都是细致的描绘,把中国第一艘 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时 的情景精雕细刻的描写出来, 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这样的描写还把读者带入了一种激动

6、 人心的氛围中去,同学们请想一想,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 有过飞天梦想了,就在我 们这 一代人中实现了,怎不让每一个中国人激情澎湃?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写法。本文的导语不仅于此,作者还对这个壮举加以评论,是谓评论式写法。在描写发射情景之后,又对其意义作了阐释:“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他表露的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倾向、观点,而是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对这件大事的倾向、观点。这样,文章一开始的导语就把 读者引到了这样一个宏大而激 动的场景中,同 时,又对这次发射的意义作了评论,大张 了中国人的志气。所以 说,这个导语写得很到位,很精彩,既把最重

7、要的东西用不多的文字告诉了读者,又写得生 动感人,应该说收到了很好的新闻效果。主体(426 段)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插问】主体选择材料有什么特点?这样使用材料有什么好处?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 继续叙述“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 中国航天研究历史的回顾 中。叙述半个世界以来中国人的 飞天“航程”。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 背景材料, 这就使得本文和同 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 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人 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 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

8、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 们认识到“ 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 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 景, 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 历史的深处,按照 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 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 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 事件本身更加凝重。【插问】主体中这么多材料,哪些是重点事件? 在这一段回顾中,有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1)1958 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批示。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制作者:郭建设 共 8 页 第 3 页3(2)1960 年,

9、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3)1970 年 4 月 24 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4)1992 年,中共中央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5)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6) “神州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插问】事件通讯的要素有哪些?本文主体部分怎样组织材料?主体部分要有充实、丰富并能回答有关 问题的内容, 导语写完后,就要展开或阐发新闻事实。中国人的飞天梦实现了,而实现这个梦的航程则是漫 长的,是几代人心血凝成的。本文的标题也揭示了主体的内容。事件通讯要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因、人员、场面、结果等,以交待事件的复杂性和社会影响度。那么作者是如何组织好 “飞

10、天梦”这样复杂多样的材料的呢?主要是采用了以时间为经、事件 为纬的方式来组织材料。【插问】主体部分的思路是怎样的?可以再分为几个层次?第 4 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由 导语部分引出主体部分。文中说:“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几百年”是针对梦想说的,大约是从明代万 户开始,因 为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 飞行的人;“半个世纪”是从上世纪 50 年代毛 泽东主席发出“ 我们也要靠人造 卫星”说起。漫长的岁月,摧灭不了中国人的航天梦想。第 5、6 段,写背景,是激励中国 进入航天领域的大背景。时间推到了 1957 年苏联发射

11、人造卫星的那一刻,由于我 们过去中国的贫弱,科学技 术 已远远落后于人了,但这个消息却震动了从来不服输的中国人, 苏联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既是挑 战,也是机遇,我们只有迎头赶上,才对得起我们先人创 造的辉煌文明!这一段虽是 简略地谈背景,但写来仍然使人 荡气回肠:我们现在落后了,但我 们不能永远落后。第 710 段,我们取得了初步的成就 。先写毛 泽东主席的号召,激励无数的航天人去实现千年梦想;接着写我们的计划,上天 毕竟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不是谁一句话就能吹上去的,需要有周密的计划,这计划的第一步是研制火箭,成功了,而从毛主席发出号召开始到火箭成功发射才用了 1 年零 9 个月;又用了不到 10

12、 年的时间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又上了天, “宣告中国 进入了航天时 代”。由号召,到计划,到成功,一步一步写来,紧张的任务,紧凑的文章,娓娓道来,条理清晰。第 1113 段,人造卫星上天了,下一步就是载人飞天,圆千年梦想。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是航天材料、食品等的准备,一是航天员的准备,已经挑选了 19 位优秀的飞行员,他们是航天员的预备军 。看来 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已 为时不远了。可是在科学上是没有坦途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计划搁浅了,我们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这是多么 遗憾的事啊!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制作者:郭建设 共 8 页 第 4 页4历史记载:“东方红一号”

13、 卫星发射的第二年,一个乍暖还寒的月间,在有全副武装军人把门的北京京西宾馆里,聚集了全国 80 多个单位的 400 多名 专家学者。 虽然大家都身着便衣,但保密的气氛却让人感到 这里是在开什么军事会议。此时,专家学者们正在讨论着中国未来的飞船该是什么样。由于 时值 1971 年月,因此, 飞船便有了一个代号:“714 工程” 。代表们兴致勃勃地品尝了我国自己研制的航天食品:高热量的巧克力、压缩饼干和美味的鸡汤等。有一种牙膏状的食品名叫鸡蛋炒米饭, 挤入口中还真有 鸡蛋炒米饭的味道,这让专家们也感到了新奇。一切似乎都很顺利。 “714 工程”还诞生了一个全尺寸的模型,它的名字非常动听,叫“曙光号

14、 ”。“曙光号”是一个类似美国第二代飞船“双子星座号”的飞船,外形像个倒扣的大漏斗,由座舱和设备舱两大 舱段组成,座 舱里放置两把宇航 员坐的弹射座椅。客观地说,当时科学家们对中国飞船的选型是很有见地的。由于当 时 国家的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低下,1975 年中央决定“714”工程下马, “曙光一号”最终尘封在一张张的构思草图中。周恩来总理实事求是地专门就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讲了几条原则,其大意是,要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要搞国家建设急需的应用卫星。自此,中国暂时停止了对载人航天的探索,而把精力和重点放在了各种类型的应用卫星方面, 这一停就是年。第 1416 段,10 年后, “863 计划”出

15、台,科学家 们达成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把那尘封了十年的草稿又拿了出来。1992 年 9 月 21 日,是个振奋人心的日子,当时的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指出“ 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新的航天征程又开始了。从第 1726 段,新的航天史 。先提出我 们的计划,找出我们现存的困难,然后一一解决,就像当年第一颗卫星上天一 样。第一、二个难题不难解决,第三个问题也在“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手里解决了,接着“神舟”一号发射成功, “神舟”二号又发射成功,接着是第三、第四,一直到“ 第五”,五战 五捷, “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这几段以叙述为主,但字里行 间透露出航天人的艰辛和自

16、信 。由此,航天征程已充分展示在了读者的面前,半个世纪坎坷的旅程,寄托了多少代人的希望,融注了多少中国人的心血。结尾(2730 段)(回到现实)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插问】结尾有什么写作要求?本文结尾有哪些要素?有什么特点?第三部分,结尾,回到导语重点内容。时间:金色的秋日,9 时 10 分。人物:杨利伟,一个勇敢的中国人。事件: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发射成功。评论: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 组成部分,它写新 闻事件的必然 结局,是意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俗话说:“ 编筐编篓 ,全在收口。 ”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因而古人有“ 行文看结尾”、 “一篇全在结局”之说。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我要等到想出一个跟开头一样好的结尾才写它。 ”可见人们对结尾的重视。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 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应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结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