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的内涵及国内外产业集群的发展变化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6572593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5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集群的内涵及国内外产业集群的发展变化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产业集群的内涵及国内外产业集群的发展变化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产业集群的内涵及国内外产业集群的发展变化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产业集群的内涵及国内外产业集群的发展变化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产业集群的内涵及国内外产业集群的发展变化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产业集群的内涵及国内外产业集群的发展变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集群的内涵及国内外产业集群的发展变化(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产业集群的内涵 及国内外产业集群的发展变化,经济全球化,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内涵国内外产业集群的发展变化,产业集群的内涵,产业集群的概念及思想渊源产业集群的特征产业集群的形式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对产业集群的经典研究最早见于英国新古典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 Marshall)在19世纪末提出的产业区理论。 茨扎曼斯凯(Czamanski,1974)最先将集群概念引入经济学范畴。,产业集群的概念及思想渊源,集群这个专用名词来源于英文中的cluster,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教授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产业集群(industr

2、ial cluster)的概念,并把它提高到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高度,从而引起了各界的高度重视。,产业集群的概念及思想渊源,产业集群的概念及思想渊源,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产业集群的概念及思想渊源,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在地理位置上集中,且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并以彼此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产业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产业竞争力,区域品牌,区域竞争力,实际运营效率,产业集群的内涵,产业集群的概念及思想渊源产业集群的特征产业集群的形式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的特征,地理集中性 合作网

3、络特征 根植性特征 柔韧性特征 互补性特征,特定地理位置上集中,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顾客,共同的圈内语言、背景知识、交易规则,适应外界变化,竞争、合作 分工、协作,产业集群的特征,本质,产业间存在密切的经济联系,产业集群的内涵,产业集群的概念及思想渊源产业集群的特征产业集群的形式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形式,一是由产业纵向关联而形成的产业集群集群中的企业同属于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企业彼此间存在着生产过程的投人产出联系,产业链成为维系集群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每个企业都在产业链上占据合适的位置,形成一种合理的分工和协作状态。在这类产业集群中,通常还会产生为每一个生产环节提供服务的外围联系,如

4、供电、供水、运输、社会服务和产业服务等。,产业集群形式,二是 由产业横向关联而形成的产业集群这类集群通常以区域内某一主导产业为核心,通过企业间的横向联系,外部形成多层次的产业群体,由于这些群体之间相互享受着彼此所带来的外部经济效应,因而充满了活力。,产业集群形式,三是由区位优势指向而形成的产业集群这类集群通常是由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众多中小企业组成,它们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如廉价劳动力集中地、信息和技术发达地、原料或燃料集中地、产品的主要市场地、交通运输枢纽地等,形成各类专业化的小型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内涵,产业集群的概念及思想渊源产业集群的特征产业集群的形式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的竞争

5、优势,融资优势 由于集群内企业具有共同的产业特征和“根植性”、地理接近性等特点,有助于银行了解群内企业的经营状况,降低其交易成本和信贷风险,从而增强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不足的难题。,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产品差异化优势 由于群内企业竞争激烈,且彼此之间相互了解,便于建立同类产品价格、质量和产品差异化的评价标准,因此,相对单独游离的企业而言,群内企业更容易具备产品差异化优势。,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区域营销优势 指群内企业可以利用集群整体的力量进行宣传,树立区位品牌,使群内每个企业都受益,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组织优势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既避免了纯科层型组织中官僚化倾向,资源限制等劣势,又避免

6、了纯市场型组织中过高的交易成本,获得了新的组织优势。,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资源整合优势 同种企业在某一地区的集聚将大大增强企业对本地资源的整合能力,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对负面效应的规避能力 由于群内企业拥有共同的利益,当个别企业的欺诈行为和败德行为损害到群体利益时,将受到集群整体的反对,从而大大降低群内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和环境污染等外部不经济行为 。,产业集群的内涵国内外产业集群的发展变化,社会资本,世界各地已有许多成功产业集群的范例: 如美国的硅谷和128 公路附近的半导体和信息产业 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产业 意大利北部的制鞋业 德国南部的汽车工业 美国好莱坞的娱乐影

7、视业 葡萄牙的生物技术 日本东京大田区的机械产业 我国台湾的计算机产业 我国近年来在浙江和广东等地区迅速成长起来的各种纺织 服装陶瓷小五金及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 如广东东莞正在兴起的计算机配套件产业集群等 这些地区产业集群都被认为是吸纳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源泉所在。,国内产业集群的发展变化,王缉慈教授按照产业集群的形成原因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即以广东省为代表的“嵌入型”产业集群、以浙江省为代表的“内生型”产业集群和以北京为代表的“衍生型”产业集群。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基础、文化传统、制度环境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由社会资本所决定的产业集群的兴起和发展也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广东省“嵌入型”产业集群

8、的兴起和发展,一方面地方政府官员或其亲属直接成为首批创业者,带动其他人创业。地方政府企业家精神的萌发并进而使之成为集群网络的关键节点。 另一方面,利用基于血缘、亲缘、乡缘等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吸引香港、台湾的直接投资,建立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基地。,广东省“嵌入型”产业集群的兴起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国出口加工和转口贸易的重要基地,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电脑外设生产基地,广东省“嵌入型”产业集群的兴起和发展,“嵌入型”产业集群,政府,市场,拉拨效应,吸引外来资本,浙江省“内生型”产业集群的兴起与发展,早在建国初期,甚至是改革开放以后,浙江省由于资源的限制和国防等因素情况,国家

9、对浙江省基本上实行“无为”管理。 在中国改革开放宽松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历史上固有的商业传统使得地方少数能人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获得与经营密切相关的各类资源和信息,创办家庭工场。,浙江省“内生型”产业集群的兴起与发展,基于血缘、地缘和人情等交织而成的各种关系 ,形成了“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村,一村带一乡(镇)”的发展模式。 基于特定地区的家庭工场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某类产品的集聚,从而形成了产业集群。,浙江省“内生型”产业集群的兴起与发展,家庭,邻里,同学,朋友,灵活,效率高,生产成本、经营风险,中关村“衍生型”产业集群的兴起与发展,在国家及北京市政府的多项政策措施的支持下,一批高科技企业从科研院所和

10、大学中衍生出来,因此,位于中关村的中科院各研究所和北大、清华等大学可以看作是高技术产业群的“孵化器”。 基于同学、同事、朋友而形成的塑造型社会资本对中关村高科技产业群的形成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关村“衍生型”产业集群的兴起与发展,沿袭型社会资本极端缺乏 企业间基于信任的合作关系很难建立,专业化水平低 孤立和分离,美国硅谷高科技产业集群 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一、美国硅谷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概况硅谷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密集、最具创造性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在硅谷,集聚了上万家高科技企业,其中有4000多家是电子工业公司,电子产品销售每年超过4000亿美元,占全美销售的40%。全世界前100家最大的电子和软件公

11、司当中,有20%在此扎根。自1965年以来,美国前500家成长最快的公司中有10%在硅谷。,美国硅谷高科技产业集群 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硅谷效益,美国硅谷高科技产业集群 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一、美国硅谷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概况硅谷的成功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技术人才与大学和研究机构高度密集费尔德曼(Feldman,1996)研究表明,创新活动具有在那种产业界研究与开发活动、大学研究活动和熟练劳动力富集的区域集聚成群的空间倾向性。 社会文化环境 硅谷文化的主要特征可归结为:鼓励冒险、善待失败、乐于合作 风险投资 成功的风险投资为区域内创造了一个崭新的金融环境 产业地方集聚优势 其持续的创新能力与

12、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大量技术企业的快速集聚 区域创新网络系统,美国硅谷高科技产业集群 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二 硅谷发展的未来在今后的一段时期,硅谷将继续在信息科技、网络、超级多芯计算机、基因工程、大气研究、生化及医学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信息产业和软件领域将继续保持着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并成为美国和全球经济成长的重心。 此外,硅谷在生物及生命科学,医学,再生/清洁能源等领域的研究也是全美领先。,美国硅谷高科技产业集群 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三、对中国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的启示注重品牌建设 加快传统园区向集群经济的转变营造良好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机制,O(_)O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