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5657189 上传时间:2017-09-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案]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语文教案]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语文教案]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语文教案]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语文教案]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教案]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案]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来源莲山课件 5 Y K Co M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目标:1.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能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话。2.欣赏散文优美的语言,体味课文表达的真切感情。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培养爱我中华,热爱世界的情感。3.学会写参观游览的。4.学会如何向别人介绍当地的景物。二、教学设计:本单元的专题是“江山多娇” 。有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 、苏轼夜游的“承天寺” 、宝岛台湾的阿里山、南国边陲的西双版纳、享誉世界的水城威尼斯。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可以领略那一山一林、一潭一溪秀丽景色,陶醉在优美、隽永的语言里,感受作者的真切情感。2三、单元课时安排:共 14

2、 课时单元整体学习 1 课时小石潭记 2 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1 课时阿里山纪行 2 课时美丽的西双版纳 2 课时蓝蓝的威尼斯 1 课时诵读欣赏 1 课时写作 3 课时口语交际 1 课时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 1 课时小石潭记柳宗元教学目标: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3了解部分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背景,解题。3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 年)出生于京城长安,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宪宗元和十四年(819

3、年)客死于柳州,享年不到 50 岁。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 。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选自柳河东集 ,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 ,省称小石潭记 。二出示学习目标1、能用普通话顺畅地朗读课文。2、能利用页下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3、能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背诵课文。三通读课文。教师范读或播放小石潭记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要 求自读: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听读:欣赏小石潭记的朗读录音,轻声跟读。同

4、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伴读:伴随着音乐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参差(cn c) 寂寥(lio)摇缀 (zhu) 隶(l)4四精读课文。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 ,发现了这个小石潭。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作者选取了潭中的水(清)、石( 奇)、树(蔓美 )等景物描绘出了小石潭的概貌。作者由潭写到水,由水写到石,由石写到树和蔓,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潭中鱼可百许头 与游者相

5、乐。 ”这是全文写景物最精彩的一段。作者首先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又使人感到象是“空” “无” ,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则从另一个角度写水澄澈空明。 “似与游者同乐” ,把鱼儿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写得维妙维肖。句句写鱼亦句句写水,既写了鱼的形态,又衬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笔两写,互相点缀,写来诗情画意,写出了大自然美景。一扫作者被贬后郁闷沉痛的心情,而对小石潭这一奇趣感到轻松、快慰。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坐潭上悄怆幽邃。 ”由“水清”到“境清” ,一个“凄神” ,一个“悄怆” ,借景写情,静坐深思,不觉感到分外凄苦。5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

6、什么篇末才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最后补叙同游者,作为游记的结束是古代山水游记的一种格式,也可以看作游记的附文。五研读课文。学生 4 人一组,开展讨论,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a.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景,依序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 ,后写 “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 水、石、树、鱼) ,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b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小潭源流( 溪身 岸势 )- 潭中气氛(气氛 感受)c.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作者

7、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六学生活动有人认为书上课文插图不能足以反映出小石潭的美景,请你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你的理解为课文再创作一幅你满意的插图。6七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探究本文写作手法, 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你熟悉的(或扬州的)旅游景点,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教学反思: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理解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2、联系的写作背景,

8、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7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 ,仅 83 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 年) ,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

9、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 ,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3、导语从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二、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如:遂 /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 庭下 /如积水空明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 /藻荇交横8三、翻译理解给加点字注音。解( )衣 藻荇( )遂

10、( )至 未寝( )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四、赏析思考问题:1、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月色皎洁,空灵。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9月光虽非夜夜明,

11、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 、 “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6、的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五、小结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12、,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七、板书设计:绘景:月色 积水空明 空灵、皎洁竹柏 藻荇交横抒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 潇洒、达观自我排遣的乐观10教学反思:阿里山纪行吴功正教学目标:1 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 2 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 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4 学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 2 2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 4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设想: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

13、作一般性的引导。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熟读课文,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体会课文的移步换景手法。课前学习:自读课文,查找资料了解阿里山。课堂学习:11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学生交流、思考与运用。、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后提出问题:阿里山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什么?(要求用原文的词语回答) ,学生欣赏、思考、发言。Xkb1.、织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一步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学生朗读、感受。第二块: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在文中划出作者游览的线路,说说课文描写了阿里山的哪些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 (

14、让学生了解移步换景、寓情于景的写法) 。学生圈画、思考并发言。、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置身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结合内容思考”探究练习一” 。学生思考、发言。第三块:语文活动(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结合台湾人民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对扬州的旅游业的发展提几条建议。学生讨论、交流。第四块: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完成同步导学的相关作业。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2、反复朗读,体会优美的语言。、比较阅读,感受不同的写作风格。课前学习:选择阅读一些写景的。课堂学习:第一块:品位语言(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结合探究练习二)、在文中划出自己认为写得优美的句子,然后小组交流。学生圈画、思交流。、请几位同学朗读自己圈画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为什么写得好。学生朗读、交流。第二块:比较阅读(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阅读天池 、 镜泊湖 ,与课文比较在写山中水潭时有什么异同? 学生阅读,思考并交流。、作者在游览时的心情有何异同,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并交流。第三块:评价质疑组织学生自我评价、并就课文疑惑提问。第四块:布置作业请你通过网络等资源查找有关阿里山的资料,选择一个或几个景点,写一段解说词,做一回小导游,带领大家游游美丽的阿里山。教学反思:13来源莲山课件 5 Y K Co 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