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登山》教学设计之七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567381 上传时间:2018-10-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登山》教学设计之七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4《登山》教学设计之七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4《登山》教学设计之七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14《登山》教学设计之七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14《登山》教学设计之七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4《登山》教学设计之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登山》教学设计之七(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414登山登山教学设计之七教学设计之七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自己 意志的坚强品格。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闪烁” 、 “锻炼”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 义。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并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出现的字词。 (二)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 并) ,再划分结构段,概括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

2、点、难点 概括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 ,划分 结构段,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在简介故事发生 的背景中,解释“俄国十月革命” “列宁” “沙皇(hu2ng) ” “波兰革命者”等词语(见“资料” ) 。 1初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课文写了一个“登山”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什么地点?谁在登山?为什么要登山? 2登山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为什么一去一返都要走 这条路?课文最后一段话,你怎样理解? (二)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1读准以下翘舌音: “刹(ch4)那”的“刹” 、 “闪烁(shu)的“烁” 、 “解释(emailprotected) ”

3、的“释” 。 2区别多音字: “刹(ch4)那”的“刹” ,又读“sh1”的音,如“刹 (sh1)车” ,是止住的意思。 “薄(b$)雾”的“薄” ,不 要读成“b2o”的音, “好像有人指挥似(emailprotected) 的” ,这里的“似”不要读成“emailprotected”的音。 “咱们得(d7i)每时每刻锻炼自己的意志” ,这句话 中的“得”是需要的意思,不要读成“d6”和“de”的音。 3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 “仍(r6ng)旧”的“仍”不要读成“扔(r5ng) ”的 音。 “有趣(q)) ”的“趣”不要读成“q(”的音。 4注意以下几个字的写法: “歌喉”的“喉”的右偏旁

4、不是“候” ,不要多写一竖。 “一步”的“步”的下面不是“少” ,不要多写一点。 (三)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概括性的词语,再归 纳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 第 1 自然段:列宁为躲避搜捕,隐居在普罗宁。 第 2 自然段:列宁请巴果茨基作向导上山去看日出。 第 39 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商量走一条危险的小 路。 第 10 自然段:小路十分危险。 第 1114 自然段:巴果茨基在小路上小心移动着。 第 15 自然段:巴果茨基走过去,列宁紧跟后边。 第 16、17 自然段:列宁一步步走过危险的小路。 第 18 自然段:他们登上山顶,观看了壮美的日出。 第 1923 自然段:回去时

5、列宁仍要走那条小路。 第 24、25 自然段:列宁先走过小路。 第 26、27 自然段:巴果茨基走过来问列宁,为什么还 要走那条小路。 第 28 自然段:列宁说革命者应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 志。 (四)解答初读课文时, “一边读,一边想”的问题 (答案要点画在课文中) 。然后,课堂议论,归并自然段段 意,再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提醒学生注意:作者为了把一件事情叙述清楚,总要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写。某一个阶段 的意思连接得比较紧密,就形成了一个段落。当一个段落 过渡到下一个段落时,一般情况下,又可能时间推移了, 或地点转换了,或情节发展了,等等。 第一段(第 1 自然段):列宁

6、为了躲避搜捕,隐居在 普罗宁。 第二段(第 218 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 出抄近走了一条危险的小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 观景象。 第三段(第 1928 自然段) ;列宁和巴果茨基看完日 出,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且说这是为了锻炼自己 的意志。 根据以上三段段意,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重复的 词语可以略去) 。自己归纳后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归纳, 教师评议。 通读课文注意语言的速度和感情。对话部分,注意人 物说的话和作者的叙述语要分明。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阅读课文,深入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 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二)结合阅读课文学会本课新出现的词语

7、,并会用 “闪烁” 、 “锻炼”造句。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进一步阅读课文中,深入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 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第一课时归纳的课文主 要内容。再要求:试用一句表示谁、做了什么的话,把课 文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列宁为了看日出,往返走过一条危险的小路,锻炼 自己的意志。 ) (二) 登山一课,讲了列宁为了登山看日出,往返 走过一条危险的小路,锻炼自己的意志的故事。 1课文第一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什么? (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前;地点 普罗宁;人物列宁,以及列宁隐居普罗宁的原因 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 ) “隐居”是

8、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隐居”?换成“居 住”行不行?为什么? “隐居”是隐蔽在偏僻的地方居住,目的是躲避敌人 的搜捕。换成“居住”就没有躲避的意思了。 2齐读第一段,提问: 如果不要这一段,直接从第二段说起,可以不可以? 为什么?试着读一读,看看。 (没有这一段不可以:不知道普罗宁是个什么地方, 列宁为什么到这里来,故事发生在什么时期,这些都不知 道,显得故事很不完整,给读者留下不少疑问。 ) (三)阅读第二段: 1指名读(或自由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列宁和 巴果茨基登上山看日出,为什么要走近路? (出发晚了点儿,走远路怕赶不上看日出。 ) 近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危险的小路) 把写小路危险

9、的句子画下来。 (“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 ) 2小路怎样危险?看看 105 页上的插图,具体说,小 路危险在哪里?看后再回答。句子里有个“容” , “容”这 个词在句子里是什么意思?查查字典,看看。 (容纳,在这里就是“搁” “放”的意思。 “路只能容 一只脚”说明路太窄了,窄到只能搁一只脚的宽度。这样 窄的小路, “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稍不小心或心慌 意乱,就有掉下深渊的危险。 “深渊” ,可是很深很深的水 啊!) 3这条危险的小路,巴果茨基是曾经走过的。这次他 先通过时,是轻松的吗? (不轻松。 ) 从哪些地方看不轻松?这进一步说明什么? (巴果茨基“背贴

10、着峭壁”的“贴” ;“扭转了头,不 去看深渊” ,免得看了紧张;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 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 。 “碎小” “慢慢” “移动” 说明因为紧张、害怕而倍加小心。走过最危险的地方, “轻 轻地舒了口气”看到列宁跟在他后面,在最险的地方停住 了大声喊:“往回走!”这又看出巴果茨基非常担心列宁 掉下深渊。从巴果茨基的这些动作、表情看,他走过时, 也是提心吊胆的,可见,小路的确是危险的。 ) 4那么,列宁是第一次走这条危险的小路的,他表现 怎样? (列宁跟在巴果茨基后边,在“最危险的地方停住了。 巴果茨基知道列宁“头昏目眩”了。说明列宁也害怕了。 ) 但是,列宁面对眼前的危险

11、,尽管“头昏目眩”了, 害怕了,但他又怎样看待和处理的呢? (列宁“站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动。 ”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走过这段危险的小路。 ” ) “定了定神” 、 “不慌不忙” “一步一步地走过了危险的 小路”这又反映了什么?大家议论后共同解答。 (反映了列宁虽然害怕,但他没有在害怕面前退下来, 而是战胜了害怕,勇敢地走过去,表现了他不畏艰险,面 对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 ) 5列宁和巴果茨基终于登上山顶了。他们观看的日出 景象怎样?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日出景象很美,很壮观。难怪他们冒险前来观赏。 ) 6日出景象究竟怎样美丽,怎样壮观呢?出示小黑板 或投影,要求根据课文

12、在这段话的括号里,填上短缺的词 语。再比较填写的这些词语是不是可有可无,它们在句子 里的作用怎样? 他们登上山顶,一股( )阳光正好射穿( )的薄雾。 远处( )湖水开始反射出( )亮光。山顶上的雪( )变 成粉红色, ( )露珠儿也开始闪烁着光芒。 ( ) ,鸟儿们放 开歌喉, ( )唱了起来。 (所填写的词语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的。它们在 句子里起了形容、修饰的作用。使日出的景象生动、形象, 显出壮观。不只是看见了阳光、湖水、雪、露珠儿,听到 了鸟儿叫,就觉得优美、很壮观,关键是看到了什么样的 阳光、什么样的湖水和什么样的雪,鸟儿叫得怎样动听, 等等。 ) (三)阅读第三段。一边读一边思

13、考: 1列宁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返回时,第二次走了危 险的小路。第二次走跟第一次走有哪些不同? (跟第一次相比不同的情况有:巴果茨基说不必走 原路,而列宁坚持仍走原来的小路;走的时候,不是巴 果茨基先走,而是列宁先走;列宁在最危险的地方没有 停下来,毅然决然走过去。 ) 2列宁毅然决然地走过去, “毅然决然”是什么意思? 查查工具书。 (“毅然决然”是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 列宁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危险的小路呢?当巴果茨基问 起列宁时,列宁是怎样“解释”的?从课文第三段找出答 案来。 (“就是因为我害怕它。 ” “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 把自己压倒。 ” “咱们得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 )

14、 3课堂讨论列宁说的三句话。 提示:列宁说的三句话,用了三个句号。每一句话有 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意思。三句话之间,又都有着密切的联 系,而且一句比一句意义深。 列宁为什么还要走这条危险的小路呢?回答的第一 句:“就是我害怕它。 ”列宁这样回答表明什么? (表明小路的确危险,列宁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它” 。 ) 一般情况,对自己害怕的事情,总要躲避,不去做。 为什么列宁对害怕的危险小路不远离,还要走呢?列宁回 答的第二句话,解答了这个问题:“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 害怕把自己压倒。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面对危险的小路, 列宁是怎样没让害怕把自己压倒的? (列宁面对危险的小路,是“害怕它”了。但他没有

15、躲避这种害怕,而是迎着危险带来的“害怕”而上,勇往 直前地向“害怕”挑战了。这是一个革命者对待“害怕” 的正确态度。 ) 列宁为什么要一次次面对危险和“害怕” ,不让它们 压倒,而是迎着它们而上呢?看看第三句话,能不能回答 这个问题: “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 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什么? (咱们得锻炼自己的意志。 ) “每时每刻” 、 “随时随地”怎样理解? (强调不放过每一个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 ) (四)小结: “登山”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作 者俄国的霍德扎写它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讲述列宁登 山的故事,赞扬他自觉地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的意 志品质。这一

16、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危险、害怕是怎样做 的?今后有什么打算?简单地说一说,议一议。 (五)再读列宁说的三句话,然后再读一遍课文。布 置课下用“闪烁” 、 “锻炼”造句。 读一读课文原句,进一步理解两个词的意思和用法: 1 “闪烁” ,是指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课文原句 是描写山顶上树丛和草地上的露珠儿,在初升的阳光照映 下,光芒一闪一闪,忽明忽暗。 例句:闪烁入夜,商厦门前的霓虹灯广告,不停 地闪烁着五颜六色的光芒。 2 “锻炼”是通过体育运动使身体强壮,如:上好体 育课,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课文中列宁说的“锻炼” ,是 指通过某种活动或斗争,培养勇敢、坚强和维护集体利益 等品格,强调不放过每一个“锻炼自己的意志”的机会。 例句:锻炼学习上会不断遇到困难,我们要迎着 困难去克服它,战胜它,天长日久,这对我们是个很好的 锻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