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针刺对老年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后早期治疗临床研究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6418613 上传时间:2018-10-12 格式:PDF 页数:30 大小:841.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针刺对老年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后早期治疗临床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药针刺对老年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后早期治疗临床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药针刺对老年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后早期治疗临床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药针刺对老年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后早期治疗临床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药针刺对老年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后早期治疗临床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针刺对老年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后早期治疗临床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针刺对老年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后早期治疗临床研究(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1 - 中药针中药针刺对老年高血压脑出血刺对老年高血压脑出血 微创手术后微创手术后早期早期治疗的治疗的临床临床研究研究 - 2 - 目目 录录 一、正文 中药针刺对老年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后早期治疗的临床研究 前言3 材料与方法5 实验结果.10 讨论.12 结论.17 四、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18 五、参考文献.19 六、附图.20 综述.22 - 3 - 前前 言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寿命不断延长,加之出生率逐渐下 降,老年人口数量逐年增加,中国这个人口大国逐渐面临着人口结构的重大变化,社会 老龄化将成为重大社会问题。按照联合国公布的老龄化社会定义为:世界

2、上普遍认为当 一个社会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到 7%以上,或 60 岁以上人口占人口 总数的 10%以上,社会将进入老龄化社会。自从 2000 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老龄人 口每年以飞快的速度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 2014 年我国总人口约为 136782 万 人,65 岁及以上人口约为 13755 万人,占总人口的 10.05%。近十年也是社会老龄化程 度快速加深时期。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重,相应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老年人的 赡养、医疗等问题逐渐凸显。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加,高血压脑出血(HIH)的发病率也 不断升高,患病人数也在攀升。脑出血作为一种死亡率、致

3、残率高的危急重症严重影响 老年人生命健康,同时消耗大量的医疗资源。颅内血管破裂后,脑组织被破坏受损,引 起神经功能缺损,同时在血肿的压迫和毒素的刺激作用下使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不断加 重,使人出现偏瘫、失语甚至昏迷等临床表现。这也是影响患者生活的主要因素。对于 脑出血的治疗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新的治疗技术及理念不断出现,脑出血的 治疗也有了新的发展,从传统的大开颅手术逐渐到微创手术不断兴起。由于创伤小恢复 快,原本不纳入手术的患者也接受微创手术的治疗。手术方式的逐渐改变,手术时间的 选择也在变化, 早期、 超早期颅内血肿清除有利于减少神经功能的损伤, 加快患者恢复。 脑出血在我国古代被成为

4、“偏枯”、“薄厥”、“中风”,现统称为中风。中风病 自古是中医“四大难症”之一,传统中医学在千百年与之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加深 了对于中风病的认识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从黄帝内经 “偏枯”、 “薄厥”到医 学衷中参西录的“脑充血”之论,中医对于中风的认识不断加深。近代随着东学西渐, 西方现代医学进入我国,现代医学逐渐在我国兴盛起来,传统中医治疗方式一度衰败。 但经历千百年发展的传统中医学在治疗“中风”病上有着宝贵的经验和确切的疗效是不 能被忽略的。远起秦汉张仲景的风引汤,近到明清张锡纯的镇肝熄风汤、王清任的血府 逐瘀汤,从古代扁鹊针三阳五会之穴,到现在头针、眼针治疗。这些均是自古以来治疗 中

5、风病的方法。同时中药和针灸作为中医的左膀右臂,不可偏废。两者联合治疗疾病的 历史十分悠久,早有仲景之方“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 - 4 - 枝汤则愈”。扁鹊治疗尸厥之法,针其“三阳五会”,以“五分之熨,以八减之齐和煮 之,以更熨两胁下”。都是针药并举的典范。中药为气味有形之品,针灸为调神通络之 法。两者配合,相得益彰,增加疗效。 随着中医中药的不断兴起, 这一古老的医学模式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 中西结合疗 效好,不再仅仅是一句广告。某医院从 2004 年至 2012 年九年间,收治的脑出血患者占 全部患者的一半左右, 收治患者的年龄上老年也占全部患者的一半左右 (

6、参见附图一) , 在老年脑出血的治疗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采用微创手术联合早期中药针刺的中西医结 合治疗。手术治疗目的明确直击病灶,中药针刺调节整体回复功能,两者结合能提高脑 出血的治疗效果,缩短了患者恢复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本文将通过随 机临床试验来验证其安全性、有效性。 - 5 - 中药针中药针刺对老年高血刺对老年高血压脑出血压脑出血神经功能缺损神经功能缺损微创手术微创手术 后早期治疗的临床后早期治疗的临床研究研究 材料与方法材料与方法 1 1 临床临床材料材料 1.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1995 年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1和中医诊断标准中风病 诊断疗效评定标准2

7、(试行),并经头颅 CT 或 MRI 证实有颅内有出血病灶的患者。 1.2 纳入标准 1符合脑出血诊断标准。 2年龄大于 65 岁,小于 80 岁的老年患者。 3经过 CT 确诊患者的出血部位为基底节区脑出血, 且经多田式3血肿计算公式计算 (用CT所示最大血肿层面的血肿的直径乘以横径再乘以CT所示血肿层面最后除以2) 。 经粗略计算血肿在 30ml-40ml 左右的患者。 4具备明显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失语、嗜睡等。 5第一次脑出血发病患者。 6知情并同意纳入接受治疗。 7中医辨证为痰瘀阻络证的患者。 1.3 排除标准 1完全不具备手术指征或拒绝手术。 2不愿意纳入本次临床试验不接受相

8、应药物和针灸治疗的患者 3血肿破入脑室或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4非基底节区脑出血或伴有其他部位多发出血的患者。 5确诊具有血管畸形,动脉瘤,颅内肿瘤或有头部外伤伴有脑组织挫裂伤的患者。 6既往得过脑出血或是脑梗死并遗留神经功能损害的, 或其他原因导致的神经功能缺 损。 7患者严重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呼吸衰竭、哮喘、肝硬化、 消化道出血、癌症、血液性疾病等较重内科疾病的患者。 8既往有认知障碍如精神类疾病、严重老年痴呆患者。 - 6 - 9出血量大于 50ml、中线移位大于 1cm 或有严重的脑室受压,有脑疝表现或其他 不能采用微创手术治疗的患者。 10既往有严重过敏史或

9、对中药成分过敏的患者。 11发病时间大于 24 小时的患者。 12重型神经缺损患者,神经缺损评分大于 31 分,评分6 分。 13颅内血肿经手术治疗后 24 小时内再次出血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14中医辨证不是痰瘀阻络证的患者。 1.4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参照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2 和国家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4中风病的辩证 诊断以及科室临床常规辨证患者属于痰瘀阻络证。 痰瘀阻络证: 患者有皮肤感觉异常、肢体麻木感,头重如裹或头部固定疼痛,夜间更甚。偏瘫、 失语,多痰,喉中痰鸣,舌质暗,舌苔白腻,舌下络脉迂曲或瘀阻,脉滑或涩。 1.5 剔除病例标准 在本次临床试验期间采用其他治疗,且影响疗效判

10、断的患者。患者住院期间,证型 变化,严重不符合痰瘀阻络证,中医治疗不能在按痰瘀阻络治疗的患者。予以剔除本次 临床观察。 1.6 脱落病例标准 未完成治疗,而转院或出院者或不可预测的意外死亡。脱落病例数据将舍去,不再 进行统计。 1.7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按照患者入院顺序纳入病例后进行标号。然后 按照随机数表随机将入选病例分别纳入针药治疗组和单纯中药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予以 常规的西医内科治疗和手术治疗。针药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中药针灸早期治 疗。单纯中药组在对照组的治疗上仅给为中药治疗而没有针灸治疗。通过观察三组患者 神经功能评分的改善程度以确定疗效。 1.8 治

11、疗方法 1.8.1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内科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西医内科治疗 1持续的生命体征监测(心电监护、指脉氧监护,血压监护),患者状态的评估。 - 7 - 2对于躁动患者予以丙泊酚镇静治疗。3对血压、血糖的管理,控制血糖血压于正常范 围,早期防止血压、血糖的剧烈波动。4维持水电解质平衡。5使用降颅压药物甘露醇 和甘油果糖降低颅内压, 床头抬高约为 30以减少脑水肿的发生。 6.止血药物蛇毒血凝 酶 1u 日二次使用连用三天以止血。7使用营养神经药物“申捷”(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 节苷脂纳注射液,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6213),日一次静点以营养神 经。8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

12、生,予以泮托拉唑注射液(成都天台山制药有限公司,国药 准字 H20066227)静点。9.患有肺炎患者予以抗生素治疗。10控制体温,必要时使用冰 毯冰帽物理降温或配合冬眠合剂。 11气压治疗防治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和预防肺栓塞的 发生。 微创手术治疗: 在局部浸润麻醉或联合静脉复合麻醉下, 由同一名主任医师进行立体定向微创软通 道的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5 。术前在 CT 下进行术前定位。在考虑最大血肿层面以 及减少对脑组织的损伤的前提下避开重要的功能区合静脉窦后确定穿刺点。 以颅锥钻孔 后将引流管插入血肿腔内并抽取出预计出血的量的 10%-30%左右的血肿。留置引流管 后,每日用无菌盐水进行引

13、流管冲洗以保持引流管通畅。引流管留置 3-5 天后拔除。 1.8.2 针药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患者病情稳定 48 小时内早期予以中药和针灸治 疗。 中药治疗: 1.予以涤痰汤加三七粉。具体方药如下: 法半夏 10g 胆南星 10g 陈皮 6g 枳实 6g 茯苓 15g 人参 3g 石菖蒲 10g 竹茹 6g 三七 3g 甘草 6g 2急性期每三天由同一名主任医师进行临床中医辨证, 确定患者是否仍然属于痰瘀 阻络证,是否剔除出本次实验。 3.中药汤剂统一由某医院院内煎药中心统一煎制,每一剂 300ml,分早中晚三次温 服,每次 100ml,暂时不能自行口服中药的患者予以中药鼻饲。 4若患者

14、中药过敏或其他不良反应立即停止服用。 针灸治疗:选区头针、耳针、眼针、电针四种针灸疗法联合使用 1.取穴: - 8 - 体针取穴:上肢为合谷、内关、外关、手三里、曲池、臂臑,下肢取风市、足三里、 阳陵泉、阴陵泉、丰隆、三阴交、太冲,头部取:人中、印堂。 眼针取穴:双侧的上焦区、中焦区、下焦区、肝区、肾区 头针取穴:运动区、感觉区、平衡区 耳针取穴:神门、脾、胃、脑 电针取穴:与体针针灸选穴一致 2 随症加减:头痛的患者,加列缺、以及头痛具体部位局部取穴。脑出血后引起的顽 固性呃逆患者:取攒竹穴强烈行针,并长时间留针,严重者可以埋针。大便不通者,配 天枢、上巨虚、下巨虚、支沟,通常加以针刺合谷配

15、支沟,足三里配下巨虚以及两侧天 枢穴六对穴位施加电针。神昏者:配素髎、十宣、八风、八邪。高热者:施以十井穴放 血以退热。面瘫流涎甚者:配以地仓、承浆、迎香、下关。言语不利者:刺金津玉液两 穴强刺激不留针。 舌下络脉见其瘀阻者: 可点刺放血同时配以颌下三针发音穴、 发响穴。 3 针灸操作:由同一针灸医师每天 1 次,一周 5 次进行针灸治疗。 眼针治疗 6:取穴定位后以 0.5 寸毫针,在距眼眶 2 mm 处眼睑相应穴位上横刺,不 施手法,留针 30 min。 头针治疗:取穴定位后使用 1 寸针灸针,与头皮呈 15角进针。快速捻转得气后, 留针 30min。 体针治疗:在选穴定位后使用 1.53

16、 寸针灸针缓慢进针,得气后提插捻转平补平泻 手法,留针 30min。对于醒脑开窍法的取穴应以醒脑开窍手法操作即人中针刺后,强烈 行针后,以捣杵的手法行针至患者眼球湿润,然后强烈行针双侧内关穴 1 分钟。三阴交 以产生麻电感为要。穴位透刺:合谷穴针刺时向劳宫方向透刺,内关、外关相互透刺、 曲池穴向手三里方向透刺,阴陵泉、阳陵泉相互透刺,太冲穴向涌泉穴透刺。 电针治疗:先予以患者普通针刺,选取穴位上肢选取合谷、内关、手三里、臂臑。 下肢选取,风市、阳陵泉、足三里、丰隆、太冲。针刺得气后予以加以电针,在上肢针 刺所有穴位中每3天选取一组穴位施加电极, 下肢所刺五穴中每三天选取两穴施加电极, 每三天换一组,防治长期刺激一组穴位使穴位疲劳敏感度降低。捻转得气后连接华佗牌 SDZ-型电针仪,选用疏密波,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留针 30 min。 耳针,采用耳穴压籽的方法,对于耳廓相应穴位予以王不留行籽进行压籽法。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医学现状与发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