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光学课程设计 望远镜系统结构参数设计

xh****6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09KB
约14页
文档ID:56403278
光学课程设计 望远镜系统结构参数设计_第1页
1/14

光学课程设计光学课程设计 ——望远镜系统结构参数设计 一一 设计背景:在现在科学技术中,以典型精密仪器透镜、反射镜、棱镜等及其组合为关键 部分的大口径光电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如:天文、空间望远镜;地基空间目标探测与识别;激光大气传输、惯性约束聚变装置等 等…… 二 设计目的及意义 (1) 、熟悉光学系统的设计原理及方法; (2) 、综合应用所学的光学知识,对基本外形尺寸计算,主要考虑像质或相差; (3) 、了解和熟悉开普勒望远镜和伽利略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及原理,根据所学的光学知识 (高斯公式、牛顿公式等)对望远镜的外型尺寸进行基本计算; (4) 、通过本次光学课程设计,认识和学习各种光学仪器(显微镜、潜望镜等)的基本测 试步骤; 三 设计任务 在运用光学知识,了解望远镜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完成望远镜的外形尺寸、物镜组、目镜 组及转像系统的简易或原理设计并介绍光学设计中的 PW 法基本原理同时对光学系统中 存在的像差进行分析 四 望远镜的介绍 1.望远镜系统:望远镜是一种利用凹透镜和凸透镜观测遥远物体的光学仪器利用通过透 镜的光线折射或光线被凹镜反射使之进入小孔并会聚成像,再经过一个放大目镜而被看到。

又称“千里镜” 望远镜的第一个作用是放大远处物体的张角,使人眼能看清角距更小的细 节望远镜第二个作用是把物镜收集到的比瞳孔直径(最大 8 毫米)粗得多的光束,送入 人眼,使观测者能看到原来看不到的暗弱物体 2.望远镜的一般特性 望远镜的光学系统简称望远系统,是由物镜和目镜组成当用在观测无限远物体时, 物镜的像方焦点和目镜的物方焦点重合,光学间隔 d=o当月在观测有限距离的物体时, 两系统的光学问隔是一个不为零的小数量作为一般的研究,可以认为望远镜是由光学问 隔为零的物镜和目镜组成的无焦系统这样平行光射入望远系统后,仍以平行光射出图 9—9 表示了一种常见的望远系统的光路图为了方便,图中的物镜和目镜均用单透镜表 示这种望远系统没有专门设置孔径光阑,物镜框就是孔径光阑,也是入射光瞳,出射光 瞳位于目镜像方焦点之外,观察者就在此处观察物体的成伤情况系统的视场光阑设在物 镜的像平面处,入射窗和出射窗分别位于系统的物方和像方的无限远处,各与物平面和像 平面合 三 望远镜的分类 广义上的望远镜不仅仅包括工作在可见光波段的光学望远镜,还包括射电,红外,紫外, X 射线,甚至 γ 射线望远镜我们探讨的只限于光学望远镜。

1609 年,伽利略制造出第一架望远镜,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其间经历了重大的飞 跃,根据物镜的种类可以分为三种: 1,折射望远镜 折射望远镜的物镜由透镜或透镜组组成早期物镜为单片结构,色差和球差严重,使得观 看到的天体带有彩色的光斑为了减少色差,人们拼命增大物镜的焦距,1673 年, J.Hevelius 制造了一架长达 46 米的望远镜,整个镜筒被吊装在一根 30 米高的桅杆上,需 要多人用绳子拉着转动升降惠更斯干脆将物镜和目镜分开,将物镜吊在百尺高杆上直 到 19 世纪末,人们发明了由两块折射率不同的玻璃分别制成凸透镜和凹透镜,再组合起来 的复合消色差物镜,才使得这场长度竞赛得到终止 折射望远镜分为伽利略结构和开普勒结构两类其中,伽利略结构历史最悠久,其目镜 为凹透镜,能直接成正立的像,但是视场小,一般为民用 的 2——4 倍的儿童玩具采用 而绝大多数常见的望远镜都是开普勒结构,其目镜一般是凸透镜或透镜组,由于其光路中 有实象,可以安装测距或瞄准分划板用来测量距离但是简单的开普勒结构所成的像是倒 立的,需要在光路内加上正像系统使其正过来,常见的正像系统为普罗棱镜或屋脊棱镜, 既起到正像的作用,又使光路折回,缩短整机长度。

2,反射望远镜 该类镜最早由牛顿发明,其物镜是凹面反射镜,没有色差,而且将凹面制成旋转抛物面 即可消除球差凹面上镀有反光膜,通常是铝反射望远镜镜筒较短,而且易于制造更大 的口径,所以现代大型天文望远镜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反射结构 反射望远镜的结构里,除了主物镜外,还装有一或几个小的反射镜,用来改变光线方向 便于安装目镜由于反射式望远镜的入射光线仅在物镜表面反射,所以对光学玻璃的内部 品质比折射镜要求低1990 年,美国在夏威夷建成当时口径最大的凯克望远镜,该镜采用 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技术:1,主物镜由 36 面六边形薄镜片拼和而成,厚度仅为 10 厘米 2,有计算机控制背面直撑点,补偿重力引起的形变3,能通过改变镜面曲率补偿大气扰 动这些新技术的采用使得人类发射太空望远镜的要求不再迫切 3,折反射望远镜 折反射望远镜的物镜是由折射镜和反射镜组合而成主镜是球面反射镜,副镜是一个透 镜,用来矫正主镜的像差此类望远镜视场大,光力强,适合观测流星,彗星,以及巡天 寻找新天体根据副镜的形状,折反射镜又可以分为施密特结构和马克苏托夫结构,前者 视场大,像差小;后者易于制造 四 开普勒望远镜和伽利略望远镜 1. 开普勒望远镜折射式望远镜的一种。

物镜组也为凸透镜形式,但目镜组是凸透镜形式 这种望远镜成像是上下左右颠倒的,但视场可以设计的较大,最早由德国科学家开普勒 (Johannes Kepler)于 1611 年发明为了成正立的像,采用这种设计的某些折射式望远镜, 特别是多数双筒望远镜[1]在光路中增加了转像稜镜系统此外,几乎所有的折射式天文望 远镜的光学系统为开普勒式 以下是开普勒(Kepler telescrope)望远镜光路图: 开普勒式原理由两个凸透镜构成由于两者之间有一个实像,可方便的安装分划板 (安装在目镜焦平面处) ,并且性能优良,所以目前军用望远镜,小型天文望远镜等专业级 的望远镜都采用此种结构但这种结构成像是倒立的,所以要在中间增加正像系统 正像系统分为两类:棱镜正像系统和透镜正像系统我们常见的前宽后窄的典型双筒 望远镜既采用了双直角棱镜正像系统这种系统的优点是在正像的同时将光轴两次折叠, 从而大大减小了望远镜的体积和重量透镜正像系统采用一组复杂的透镜来将像倒转,成 本较高,但俄罗斯 20×50 三节伸缩古典型单筒望远镜既采用设计精良的透镜正像系统 开普勒式望远镜看到的是虚像, 物镜相当于一个照相机,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开普勒望远镜结构特点:1、开普勒望远镜是世界是第一个真正能发现类地行星的太空 任务,它将发现宜居住区围绕像我们太阳似的恒星运转的行星水是生命之本,此宜居住 区得是恒星周围适合于水存在的一片温度适宜的区域,在这种温度下的行星表面可能会有 水池存在 2、在开普勒望远镜三年半多的任务结束之前,它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其它类地行 星在人类银河系到底是多还是少这将是回答一个长久问题的关键一步 3、开普勒望远镜通过发现恒星亮度周期性变暗来探测太阳系外行星 当人类从 地球上某个位置来观察天空时,如果有行星经过其母恒星的前面,就能发现此行星会导致 其母恒星亮度稍微变暗开普勒望远镜更能洞悉这一情况 4、开普勒望远具有太空最大的照相机,有一个 95 兆像素的电荷偶合器(CCD) 阵列,这就像日常使用的数码相机中的 CCD 一样 5、开普勒望远镜如此强大,以至于它从太空观察地球时,能发现居住在小镇上的 人在夜里关掉他家的门廊 1.开普勒望远镜放大原理和光路图 图 1 开普勒望远镜的光路图 图 2 图 1 所示为开普勒望远镜的光路示意图,图中 L0为物镜,Le 为目镜远处物体经物 镜后在物镜的像方焦距上成一倒立的实像,像的大小决定于物镜焦距及物体与物镜间的距 离,此像一般是缩小的,近乎位于目镜的物方焦平面上,经目镜放大后成一虚像于观察者 眼睛的明视距离于无穷远之间。

物镜的作用是将远处物体发出的光经会聚后在目镜物方焦平面上生成一倒立的实像, 而目镜起一放大镜作用,把其物方焦平面上的倒立实像再放大成一虚像,供人眼观察用 望远镜观察不同位置的物体时,只需调节物镜和目镜的相对位置,使物镜成的实像落在目 镜物方焦平面上,这就是望远镜的“调焦” 望远镜可分为两类:若物镜和目镜的像方焦距均为正(既两个都为会聚透镜) ,则为开 普勒望远镜,此系统成倒立的像;若物镜的像方焦距为正(会聚透镜) ,目镜的像方焦距为 负(发散透镜) ,则为伽利略望远镜,此系统成正立的像 2 伽利略望远镜 伽利略望远镜的物镜由正透镜构成,目镜由负透镜构成,如图 10-14 所示该系统最 早是在 1608 年由荷兰人发明的,伽利略首先将它用于天文观察,并发现了木星的卫星,故 称为伽利略望远镜 图 10-14伽利略望远镜光路图 伽利略望远镜结构紧凑,筒长短,系统成正像但是该系统的目镜是负透镜,当物镜为孔 径光阑时,出瞳位于目镜前,很难和眼睛重合因此,该系统作为助视光学仪器时,眼睛 常为 孔径光阑,物镜为视场光阑,导致该系统存在渐晕现象同时,因为它不存在中间的实像, 不可以设置分划板进行物体线度的测量等原因,逐渐被开普勒望远镜所代替。

五 望远镜外形尺寸设计 设计一个光学系统,一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步设计阶段,通常叫做外 形尺寸计算;第二阶段为像差设计阶段 光学系统外形尺寸计算的任务是根据对仪器提出的要求,如光学特性,外形,重量以 及有关技术条件等,确定系统的组成,各组元的焦距,各组元的相对位置和横向尺寸等 外形尺寸计算的主要依据是高斯光学理论,为了保证设计顺利进行,用像差理论对计算结 果作一些粗略地估计和分析也是必要的 像差计算的任务是按照第一阶段设计计算结果,确定各组元的结构参数 径,厚度以及所用材料等等,并保证满足成像质量的要求 本节仅以简单望远镜系统为例,说明光学系统外形尺寸设计计算的一般方法 计算一个简单开普勒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该系统只包括物镜和目镜,要求镜简长度 L=315nm, Γ=20*,2ω=3°20′ 以下是开普勒望远镜的光路示意图 1.目镜的视场角 根据可见光系统对目镜的要求先求目镜的视场角将视放大率 Γ=20*,视场角 ω=1°40′带入公式 tgω’=Γ*tgω,可求出 ω’=33°20’2ω’=66°40’. 2.求物镜和目镜的焦距 由上面给出的已知条件,联立方程组可得: L= f物’+ f目’ Γ= - f物’/ f目’ 所以, f物’=300mm f目’=15mm 1. 求物镜的通光口径 物镜的的通光口径取决于分辨率的要求。

若要是物镜的分辨率与放大率相适应,可 根据望远镜的口径与放大率关系式 Γ=D1/2.3 求出 D1为了减轻眼睛的负担,可取 Γ=(0.5——1)D1关系如此,D1=(1——2)Γ取系数为 1.5,则 D1=1.5Γ=30mm 2. 求出瞳直径 D1’=D1/Γ=1.5mm 3. 求视场光阑的直径 D2 D2=2* f物’*tanω=2*300*0.029=17.4 7.求出瞳距 Lz’ 利用牛顿公式可求得出瞳距 Lz’为 Lz’= f目’+ f目* f目’/- f物’= -L/Γ 所以 Lz’= - L/Γ=300/20=15mm 8.求目镜的口径 D目 D目= D1’+2 Lz’tanω’ =1.5+2*15*0.658=21.229 六 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1 望远镜系统的垂轴放大率、角放大率、 、视放大率 望远镜是用来观察无限远目标的仪器,根据上节讨论的对目视光学仪器的共问要求,仪 器应出射平行光,成像在无限远,这样望远镜应该是一个将无限远目标成像在无限远的无 焦系统:刘于无限远目标,通过一定焦距的透镜组,将成像在透镜组的像方焦平面上,而 不是无限远,不可能构成望远系统,联系上节讨论的放大镜和显微镜的构成,可以想到, 再加一目镜,使透镜组的像方焦平面与目镜物方焦平面重合,这种组合就实现了把无限远 目标成像到 无限远的目的,如图 3—9(a)所示、 望远镜是扩人人眼对远距离目标观察的视觉能力的。

它必须要起到扩大视角的作用:由于 物体位在无限远.同一门标对人眼的张角 w眼和对仪器的张角 〔望远镜的物方视场角)。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