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之际张华传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6219571 上传时间:2018-10-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晋之际张华传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魏晋之际张华传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魏晋之际张华传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魏晋之际张华传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魏晋之际张华传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魏晋之际张华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晋之际张华传(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魏晋之际张华传魏晋之际张华传 张华(231300) ,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涿县)人,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 家。父张平,曹魏渔阳郡太守。张华年幼丧父,家境清寒,孤贫无以自立,不得不为人牧 羊为生。他并未因此自甘暴弃,向逆境屈服,而是自幼就注意自我修谨,博览群书,故 “学业优博,辞藻温丽,朗赡多通,图纬方伎之书莫不详览” 。他恪守封建道德礼法,为人 豁达, “勇于赴义,笃于周急” , “造次必以礼度” 。他气质深沉, “器识弘旷,时人罕能测之” 。彭城刘讷有“人伦鉴识” ,曾见张华而感叹说:“张茂先我所不解。 ” (晋书刘隗传 ) 。 以才华而被擢用以才华而被擢用 曹魏后期,张华仍居乡未仕

2、。当时门阀世族势力方兴,标榜门第阀阅的风气日强。张 华因家族势力单薄,自幼孤贫,虽才华横溢,德行严谨,却一时未能见知于世。同时,他 目睹了在曹马斗争中荣辱不定、诛黜无常的政治现状,又受到广为流传的玄学思想的影响, 难免产生出愤世嫉俗的情绪。他遂著鹪鹩赋以自寄,通过对鸟类的褒贬,抒发自己 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在赋中,他感叹雕鹖(鹖:古书中一种善斗的鸟) 、鹄鹭(鹄:天鹅) 、 鹍鸡(类似鹤的一种鸟) , “咸美羽而丰肌,故无罪而皆毙” , “苍鹰鸷而受绁,鹦鹉慧而入 笼” , “鹫(雕)鹗(鱼鹰)鹍鸿,孔雀翡翠,或凌赤霄之际,或托绝垠之外然皆负矰婴缴, 羽毛入贡” ,其原因就在于“有用于人也” ,

3、 “惟体大妨物,体瓖足玮也” 。对比之下,他赞 誉“生于蒿莱之间,长于藩篱之下” , “色浅体陋,不为人用”的小鸟鹪鹩(又名巧妇鸟) , 认为它虽“无玄黄以自贵,毛弗施于器用,肉弗登于俎味” ,却所求甚少, “栖无所滞,游 无所盘;匪陋荆棘,匪荣茝兰,动翼而逸,投足而安,委命顺理,与物无患” 。所以鹪鹩看 起来微不足道,但处世之道却是很明智的。 鹪鹩赋既是对玄学处世哲学的形象阐述,也 是张华早期政治思想的反映。他在赞誉“静守约而不矜,动因循以简易” , “任自然以为资” 的鹪鹩的同时,抨击了“怀宝以贾害” , “饰表以招累” , “诱慕于世伪”的社会风尚,揭露 了声称任自然的门阀世族的虚伪面目

4、。他提倡“飞不飘飏,翔不翕习” ,反对浮华交游;提 倡“其居易容,其求易给,巢林不过一枝,每食不过数粒”的简朴生活方式,反对奢侈纵 欲,恣意享乐的生活观;主张“上方不足而下比有余” , “委命顺理,与物无患” ,反对争名 于朝,争利于市。所以,张华的“任自然以为资” ,与何晏等人的任自然以尽情享乐的腐朽 哲学观,是有本质区别的。 鹪鹩赋问世后,引起很大反响。名士陈留阮籍看过之后,赞扬张华可谓“王佐之 才也!”张华由此声名鹊起。同郡大族名士曹魏吏部尚书卢钦见到张华后,十分器重他。 同乡大族曹魏左光禄大夫、方城县侯刘放“亦夸其才” ,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张华。 本节材料主要依据晋书张华传 ,下引此传者

5、,不另注。 见文选卷十三。 张华在二十五岁左右时,被范阳郡太守鲜于嗣推荐为太常博士。吏部尚书卢钦在辅政 的司马昭面前对张华备加推崇,张华又转为佐著作郎,参与编撰国史。不久,张华迁长史, 兼中书郎。他才识过人,思维敏捷, “朝议表奏,多见施用” ,深得司马昭赏识,遂正式任 命他为中书郎。 晋武帝禅代曹魏,转张华为黄门侍郎,封关内侯。张华接近皇帝,位居要冲,具有相 当大的实权。他习于吏事, “强记默识,四海之内,若指诸掌” ;他史识渊博, “善谈史汉” (晋书王戎传 ) ,谙通封建典章制度。晋武帝曾问他汉代宫室制度和建章宫的千门万 户,张华“应对如流,听者忘返。画地如图,左右属日” ,使人大有亲临

6、其境之感;他博通 礼乐制度,亦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泰始五年(269) ,晋武帝修定礼乐,命张华与太仆傅 玄、中书监荀勖等人创作正旦行礼、王公上寿酒、食举乐歌,共十三篇,张华一人即写了 冬至初岁大会歌 、 宴会歌 、 命将出征歌 、 劳还师歌 、 宗亲会歌 、 正德舞歌 、 大豫舞歌等八篇。诗歌采用四言或五言诗的形式,内容主要是盛誉司马氏功德、粉饰 西晋太平盛世,宣扬皇道德教,虽音韵逗留曲折,诗句庄重典雅,但与鹩鹪赋相比, 在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方面均不可同日而语。 但张华也创作出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他著博物志十篇。 博物志闻见甚广, 取材宏富,是张华渊博的知识、剪裁取舍材料的技巧和雄厚坚实的

7、文学功底的集大成。只 是博物志中因多载怪异,而在某些方面不那么切实可信。他还创作了一些四言和五言 诗,流传至今的虽寥寥可数,但从中仍可窥见他的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宏大的政治抱负。在 杂诗一首中,他慨叹“晷度随天运,四时互相承” ,遂“伏枕终遥昔” ,回顾了历代兴 衰隆替的历史,不由得“永思虑崇替,慨然独抚膺。 ”一个胸怀大志,希望建功立业,憧憬 清明稳定的政治局面的政治家的形象,跃然纸上(文选卷二九) 。在情诗二首 (文选卷二九)中,张华用苍凉苦楚的伤感笔调,表达了与佳人离别后的闲愁哀怨的 心情。 “佳人处遐远,兰室无容光” , “不曾远离别,安知慕俦侣”等佳句,虽只是个人悲欢 离合的抒发,却反映

8、了他对爱情忠贞不贰的信念和情操。 张华所著的四言诗励志诗 (文选卷一九)气宇不凡,颇具教益,是一篇不可多 得的佳作。诗文带有一定的老庄思想色彩,同时又仍以儒家思想作为最高的行动准则。它 对仗工整,又不枯燥无味;它引经据典,却不流于晦涩。诗文一开头的“大仪斡天,天回 地游,四气鳞次,寒暑环同,星火既夕,忽焉素秋”几句,即让人感到“逝者如斯,曾无 日夜”的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在这种“日与月与,茬苒代谢”的形势下该如何立身处世呢? 他的回答是:“嗟尔庶士,胡宁自舍” ,应以儒家经典作为座右铭,即“先民有作,贻我高 矩” ;用玄学思想安身立命,即“安心恬荡,栖志浮云。 ”他告诫人们不要“放心纵逸” ,而

9、 是要像耕耘南亩一样去修身修德, “力来既勤,必有丰殷” 。他用“水积成渊” 、 “土积成山” 、 “高以下基,洪由纤起,川广自源,成人在始,累微以著,事物之理,纆牵之长,实累千 里”等形象的比喻,说明了只有矢志不渝,才能达到理想境界的辩证关系。他勉励人们要 戒骄戒躁,做到“山不让尘,川不辞盈” ,用“若金受砺”和水滴石穿的精神,去“进德修 业” , “以隆德声” ,实现“复礼终朝,天下归仁”的政治抱负。 励志诗是张华政治思想 和哲学观完全成熟的标志。儒玄并用,以儒为主,是张华世界观的基础和核心。 在这种十分适应当时封建统治需要的世界观的指导下,张华在从政过程中披肝沥胆, 政绩突出,不仅深受晋

10、武帝赏识,而且亦博得朝野上下的好评,时人比之为子产。不久, 四十岁左右的张华就被擢为中书令,后加散骑常侍,成为西晋最高统治集团的成员。 平吴立功平吴立功 张华在任中书令期间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促成并制定了伐吴大计,从而加快了南北统一 的步伐。 咸宁初年(275) ,距西晋代魏已有十年,距灭蜀亦时逾十二载。时西晋统治阶级内部 矛盾缓和,边境战事不多,经多年休养生息,国力强盛, “大晋兵众,多于前世;资储器械, 盛于往时” (晋书羊祜传 ) 。而割据江南一隅之地的孙吴,则在暴君孙皓的统治下,各 种矛盾急剧激化。孙皓“昵近小人,刑罚妄加。大臣名将,无所亲信。人人忧恐,各不自 保” (三国志吴书薛综传注引

11、干宝晋纪 ) 。在毫无限制的横征暴敛下, “民力困 穷,鬻卖儿子,调赋相仍,日以疲极” , (三国志吴书陆凯传 ) , “老幼饥寒,家户菜 色” (三国志吴书贺邵传 ) ,可谓“将疑于朝,士困于野,无有保世之计,一定之心” (晋书羊祜传 ) 。西晋攻伐孙吴,取乱侮亡,统一全国的时机业已成熟。当时,镇守 江汉地区的征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荆州刺史羊祜上疏晋武帝,陈“宜当时定,以 一四海” (同上) 。晋武帝召集群臣朝议。司空、尚书令贾充、中书监荀勖和左卫将军冯紞 等人“同共苦谏不可” (晋书冯紞传 ) ,群臣亦多附合,以当时关陇地区氐羌少数族屡 叛,官军屡败为由,多不赞成羊祜的建议。只有张华

12、据理力争,与羊祜、杜预共同主张立 即伐吴。晋武帝虽“密有灭吴之计” ,却因“朝议多违”而未做出伐吴的决断。 咸宁四年(278)六月,羊祜因病回朝。他在拜见晋武帝时,又面陈伐吴之计,晋武帝 为之心动。因羊祜有病,不宜经常召入宫内咨询,晋武帝遂派张华去羊祜住处问其筹策。 羊祜与张华推心置腹,陈述自己对局势的看法和伐吴的战略方针。张华十分赞同羊祜的见 解和伐吴之计。羊祜对张华说:“成吾志者,子也!” (晋书羊祜传 ) 同年十一月,羊祜病逝。但伐吴大业并未因此而中止。羊祜临终前,推荐了志同道合 的杜预接任自己的职务。张华也不负羊祜所望,为完成羊祜遗愿而力排众议。咸宁五年 (279) ,益州刺史王濬上疏

13、,主张“无失事机” ,迅速征伐孙吴(晋书王濬传 ) ,贾充 等人再次反对,贾充上表,以为“西有昆夷之患,北有幽并之戎。天下劳扰,五谷不登, 兴军议讨,惧非其时” (晋书贾充传 ) 。张华与之针锋相对,固劝伐吴。不久后,杜预 在“缮甲兵,耀威武” ,充分做好伐吴准备工作后,表陈武帝,主张立即开始军事行动。杜 预表至时,晋武帝正与张华下围棋。张华趁热打铁,劝说武帝采纳杜预的建议。他说: “陛下圣明神武,朝野清晏,国富兵强,号令如一。吴主荒淫骄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 可不劳而定” (晋书杜预传 ) 。武帝遂因此作出最后决断,发诏伐吴。任命张华为度支 尚书,主持朝廷财政, “量计运漕,决定庙算” 。

14、 太康元年(280)春正月,伐吴正式开始。贾充任大都督,总统六师,负责整个伐吴战 役。开始时, “众军既进,而未有克获” ,一直反对伐吴的贾充因而上表武帝,认为“吴未 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病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 。同时因张华筹谋平吴之策, 与中书监荀勖建议腰斩张华以谢天下(晋书贾充传 ) 。对此晋武帝回答说:“伐吴是 我的决策,张华只是赞同我的意见而已。 ”给予张华以信任和支持。尽管如此,当时朝廷大 臣仍多附合贾充、荀勖的主张,认为不可轻举妄动。张华为了使统一大业不致功亏一篑, 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不顾贾充等人以腰斩相威胁, “独坚执,以为必克” 。 通过著名将领杜预、王濬、王浑等人

15、的努力,伐吴战役终于排除各种阻力和干扰,取 得了最后的胜利。它的胜利进程,充分证明张华确实是目光远大、意志坚强、运筹于帷幄 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政治家。平吴后,武帝特下诏令,对张华所建立的殊勋大功予以 恰如其分的评价和奖赏。诏书说:“尚书、关内侯张华,前与故太傅羊祜共创大计,遂典 掌军事,部分诸方,算定权略,运筹决胜,有谋谟之勋。其进封为广武县侯,增邑万户, 封子一人为亭侯,千五百户,赐绢万匹。 ” 陷入党争陷入党争 平吴后,张华“名重一世,众所推服,晋史及仪礼宪章并属于华,多所损益,当时诏 诰皆所草定,声誉益盛,有台辅之望焉。 ”但皎皎者易污,他的功勋和才能,亦招来忌妒和 谗言。张华虽襟怀

16、坦白,洁身自好,不搞浮华交游,不介入朋党之争,可是,处于政争纷 纭的旋涡中心,想要避免是非,又谈何容易!西晋统治集团从咸宁年间开始,在围绕齐王 司马攸之国、伐吴以及太子(即惠帝)废立的问题,逐渐形成两大对立势力。尚书令贾充、 中书监荀勖、左卫将军冯紞等人为一方,他们为人鄙薄,好观察上旨,承颜悦色,专以曲 意逢迎为事;他们主张剥夺齐王攸实权;反对出师伐吴;反对废黜“不堪政事”的痴呆太 子。侍中任恺、中书令和峤、庾纯、向秀等人为另一方。他们以名士自居,刚直守正,素 轻视贾充等人的为人;他们反对齐王攸之国;主张废昏立贤,更择太子。两派矛盾逐渐激 化,由政争发展到人身攻击,互相倾轧,闹得不可开交。张华与任恺、和峤等人关系虽很 好,政见基本一致,但他却避免卷入两派的人事争端中。可是,他在伐吴问题上与贾充等 人形成的尖锐对立,却使他在平吴前后成为贾充一党的主要攻击目标,屡遭谗言中伤。 平吴后, “自以大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