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带来的新理念

上传人:恋****猫 文档编号:56010884 上传时间:2018-10-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带来的新理念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教材带来的新理念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教材带来的新理念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教材带来的新理念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教材带来的新理念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教材带来的新理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带来的新理念(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新教材带来的新理念论文摘要:1、教学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形成。 2、从当地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定位准确。 3、合作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协调能力。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的地区使用新课程标准教材,大家都在关心,新教材带来了哪些新的教育理念? 正文:在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学习了 4 年理论知识,初到南海中学任教了一年,接触到的是新的环境,是不同于内地的新学生,是不同于以往的新教材,结合有关资料和自己一年来得

2、亲身感受,特别是队新教材的感受,谈一些自己的看法。教材功能:从知识到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教材功能:从知识到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在学校接受教育,首先是要学会做人,然后才是学会做学问。传统的教材功能观认为,教材凝聚了人类文明和人类知识的精华,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和知识性,教学就是把这些文明和知识的精华教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对这些知识的获取和积累的过程,这种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教学以教材为本,教师要吃透教材,教好教材,学生要学好教材,掌握教材中的知识。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教材功能观受到了挑战,新教材功能观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

3、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知识、理解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是显性的,直接体现在教材之中;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则是隐性的,是活的教学内容,2需要教师在教材中发掘,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 这样,教学活动就由单向传输变成了双向互动。这种变革不是形式上的改变,也不是随心所欲的改变,而是存在深刻的内在动因。首先,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是无穷无尽、永远也学不完的,怎么学也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不用说不能较为完整地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就是这一学科的主要知识也学不完。教师讲授的只能是本学科最基本、最关键的知识,是打牢基础、以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单向的、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

4、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其次,如何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变得日益重要。不仅要学到东西,而且要了解怎样去学,如何才能学得到。知识是死的,而方法是活的,学会了方法,就懂得怎样去学,怎样掌握新的知识,面对知识和信息日新月异的增加和变化,就不会束手无策。学生的头脑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和信息的处理和加工中心,他应该懂得知识和信息怎样归类,怎样取舍,怎样加工整合生成新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这种处理和加工的能力。 第三,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在学习过程中,不只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而是在原有思维逻辑、认识水平上的激活和重构,并渗透着他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同时他的态度、情感和

5、价值观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材的影响。相比之下,传统的教材观对这些因素重视不够,新教材在知识的陈述、尤其是问题的设计和讨论中,充分考虑到接受者的反应、贯穿着情感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如在函数运用一章,让学生去调查学校的垃圾是怎样运输出去的,运输量和时间有什么样的函数关系,使环境、环保意识润物无声般地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中。教学模式: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模式:由封闭走向开放 既然不再过分强调教材的精华性、权威性和学术性,而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材3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起到的是一种媒介的作用,那么教师就不必把教材看成是神圣的、不能质疑的,必须不折不扣地照此执教。在课程改革中已经删去了很多不能让学生深刻

6、理解的难懂章节,比如三角函数中的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降低了三角恒等式的证明难度。在教学中,充分认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很重要。在学映射、函数一章的时候,学生普遍认为只是难于理解,课本给的一种顺序让学生接收起来比较凌乱,我就没有按照课本上的顺序,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把课文分成几个小段,按照学生的需要适当的调整一下先后,在向学生讲解。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在教学活动中,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学生是中心,学生的学是主要矛盾,一切围绕怎样学,怎样才能学好这个中心进行。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教学材料,如教师用书、学生读物、多媒体课件等,教科书也设计了大量的问

7、题、活动和作业。但是这一切并不是要你全部掌握和使用,只是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让教师去选择。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这些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这些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以前的教材留给教师和学生的发挥空间较少,只要求教师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只要求学生掌握课堂传授的知识,对于教材和教学任务来说,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很多教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已经习惯了这种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要求他们发挥主体能动性,去选择去创造去应用,他们反而不知所措。许多教材一改传统的做法,没有了明确的课文重点、要掌握的知识要点、教学提示以及背景知识等,要求教师自己拟定教

8、学目标,到教材和教辅书以外查阅资料,一些教师很不习惯,感到难度很大。要教好新教材,首先要研究国家新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改革的实质,领会教材意图,但这只是问题的一半,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第一步,另一半则要从当地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把位定准确。这一点尤其重要,离开了具体4环境和条件下的学生实际,是教不好的。新教材的选文不再是封闭性的,不论是以主题设计还是以单元设计,都呈现出较大的弹性和开放度。教师必须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把功夫下到课堂之外,利用好各方面的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如果仅仅照本宣科,教完课文完事

9、,是达不到课程改革要求的。 课文后的问题和课后作业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减少了明显的暗示性的、提示型的问题,答案非惟一性,甚至是不确定的,只是提供广泛的背景素材和知识,提供解决问题种种途径的可能性,这样做是为了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考,而不是已经暗示或提供了明确答案,只是让学生复述或依既定的思路思考,求得一致的答案。如数学教材中经常有这样的问题:“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 “你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其实设计这些问题目的不在于得到何种既定答案,而在于鼓励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可能一百个学生会有一百种发现,有的对有的错,有的有道理有的无道理,但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10、。如果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善于探索的习惯,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态度将使他终生受益。 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同样,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对学生的人格、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很重要。在传统的学习观中,这个问题长期被忽视,虽然一些有识之士曾多次指出并提出许多措施,但是由于既定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问题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虽然四五十个人在一个教室里学习,但学习方式却是个体的、封闭的,听课、理解、做作业、考试,除了与教师的单线联系之外,缺少横向的、与同学之间的沟5通。这种环境和学习方式,尤

11、其是学习的激烈竞争,容易使学生形成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的性格,这方面的教训很多,甚至发生了许多悲剧,其根源在哪里?除了品德教育、人格修养的因素之外,与这样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不无关系。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都会悄无声息地得到增强,这些品质在教材中并没有明显要求,在考试中也不会涉及,是一种隐性的东西,但是它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环境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这些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素质。 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什么同样的课程、同样的教师讲课,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各不同,就是

12、因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观点的差别。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种重构,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基本上是以问题为主,以学生独立或合作研究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探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感受知识是怎样形成的。今年暑假我们就让学生回家进行数学实践作业,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想办法把这种生活数学化,可以是规划测量方面的,函数方面的,调查报告方面的。学生学过这些生活教材后,会受到深深的感染,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从教材功能到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变革,

13、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变革,与此紧密相连的是评价方式的变革。当上述三者发生变化后,评价体系必须随之改变,否则就大头小尾或有头无尾,无从验证变革后的效果。当然,最根本的还是升学考试的改革,高考是整个检验课程改革的关键,高考不过关,其他方面学得再好也得不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承认,甚至在升学压力下,除了与升学有关,别的改革不受重视,实行不下去,而作为决定学生前途6命运的高考也包含不了课程改革的所有内容。如何进行高考的改革,使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使教师在教学中把握好尺度,是这次课程改革中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今后需要着力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参考文献:1.全日制中学 数学教学大纲 (高中部分) 2001 试验修订版2.全日制中学 数学教学大纲 1990 年 4 月第 2 版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书必修) 数学第一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0 年 3 月第 2 版4.中国教育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