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_ 昼夜长短太阳高度角四季和五带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944739 上传时间:2018-10-08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5.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节_  昼夜长短太阳高度角四季和五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第三节_  昼夜长短太阳高度角四季和五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第三节_  昼夜长短太阳高度角四季和五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第三节_  昼夜长短太阳高度角四季和五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第三节_  昼夜长短太阳高度角四季和五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节_ 昼夜长短太阳高度角四季和五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节_ 昼夜长短太阳高度角四季和五带课件(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地转偏向力,什么叫地转偏向力?,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力。,注意:只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不改变速度。,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离赤道越近,地转偏向力越小。,北半球向右偏, 南半球向左偏, 赤道不偏。,1从广州开往北京的列车对铁轨的磨损程度 ( )A对西边铁轨磨损较重 B对东边铁轨磨损较重 C两边铁轨磨损一样重 D对两边铁轨都无磨损,B,2 一条向南流的河流,其上游南岸冲刷厉害,而北岸有沙洲形成,其下游则北岸冲刷厉害,南岸入海处形成河口三角洲。与河流位置和流向相吻合的图是( ) 3下图中的虚线是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实线是其偏转方向,正确的图示是( ),A,

2、B,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昼夜长短的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3、五带划分(四季的更替),1、昼夜长短,(1)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自转,公转,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四季,五带,1、晨昏线平分地球,是经过球心的大圆 ; 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从右图中 可以看出:晨昏线 将所经过的 纬线分成两 部分,在昼 半球部分称 为昼弧,昼 弧长则昼长,在夜半球部分称为夜弧,夜 弧长则夜长。,春秋分,A,昼弧,夜弧,春秋分,A,昼弧,夜弧,二分日全球昼夜等长,获得日照时

3、间相等,都为12小时。,夏至日,A,夜弧,昼弧,夏半年,A,夜弧,昼弧,夏半年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内有极昼;南半球反之。,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是极昼。,夏半年从春分日到秋分日为北半球的夏半年,也就是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的时候,为北半球的冬半年。,冬至日,A,昼弧,夜弧,冬半年,A,昼弧,夜弧,冬半年从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北半球获得日照最短的季节。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圈以北有极昼;南半球反之。,冬至日南半球昼最长,南极圈以南是极昼。,昼渐长 昼短于夜,昼长于夜 昼渐短,昼夜等长,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昼渐短,昼夜,昼夜长短变

4、化规律,昼最长,昼夜等长,昼最短,北半球为例,下图为某日太阳光照图,回答问题:,A、B、C、D四地的昼长分别为多少个小时?,A24 B8 C16 D16,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什么叫做正午太阳高度?,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如图),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即地方时为12点时,此时的太阳高度就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地面,h,白天: h0 晨昏线上: h=0 晚上: h0,太阳高度角( h ),观察一下:直射点在哪?正午太阳高度如何变化?,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半球太阳辐射强度相当。,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按季节,春秋二分: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降低,夏

5、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达最大值,冬至日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冬至日达最大值,夏至日最小值,回归线之间:两次直射,离直射点越近,高度越大,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按纬度,规律,空间分布: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太阳直射纬线向南北递减。,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 = 90 两地纬度差(所求点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纬度差)(同减异加),例:试求北京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活动: 五带划分的界线和依据分别是什么?,五带的划分,北 回 归 线,南 回 归 线,北 极 圈,南 极 圈,热 带,南 温 带,北 温 带,北寒带,南寒带,23

6、26N,23 26S,6634N,66 34S,天 文 特 征,气 候 特 征,有太阳直射现象,有极昼极夜现象,有极昼极夜现象,无太阳直射 无极昼极夜现象,无太阳直射 无极昼极夜现象,终年炎热,四季分明,四季分明,终年严寒,终年严寒,五带的划分,假如黄赤交角增大,五带的范围如何变化?,自转,公转,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四季,五带,(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夏季是一年内白昼较长、太阳较高的季节。 冬季是一年内白昼较短、太阳较低的季节。 春秋两季是冬夏的过渡季节。,中

7、纬度地区。,四季的产生,原因,季节表现,明显地区,3、四季的更替,四季的划分,(1)天文四季,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2)气候四季,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四季的产生,1. 如果黄赤交角缩小,则( ) A. 热带、寒带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 B. 热带、寒带范围增大,温带范围缩小 C. 热带范围缩小,温带、寒带范围扩大 D. 热带范围扩大,温带、寒带范围缩小,课堂测验,A,2. 一艘航行于太平洋的船,从12月30日12时(区时)起,经过5分钟

8、,越过180经线,这时其所在地点的区时可能是 ( ) A. 12月29日12时5分 B. 12月30日11时55分 C. 12月30日12时5分 D. 12月31日12时5分,课堂测验,ACD,3. 读图回答:此时, 正午太阳直射点的经 度和纬度可能是( ) 北纬2326和东经120 南纬2326和东经60 北纬2326和西经120 南纬2326和西经60 A、 B、 C、 D、,课堂测验,C,4. 如果A点的区时是某日12时, B点的区时是( ) A. 当日6时 B. 当日15时 C. 当日18时 D. 当日24时,课堂测验,C,5. 如果A点的区时是某日12时,“北京时间”可能是( ) 当

9、日16时 当日18时 次日4时 当日12时 A. B. C. D. ,课堂测验,C,6. 画图及填空: (1)在图中绘出晨(昏)线,并 注明是晨线还是昏线。 (2)这一天太阳直射的纬度是 _。 (3)图中A点的昼长是_ 小时,B点的季节是_季。 (4)用斜线绘出极夜的范围。 (5)图中C、D两点所在的平面叫_面, 目前角的度数 是_。,课堂测验,反馈练习 1 五一劳动节期间,下列自然现象正确的是( )A南半球昼长夜短 B全球昼长夜短 C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 D北半球昼长夜短 2北半球的冬至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及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太阳运行至远

10、日点上 3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D,D,B,4 下列各地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 )A汕头 B 武汉 C 天津 D 哈尔滨 5 在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 ( )A 地方时相同 B 季节变化相同C 昼夜长短相同 D 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 6夏至日,以下城市中,白昼最长的是( )海口 上海 北京 漠河 7以下关于五带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热带范围内一年有两次直射B 温带既无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C 在寒带范围内极昼极夜等长,各为半年D 五带划分是以气候分布为依据来划分的 8春耕大忙的时节是哪个节气以后? ( ) A 立春 B 春分 C 惊蛰 D 芒种,D,A,D,C,

11、B,9.在任何一天中,经度相同度各地: ( )A. 昼夜长短都相同 B. 昼夜长短都不同C. 地方时都相同 D. 地方时都不同 10.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关系是( )A. 不可能重合 B. 只有在春秋分日才能重合C. 每天都重合一次 D. 只有在夏至日和冬至日才能重合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6月22日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B. 6月22日北半球昼长时间达最大值C. 3月21日到9月23日太阳直射点由南向北移动D. 12月22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C,B,BD,12读右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此时太阳直射的地理坐标是( ) A.00,300E B.00,600E C.300N ,300W D.00 ,1200E,解法(记住) 1晨线与赤道交点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为18:00 2纬度据节气(以后还有其它方法)经度据12点,读“太阳光照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图中标注太阳高度 为0度,地方时为8点的点 M。 (2)地球表面C点有一物体 沿CD向D运动,其方向向 偏移(南或北),发生上 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 (3)图中AB 线(晨或昏)。图中D点大约再过 小时日落。 (4)图示各点中,此时太阳高度大于0度的有 ,小于0度的有,南,由于地球自转,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晨,11,DE,C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