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5593900 上传时间:2017-09-0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全册教材安排本册教材共安排 11 个单元。“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安排 7 个单元,有第一单元的“方程”,三个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第四单元“认识分数”,第五单元的“找规律”,第六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第八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 2 个单元,一个单元是图形的认识,即第十单元的“圆”;一个单元是图形与位置,即第二单元的“确定位置”。“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 1 个单元,是第七单元的“统计”。“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在本册教材中同样作了富有创意的尝试,共安排四次。“数

2、字与信息”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会运用数表示事物,进行交流;“球的反弹高度”结合分数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验记录数据,研究球的反弹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各中不同球的反弹高度是否相同。“奇妙的图形密铺”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欣赏与设计的活动,初步认识图形能否密铺、怎样密铺。“画出美丽的图案”则结合圆的认识,让学生用圆规画圆的方法画出美丽的图案。这些实践与综合应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各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 方程一、教学内容教材分三段安排:例 1、例 2 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

3、意义,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的等量关系;例 3例 6 教学等式的性质和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例 7 教学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最后还安排了整理与练习。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方程的意义。2循序渐进地教学等式的性质和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考虑到中小学学习的衔接,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理解等式的性质,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本单元教学解一步计算的方程,由于不再像过去那样,利用四则计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方程,因此,暂时只解未知数不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等式的性质是指等式两边都加上、减去、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 0 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教材“循序渐进

4、”的安排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将等式的性质分别安排在两个例题中进行教学,例 3 教学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例 4 教学用相应的性质解方程;例 5 教学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 0 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例 6 教学用相应的性质解方程。中间安排了练习一,让学生在内化对等式部分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新的性质。这样的安排,分散了学习的难点。第二个方面,在引导学生发现等式性质的过程中,逐步推进:一是从不是方程的等式过渡到方程,二是由加同一个数过渡到减同一个数。为了让学生联系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例 4,教材编写时注意了三点:一是示范了解

5、方程的书写格式,等式变换时,每个等式的等号要上下对齐;二是利用等式的意义对方程进行检验,只要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三是联系上面的过程,讲了什么是“解方程”。 例 5 的教学中,教材在呈现天平情境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自己写一些等式,发现等式的新的性质。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例 6 则呈现了实际问题的情境,并引导学生自己考虑怎样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给学生留出了思考的空间。这里的问题涉及的数量关系是学生相对熟悉的,容易想到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而且未知数已明确地用 X 表示出来,所以这一问题为学生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作了重要的过渡。3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列方程解决

6、问题的关键是找到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具体分以下几步:(1)明确条件和问题;(2)分析问题中已知量和未知量的相等关系;(3)把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翻译”成未知数 X 和已知数之间相等关系的方程。这样的过程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其中第(2)步是关键。教材在整理与练习中,还安排探索与实践的问题,提高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体会初步的数学模型思想。像 13 页的第 8 题,分四步引导学生探索并运用规律:第一步,先写出 3 组连续的自然数,分别求和;第二步,引导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用语言表达这一数学模型;第三步,直接运用发现的规律列方程解决问题;第四步,拓展

7、规律,运用连续 5 个奇数的和与中间数的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第二单元 确定位置一、教学内容分两个例题:例 1 教学用数对表示位置;例 2 教学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从实际情境出发,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学习过用“第几排第几个”及类似的方式来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在教学例 1 时应充分利用并及时提升学生的这一经验。具体可以分以下几个环节展开:(1)呈现教室里的座位场景,让学生用已有的经验描述某个学生的位置,同时产生正确、简明地描述位置的需要;(2)介绍“列”“行”的规定;(3)将实际场景抽象成“行、列”的方式排列,确定第几列是从左往右数,确

8、定第几行是从前往后数,这些都是人们的约定;(4)学习用数对表示位置。在教学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应沟通实际场景、语言描述和数对表示的联系。由于在直角坐标系中是按先横轴再纵轴的顺序表示数的,所以用数对表示数时,也是按先列数再排数的顺序。这与学生已有的确定位置的经验有时并不一致。就如,例 1 中,我们会说小军坐在第 3 排第 4 个,但用数对只能表示成(4,3)。2呈现丰富的情境,留下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学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时,教材给出了公园平面图,标出了行数和列数。在明确书报亭的位置是(2,3)后,教材放手让学生用数对表示其他7 个地点的位置。这给学生留下了自主探索的空间。教材还有意识地安排了类

9、似儿童乐园和书报亭这两个位置,用数对表示时前一个数相同,后一个数不同;类似饭店和水池的位置,前一个数不同,后一个数相同,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体会两个数才能确定一个位置。在练习中,教材注意为学生呈现丰富的情境,让学生练习用数对确定位置。比如,练习三中让学生确定厨房瓷砖和会议室地砖的位置,这里根据实际,列数和行数指的是方格,而不是方格线上的点,确定位置的方法本质上与平面图是一致的。教材还在“你知道吗”介绍了地球上用经线和纬线确定位置的方法,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介绍了计算机可以根据需要,输入列数和行数制成表格。教材还在练习中联系国际象棋的棋盘,让学生确定棋子的位置。教材还注

10、意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一是联系平面图形的知识,像 16 页第 1 题、17 页第 2 题,让学生根据图形确定顶点的位置或根据数对确定的位置,判断连成的图形;二是联系方位的知识,根据数对描述路线,像 19 页第 4 题;三是联系用字母表示数,感受数对之间的联系和简单规律,像第 5 题。四是联系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用数对确定图形平移或旋转后顶点所在的位置,像 20 页第 7 题。第三单元 公倍数和公因数一、教学内容教材分两段:例 1 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例 2 教学求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例 3 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认识,例 4 教学求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

11、公因数。安排了实践与综合应用“数字与信息”。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借助操作活动,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往教学公倍数的概念,通常是直接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倍数,然后让学生发现有的倍数是两个数公有的,从而揭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同样如此。本单元教材注意以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公倍数和公因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安排有两点好处:一是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能体会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实际背景,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二是有利于改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经历学习过程。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理解,教材在练习中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如第 25 页第 7 题,

12、先引导学生用列表的策略通过列举找到答案,再引导学生联系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第 8 题也可用最小公倍数解决问题,但也允许学生用列表的策略列举出答案。第 29 页第 10 题让学生先在图中画一画找到答案,也可让学生联系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第 11 题为学生提供了彩带图,学生可以在图中画一画,也可以直接用最大公因数的知识思考。2提倡思考方法多样化,找公倍数和公因数。课程标准只要求在 1100 的自然数中,能找出 10 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二是只要求在 1100 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而不是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出公倍数或公因数。不教学用分解质因数

13、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还有两个原因:一是通过列举出两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找出公倍数或公因数。突出对公倍数和公因数意义的理解;二是学生对用短除的形式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算理理解有困难,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教学找公倍数或公因数时,应提倡思考方法多样化。以求 8 和 12 的公因数为例,学生可能会分别写出 8 和 12 的所有因数,再找一找;也可能先找出 8 的因数,再从 8 的因数中找出 12 的因数,或着先找出 12的因数,再从中找出 8 的因数。在找出公倍数或公因数之后,还应引导学生用集合图表示出来。要让学生经历填集合图的过程,明确集合图中每一部分的数表示的意义,体会初步的

14、集合思想。对于两个数有特殊关系时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材在练习中安排,引导学生探索简单的规律。由于教材不讲互质数,所以两个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最大公因数是 1 这样的结论不要出现,只要求学生在具体的对象中感受。为了拓宽学生对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方法的认识,教材在“你知道吗”栏目里介绍了“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并介绍了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符号表示。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结合阅读进行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讲解。3通过调查、交流和尝试,感受数在表达信息中的作用。教学“数字与信息”这一实践与综合应用时,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调查

15、和交流参与活动,感受数字在表达信息中的作用。课前调查的内容有:(1)110、112、114、120 等特殊电话号码是什么号码;(2)自己所在学校和家庭居住地的邮政编码;(3)自己家庭成员的出生日期和身份证号码;(4)生活中用常见的数字编码表达信息的例子;(5)自己学籍卡上的学籍号。课后调查的内容有:(1)去邮局调查有关邮政编码的其他信息;(2)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数字编码。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充分开展交流活动:比如,为什么有些编号的开头是 0?怎样从身份证中看出一个人出生的日期?身份证上的数字编码有哪些用处?等等。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和时间情况,灵活安排教学时间。第四单元 认识分数一、教学内容教

16、材分以下四段:例 1 教学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例 2、例 3 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例 4、例 5 教学用分数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例 6 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例 7、例 8 教学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例 9、例 10 教学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利用已有经验,逐步抽象分数的意义。对分数的认识,本单元是第三次,侧重抽象地认识和理解分数的意义。要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逐步抽象出分数的意义。第一,借助直观图,唤起对分数的已有经验。教材先出示四幅直观图,平均分成了几份,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这四幅图被平均分的对象分别是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和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为学生概括单位“1”提供不同的素材。在学生用分数表示后,还要结合直观图说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第二,抽象出单位“1”。对单位“1”的认识是理解分数意义的重要内容,也是分数意义由直观层面发展到抽象层面的体现之一。教材借助上面提供的素材,让学生有意义地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