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考语文试题基础部分汇总答案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5896448 上传时间:2018-10-0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3.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中考语文试题基础部分汇总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8中考语文试题基础部分汇总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8中考语文试题基础部分汇总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8中考语文试题基础部分汇总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8中考语文试题基础部分汇总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中考语文试题基础部分汇总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中考语文试题基础部分汇总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答案】 (1). B (2). 就这样英法联军连抢带砸的行为,使圆明园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解析】考查对表达符号和句子语病的辨析。 “园内能拿走的东西”与“实在运不走的”是两个方面,故而用分号隔开。此句成分残缺,在“连抢带砸”后加上“的行为” ,另外“毁灭性的破”应改为“毁灭性的破坏” 。【答案】D【解析】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不是楷书,具有行书的特点,排除 AC 两项,碑文内容“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是由近及远,排除 B 项,故选D。【答案】14. C 15. 图一说明国博接待的观众总量逐年增加,国博已成为公共教育的重要平台。图二显示国博接待的未成年人的数量逐年

2、增加,说明国博重视与学校合作,成功发挥教育功能。 16. (1). 形式多样的展览 (2). 丰富的活动体验 (3). 馆校合作【解析】15. 首先要读懂图表所表述的内容,看出图表是对什么内容的表述;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抓住问题的关键来作答。看表对其内容进行概括或说明图表反映的问题时,既要横向比较也要纵向比较。图一的数据说明国博接待的观众总量逐年增加,国博已成为公共教育的重要平台。图二数据显示国博接待的未成年人的数量逐年增加,说明国博重视与学校合作,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全方位的认知。 16. 抓住各则材料的中的关键句子,材料一“通过图录制作、书籍编写、学术研讨、数字影像辅助导览等方式”概括为“展览

3、形式多样” ,材料二“根据家庭、学校和社会不同群体开发了阳光少年社会大课堂文化博览三大系列课程,形成了以藏品为基础,以体验为重要方式的公共教育新模式”概括为“丰富的活动体验” ,材料三“科技馆正式启动馆校结合基地校”项目”概括为“馆校合作”。上海6.(2 分)东坡 7.(2 分)C 8.(2 分)B11.(4 分)很(非常)(2 分) 换(更换)(2 分) 12.(4 分)A(4分) B(1 分) C(1 分)13.(4 分)一笑不复言(1 分) 傅文忠对我的尊重和体恤(3 分)山东烟台5A(3 分)6yn 魅(2 分)无论(不管、不论) 都 (表条件关系、语句通顺脚可)(1 分)霍金开启(了

4、)(大)门(1 分)7杨家(杨先生、杨宅) 杨绛(2 分)参考答案:被当做佣人,做了许多额外的家务,还被辱骂。(评分:2 分。大意对即可)三、阅读(38 分)(一)文言文阅读(12 分)8B(3 分)9B(3 分)10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 分)11宫之奇(向虞君)进谏(虞君)不听,进言(虞君)不采用。(2 分)12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贤能(评分:2 分。大意对即可)青岛:(一)基础知识(7 分)1 B B 2.D2.D 3.C3.C (二)诗词理解与默写(11 分)4D 5根据提示默写。(8 分)温故而知新 直挂云帆济沧海 角声满天秋色里便引诗情到碧霄 会挽雕弓如满月 为有源

5、头活水来断肠人在天涯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三)语言运用(8 分)6(1) (2) (3) (4) 7 熬粥还要持续 读书如熬粥 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 二、阅读(44 分)(一)名著阅读(4 分)8 A 9C (二)文言文阅读(12 分)10 A 11 D 12C 13C1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1)有人对贾诩说:“这个地方不可长久地待下去,您为什么不离开呢?”(2)天子已经向东而去,可是李傕率军追赶攻打,天子的军队就大败了。山东淄博:【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具体语境中字音字形的辨识能力。这类题目多考查多音字、形声字、难读易错字字音的辨识及同音字、形近字字形的辨识。解答的

6、前提是要识记教材中“读一读,写一写”中出现的字词,同时要注意识记常见的多音字、同意字、形近字、易错字的读音、字形。解答此题适合采用排除法做题。A项,其中“椟”与“牍”既是同音字,又是形近字,但二者的意思完全不同,“椟”是“木柜、木匣”之意,而“牍”是“古时写字用的木片”,“长篇累椟”的意思是指“文章冗长”,所以根据语境,这里应用“牍”,故A项错误。B项,根据语境,“无遐”的意思应该是“没有空闲的时间去做某事”,但“遐”字的意思应是“远”,用在此不妥,此处应是表达“空闲时间”的“暇”字才准确,所以B项错误。C项,正确。D项,“鳞次栉比”的“栉”应读“zh”,此为难读易错字,所以D项错误。【答案】

7、A【解析】本题是结合语境辨析成语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种题型,前提是对成语的理解,只有事先理解了它,才能知其义,明其用。另外,还要结合句子的具体语境来分析,同时还要关注是否望文生义、褒贬失当、搭配不妥、用错对象、重复累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等。本题,A 项,“叹为观止”的意思是“谓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至极、完美之至”,最初是用来形容表演的,后来也用来形容自然景色、人造物等。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某一行为,说是某某演员的表演令人叹为观止,但不能用于形容某人本身,用在这里形容雷海为以快递小哥的身份夺冠,不太妥帖,适合此语境的成语应该是“肃然起敬”或“惊叹不已”,故 A 错。B 项,“任重道远”

8、的意思是“比喻责任重大,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用来形容中国书法的发展前景,恰当。C 项“未雨绸缪”的意思是“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生”符合语境。D 项中“振聋发聩”的意思是“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用来形容习近平熟记的诗句作用,恰当。【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解答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要熟记于胸,如引号的作用一般有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如省略号的作用一般有表示列举的省略;表示说话断断续续;重复的词句的省略;表示思维的

9、跳跃性;表示语意未尽(话没有说完)等。B项中“传信”“发威”都是有特殊含义的词语,所以用引号,而“组网”没有特殊含义,不能加引号;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后面不用再加逗号。【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识能力。常考的病句形式主要有搭配不当,前后矛盾,否定多余,缺少成分,句式杂糅,表意不明、语义重复等情况。A项,成分残缺,滥用介词“让”,使句子缺乏主语,故去掉“让”;B项,缺少成分,“让该片屡屡刷新纪录电影的市场纪录”缺少主语,应添加“观众持续的观影热情”;C项正确;D项,成分多余,去掉“上下”。【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表述正误的辨析能力。A项中“卖油翁就是一则耐人寻味的寓言故事”表

10、述不准确,卖油翁是一则生动的故事,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耐人寻味的道理,但它不是寓言。【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语言表达的辨析能力。“表达得体”,是指根据不同的语境、对象、场合,选择恰当的词语,依其谦敬、语体、感情色彩等,恰当地表情达意。语言得体,一般涉及“谦敬功能词”,“谦称、敬称”,“有谦敬色彩的固定词语”、“语体色彩”等,以及避免歧义等。A 项,“恭候”一词是是敬辞,表示恭敬地等候。一般用于自己对他人说的话。 这里用来形容老师“等候”学生,不得体。B 项,“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称呼自己的父亲一般用谦称,即“家君”“家父”。D 项,“不吝赐教”的意思是“是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

11、请人指教的客气话” ,是敬称,这里老师应该用谦辞比较合理,所以此项也不得体。只有 C 项中的敬辞“惠顾”用得符合语境,得体,所以正确。【答案】于是衣以败絮/使牧豕/归则自掇陶器/与诸仆啖饭粥【解析】本题考查给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一般是在梳理句意的基础上,按句子的结构和句子的意义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于是给他穿上破衣服,叫他去放猪。回家就让他自己拿个碗,和那些仆人们一起去吃饭”所以,这句话有四层意思,根据要求断三处,按照意思“衣以败絮”“使牧豕”“归则自掇陶器”“与诸仆啖饭粥”断开即可。【答案】好坏 逃跑,逃学 对感到苦 禀报 告诉 对说【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做这类题目一定要

1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积极调动课内积累,首先思考课内学习时这个词语有几个意思,然后再根据句意来推断、确定这个词语的准确意思。如第题中的“臧否”,可联系出师表一文中“陟罚臧否”中的“臧否”,不难判断出是“好坏”的意思。第题中“亡”可借助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可判断为“逃跑”,再结合语境,理解为“逃学”;第题中“苦”,可联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苦其心志”中的“苦”,但此处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作“对感到苦”;第 题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只好哀求邻居老妇人去和母亲说,“白”译作“禀报”“ 告诉”“ 对说”都可以【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意义与用法的比较辨析。A项中“或以其飘枭可

13、爱”中的“以”是连词“因为”,“ 今以蒋氏观之”的“以”是介词“凭,依照”;B项中“福不堪其苦” 中的“其”是指示代词“这个”,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中的“其”是代词“余人的”;C项中的“便更若衣”的“若”是代词“你”,“ 曾不若孀妻弱子”中的“若”是动词“如”;D项中“不然,早复去”与“父利其然也”的“然”都是代词“这样”的意思。所以应该选择D项。【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辨析正误。 D项中“细柳对继子长福很残忍,不答应长福读书的祈求,还对他鞭挞斥责”的理解是片面的,细柳管教

14、长福,采取了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最终让继子长福读书成才立业。所以D项的理解是片面的,不正确的。【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解答此题,不仅要对选文的主旨和内容有所把握,还要对选择项的四句话有所理解。本文为我们刻画了一位聪慧美丽又教子有方的母亲形象。细柳之家,靠着细柳的勤俭持家,也算是殷实之家,养一个长福未尝不可,但是溺爱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细柳深知没有丈夫后教育儿子的责任,她为长福做长远打算,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不顾及相邻对她的误解,咬牙让长福在尝尽生活的艰辛后,自主自愿地来读书,可谓用心良苦,这样的爱子之路,才是真爱,所以,从长福的经历来看,我们得到的启示应该跟教育子女

15、有关。而选项BCD是讲求学之路、远大报复的,与问题不相符。故答案选A。【参考译文】细柳姑娘,是中原一个读书人的女儿。因为她的细腰柔软可爱,有人便半开玩笑地称呼她“细柳”。细柳从小很聪明,善解文字,喜欢读相观的书籍。但她平素沉默寡言,从不评论别人好坏;只是有来求婚的,她必定要亲自暗中相看。看了很多求婚的人,都没相中,而她的年龄已经十九岁了。父母生气地对她说:“若天下始终找不到中意的男人,你还想梳着丫髻当一辈子老闺女吗?”细柳说:“我本想以人力胜天;可看了这么久没见有合适的男人,这也是我命该如此。从今往后,完全听凭父母作主。”当时有个姓高的书生,是个出身于官宦世家的知名人士,听说了细柳的好名声,就

16、和她订了亲。结婚以后,夫妇二人感情很好。高生的前妻死时留下一个儿子,小名叫长福,如今已经五岁,细柳抚养他很周到。 长福到了十岁那年,才开始学习作文。父亲死了以后,他娇惯懒惰得不肯读书,经常逃学出去跟着放牧的孩子玩耍。细柳责骂他不改,仍然愚顽如故。细柳对他无可奈何,就喊他过来告诉他说:“既然你不愿意读书,何必再勉强你呢?只是穷人家没有闲饭养活闲人,可换下你的衣裳来,去和僮仆们一块干活。不然的话,就用鞭子抽你,不要后悔!”于是给他穿上破衣服,叫他去放猪。回家就让他自己拿个碗,和那些仆人们一起去吃饭。过了几天,长福吃不了这个苦,哭着跪到堂下,表示愿意再去读书。细柳回过脸去朝着墙,置之不理。长福不得已,只好拿着鞭子哭着出了门。秋天最后的几天将要过去,长福还光着个膀子没有衣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科普读物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