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民族源流梳理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5889454 上传时间:2018-10-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韩民族源流梳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韩民族源流梳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韩民族源流梳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韩民族源流梳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韩民族源流梳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韩民族源流梳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韩民族源流梳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韩民族源流梳理韩民族源流梳理摘要 韩民族的来源主要有几种说法:西伯利亚、阿尔泰民族,东夷民族,百越民族,北 狄民族。中国历代有许多人移民到韩半岛。本文进行简要梳理,认为韩民族是多民族融合 而形成的。 关键词 韩民族;东夷民族,百越民族 关于韩民族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但大体可归为三类:西伯利亚的阿尔泰民族,东夷 民族,百越民族。韩民族历史上曾有貊、发、北发、貊耳、岁貊、秽貊、白民、扶馀、 高夷、高丽、高句丽等多种族称,而以貊、发为最早。历代各民族迁徙频繁,有许多人从 中国移民到韩半岛。试做简要的梳理。 一、西伯利亚的阿尔泰民族一、西伯利亚的阿尔泰民族 韩国教科书普遍认为韩民族属于新蒙古族中的阿尔

2、泰语族。蒙古人种主要是在西伯利 亚已克湖附近地区形成的。之后,按照形体和语言的差异分为古蒙古族和新蒙古族。新蒙 古族还包括维吾尔族、芬族、土耳其族、蒙古族、通古斯族等。按照语言上的差异分为乌 拉尔语族和阿尔泰语族。作为阿尔泰语族的韩民族在以后的岁月里向南移动到满州(今中 国东北地区)和韩半岛定居下来,逐步形成了一个单独的民族。这主要是从语言习惯和流 传下来的神话和各种习俗继承有西伯利亚萨满文化传统来加以说明的。韩民族的基层文化 与西伯利亚地区民族的原始文化一脉相承,是因为韩民族的起源和血统与他们接近的缘故。 1 韩国高等学校国史中说:“使用篦纹陶的人类(指古代朝鲜民族引者注),乃 是接受西伯利

3、亚、蒙古地方传来的新石器文化,并在各地发展之。” 韩国大学教科书韩 国史新论认为:“公元前 4000 年左右,以使用磨制石器和土器为特征之新石器时代人类 可能已于韩国出现。最初出现于韩国之新石器时代人类,大概与当时在西伯利亚之居民处 于同一系统。” 韩国咸镜北道钟城郡潼关镇附近、雄基郡屈浦里、忠清南道公州郡长岐面石壮里发掘 出旧石器遗址,在石壮里还发掘出中石器和新石器的遗迹层。通过调查研究确定丹阳金窟、 祥原黑沾洞窟等遗址大约处于 70 万年前到 60 万年前之间。 韩国学界一般认为韩国的青铜器时代大约是从公元前 10 世纪开始的,是由隶属于西伯 利亚的卡拉斯克-塔戈尔(Karasuk-Tag

4、ar)青铜器文化传播到韩半岛的。韩国学者金云龙先 生认为,由于西伯利亚塔戈尔时期(公元前 700-公元前 200 年)的居民向南拓展,压迫周 室,逼使周天子东迁雒邑,而北方的“塔戈尔斯基泰鄂尔多斯”青铜器文化也正是此时 传到蒙古、满州、朝鲜的。2 关于西伯利亚说,在韩国学者当中也有不同看法。如李亨求先生认为这一观点值得商 榷,“因为世界上的古代文明大多发生于江河沿岸或沿海地方等气候温暖且可进行农业耕作 的地区。渤海沿岸即属于适宜农耕之弯月形地带。渤海沿岸发现的西伯利亚之文化因 素却极为罕见,故单就自然环境而言,有了渤海沿岸这一段空白,古代朝鲜文化源自西伯 利亚的说法,似乎不能成立。”3 公元前

5、 5000 年开始的韩半岛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中,已经出现了农业的痕迹。约 当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古朝鲜的先民遗迹分布最密集的地方是在与中国大陆距离*近的韩 半岛的西海岸。这与西伯利亚地区以狩猎为中心的生活遗迹差距甚大,而与中国农耕社会 遗迹相同。而且,碳 14 测定的结果表明,西伯利亚的篦纹土器的年代晚于渤海沿岸的篦纹 文化,如果它们之间有亲缘关系,西伯利亚的篦纹文化只能是渤海篦纹文化的一个支流, 而不是其源头。4这说明,韩民族来源于西伯利亚之说,似没有充分的根据。 二、东夷民族二、东夷民族在先秦时代统称九夷、莱夷、淮夷、徐夷为东夷。秦汉时期中国东部的东夷经过同化 和浑成归入汉民族以后,“

6、东夷”特指较过去东夷居住的地方更为东部的韩半岛和满州的民 族。在三国志、魏书中,“东夷”乃是夫余、高句丽、东沃沮、悒娄、三韩、倭等 称呼。5 韩民族历史上与中国交往最早的记载是公元前 1100 年左右周武王时的海东诸夷驹 丽、夫余、岁貊等与周朝的通交。 高句丽、沃沮、岁、貊、辰韩、马韩人等,原活动于黄河中下游及海河流域一带, 以后陆续东迁朝鲜半岛。还有沸流、盖马、句荼、荇人、朱那以及牟人、蒙人、东夷人亦 系由山东、河北东迁的,他们一起与朝鲜土著的古亚细亚人融合成为朝鲜民族。6 (1)通古斯。 韩国民俗学泰斗孙晋泰先生认为朝鲜民族在血缘关系上与通古斯最近,“然而,古代东 夷种族的体质和血液比较纯

7、粹地遗传给了现在的通古斯族,所以我们通常把属于东夷系统 的现存诸民族称之为通古斯种族”7。也就是说,他最终认为韩民族源于东夷民族。 (2)东夷少昊氏分支。 李洪甫先生提出“韩、日民族是土著人和外人少昊氏先民组成之复合体”的观点。8 台湾学者文崇一先生认为,韩民族的祖先秽貊人是鸟夷民族的一支,属少昊氏之后, 血统上与舜、殷关系最近。 对照中国东部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檀君朝鲜”住民的生产、生活、意识和文化 都与东夷氏族相近,承袭了大汶口晚期乃至龙山时期的文化因素,是在夏王朝建立并东占 之前向东迁徙到韩半岛的以熊和虎为图腾的东夷少昊氏的几个分支。9韩国古代神话留下 “天体崇拜”、“树木崇拜”、

8、“地神崇拜”、“熊崇拜”、“太阳崇拜”的遗迹。“檀君”神话中有熊 变女人并生子的说法。实际上,中国大陆的东方土著民族东夷的一个分支薄姑族就是以熊 为图腾的。 (3)岁貊。 岁貊乃岁族与貊族的结合。岁族是有虞 女为 姓的一个分支。貊族乃有虞氏幕的 一个支族。他们都是同祖共源的双胞族,原居中原,当周灭商后,逐渐向东北迁徙,形成 岁貊、大水貊、小水貊等部落,其分布在鸭绿江流域者被高句丽所并,分布在松花江上 中游者则并入夫余国。依大水(今松花江)而居的高句丽人为大水貊;其后朱蒙南下依小 水(鸭绿江)而居,称小水貊。 岁又作秽、岁,与农业有关。岁人,最早的记载是逸周书王会解:“秽人前儿。 前儿若猕猴,立

9、行,声似小儿。”注:“秽,韩秽,东夷别种。” 岁人“晓候星宿,豫知年 岁丰约”(后汉书东夷传秽),故称岁人。其种黍用撒播法,黍苗初生,群杂与野 草相似,故岁与秽通。 岁人最早当在豫皖交界处居住。今安徽西北有浍水,又叫涣水,古称岁水,发源于 河南开封之南,东南流向安徽北部注入淮水。岁人在周初分成两支,一支南迁至江西兴 国县北的岁江水,一支北迁至今河北平山县西北的岁河,这里与貊族相临。 韩国学者金庠基根据诗经韩奕和王符的潜夫论等古籍资料,认为韩祖先民族 秽貊人远古时居住在中国西北一带,以后随周王室东迁,由燕北,再东进韩半岛。 貊族在周代是个附属国。周礼职方氏载:“掌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

10、六狄之民。”郑注:“北方曰貉狄。”说明貉与北狄都居于北方。“貊亦作貉,居东北方。”10貉 与胡相邻而居。墨子兼爱中载:“燕代胡貉。” 胡居燕山北,貉居燕山南,即今河北 遵化一带。 史载有南北两个“貊”(发、白民)族。山海经海外西经载:“肃慎之国,在白民 北,白民之国,在龙鱼北。”北临肃慎的白民,就是指韩半岛的“白民”(韩民族)。历史上的“貊”(发、白民)族曾经在中国东南一带居住,大约在公元前 1500 年前后北上进入韩半 岛,创造了“无文土器”时代。公元前 221-206 年前后,为避战乱,又有一批“貊”人乘船北 上到韩半岛南端,在马韩人的帮助下,创立了后来的新罗文化。东南沿海的“貊”人一部分

11、 与后来的大吴越民族融合,一部分西迁,进入云贵高原,形成了白族。白族的习俗与韩民 族颇为相近。中国苗族的祖先,在距今 4000 年以前,与畲、瑶两族都居住在渤海北岸,即 今承德、平泉、建平、凌源一带。后与黄帝、炎帝及尧、舜、禹征战,苗族失败,一部分 流入北方“三危”(即三阿,今河北三河一带),而大部分与畲、瑶等族流入南方。苗、畲、 瑶到达东南沿海一带,与当时在那里的岁貊族共处。貊族北上进入渤海北岸后,与“三危” 的苗族也有接触。 九貉中的一支与岁人结合而成岁貊族,被齐桓公赶出冀北,东迁至辽西走廊而至 浑河,后来多融入夫余、高丽族。山海经海内西经:“貊国在汉水东北,地近于燕, 灭之。”战国中期,

12、燕灭貊,境域扩大到今朝鲜大同江流域。史记货殖列传载:“燕东 倌岁貊、朝鲜、真番之利。” 岁貊自北平、辽东五郡开,乃益被逐东北走。11 汉武帝时,“北征匈奴,东定岁貉、朝鲜。”(汉书夏侯胜传)到东汉光武 帝和明帝时,岁貊人成为东汉的臣民。 由于索离人东明新建扶余国,岁貊族南迁至今吉林南部、苏联滨海地区和朝鲜东北 部。扶余和岁貊是东夷族的两个支族。 三国志魏书秽传载:“秽南与辰韩,北与高句丽、沃沮接,东穷大海,今朝鲜之 东皆其地也。” 居住在朝鲜东海之滨的岁人,称作“东岁”、“不耐岁”、“韩岁”。 12 (4)夫余。 夫余为九夷之一凫臾之后,为鸟夷的一支,又作浮渝、於余、扶余、夫馀、扶馀等。 原居

13、于山东临沂一带,后来有一支迁到河南内乡的於中;一支迁到东北,建立夫余国,是 为北夫余。北夫余的一支东迁卒本川,是为东夫余,后被高丽所并。 夫余在西汉、东汉时均属玄菟郡管辖。 三国志卷三十魏志东夷传夫余载:“夫余在长城之北,去玄菟千里,南与高 句丽,东与悒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方可二千里。” “其印文曰岁王之印国 有故城名岁城,盖本岁貊之地,而夫馀王其中,自谓亡人抑有以也。” 夫馀人与岁 貊人有密切关系。当夫馀初迁至东北时,岁貊是统治民族,后来夫馀也成为统治民族。 三国遗事卷一谓“北扶余王解夫娄”建立东扶余。“东明帝继北夫余而兴,立都于卒 本川,为卒本扶余,即高句丽之始祖。” 北夫余被前燕所

14、灭,族人大多内迁中原,有一支南下朝鲜半岛中部及西南部建立百济 国。北周书卷四十九百济传载:“百济者,其先盖马韩之属国,夫余之别种。” 百 济之名与百越、百濮、百蛮之名相似,因其部落众多,不忘其来自山东旧齐族济水之地, 是典型的中原名词。济州岛也因古属百济而得名。13(P411) 以后,有几批夫余人迁入高句丽:第一批是朱蒙从扶余出走,建立高句丽(桂娄部) 时带去的;第二批是公元 22 年,高句丽大武神王攻灭东扶余,杀其王带素,带素从弟与万 余人降高句丽;第三批是带素另一弟于公元 68 年降高句丽;第四批是公元 410 年,高句丽 王广开土王征服扶余,一些扶余人被虏或投奔高句丽;第五批是公元 47

15、7 年,扶余王携妻 孥降高句丽。融入高句丽的夫余人,有部分随着高句丽人融入汉族,也有一部分融入朝鲜 族。 13(P407-409) (5)渤海。历史上的渤海国(公元 698926 年)是由粟末 革末 革曷的一支大氏建立的,粟末乃 岁貊的转音。岁貊人的一支与勿吉人杂居通婚融合成为革末 革曷七部之一粟末 革末 革曷。新唐书渤海传载:“渤海本粟末 革末 革曷。” 古代称渤海为北海,因发族人所居,名为发人之海,后改作渤海。发人迁至今吉林省 南部,同当地居民结合,分为满番族和真番族。粟末 革末 革曷的一支向西南发展,与发 人后裔结合,成为渤海革末 革曷人。真番族的一支隶于高句丽国,并与革末 革曷族融合。

16、 14(85-86) 东夷族的一支大庭氏原居曲阜,其支裔在山东与发人融合而北迁至粟末 革末 革曷, 并担任其部落酋长,后建渤海国。发人和大庭氏的后裔不忘始祖的发祥地,以祖居地渤海 之滨、后来汉置渤海郡之地名作国号。 公元 926 年,渤海国被契丹所灭,一部分人南逃高丽,有十数万人。 (6)高句丽。 高句丽来源于中原一带东夷族的一支高夷的后裔,商周时代北迁至辽东、辽西,与 岁貊族系杂居,一部分融入汉族或女真、满族;一部分南迁韩半岛,与古朝鲜族、三韩族、 沃沮族和汉族一起形成现在的朝鲜族。 夏商时高夷活跃于山东、河南一带,属东夷族鸟夷的一个分支,或源于辛氏东夷化后 的一支分族,因袭“高”之族名。商代,高夷从山东迁到豫北一带,为商朝属国。周灭商后, 高夷成为周朝属国。逸周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科普读物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