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儿研所王晓燕-学龄前儿童常见疾病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886476 上传时间:2018-10-07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3.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12儿研所王晓燕-学龄前儿童常见疾病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11-12儿研所王晓燕-学龄前儿童常见疾病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11-12儿研所王晓燕-学龄前儿童常见疾病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11-12儿研所王晓燕-学龄前儿童常见疾病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11-12儿研所王晓燕-学龄前儿童常见疾病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2儿研所王晓燕-学龄前儿童常见疾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12儿研所王晓燕-学龄前儿童常见疾病(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龄前儿童常见疾病,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王晓燕,胎儿期(Fetus period) 精子卵子结合小儿出生 新生儿期(Neonatal period) 脐带结扎满28天 婴儿期(Infant period) 出生满1周岁 幼儿期(Toddler period) 1周岁满3周岁 学龄前期(Preschool period)3周岁67岁入学前 学龄期(School period) 67岁入学前1214岁青春期 青春期(Adolescence) 第二性征出现发育成熟、 身高停止增长,疾病预防贯穿儿童的各阶段,2,种类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预后 预防,儿科学与成人迥异,3,全身症状 呼吸系统症

2、状 消化系统症状 造血系统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 以皮疹为主要症状的感染性疾病 内分泌系统,从症状识别疾病,4,正常体温范围3537 低热37.541 病因:感染性: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非感染性:脱水、剧烈运动后等 观察:发热高度、持续时间、伴发症状 询问:接触史,发热,5,物理降温:头部等冷敷;温毛巾擦浴。 药物降温:遵医嘱服用,且忌滥用降温药。 充足的水分及营养。,发热的护理,6,全身症状 呼吸系统症状 消化系统症状 造血系统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 以皮疹为主要症状的感染性疾病 内分泌系统,从症状识别疾病,7,呼吸系统划分为上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包括鼻、鼻窦、咽、咽鼓管、会厌及喉。下呼吸道包括气管、

3、支气管、毛细支气管、肺泡管及 肺泡。,呼吸系统的生理解剖,8,定义 为了排除呼吸道分泌物或异物而发生的一种 身体防御反射动作 病因 呼吸道感染、变态反应性疾病、异物或其他吸入、神经精神因素、先天性畸形,等 观察 时间、性质、声音 处理 祛痰、止咳、取异物,咳嗽,9,俗称感冒,急性鼻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统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病毒最多见,感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5-7天自愈 全身症状 发热 呼吸道及消化道症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0,以充分休息、解表、清热、预防并发症为主,并重视一般护理和支持疗法。 药物治疗 小儿禁忌应用成人抗感冒药。抗病毒药物退热药物止咳药物 充足的水分防止痰液粘稠不易咳出

4、。 保持气道通畅,学会体位排痰。,11,居室经常开窗通风,积极户外活动,避免被动吸烟 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物,季节变换时由于气温不稳,应注意增减衣物不要过快 避免交叉感染 接触病人后洗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预防,12,肺炎,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以及肺部固定湿啰音为共同临床表现 流行病学特征 曾是我国小儿死亡的第一位原因 全年均可发病,以寒冷季节较多 发达国家病原以病毒为主,发展中国家以细菌多见,肺炎,临床表现 轻症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 严重可导致心力衰竭,因缺氧而烦躁、嗜睡,意识障碍;吐泻、腹胀 治疗 抗生素 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并发症,全身症状 呼吸系统症状 消化系统症状 造血系统症状

5、神经系统症状 以皮疹为主要症状的感染性疾病 内分泌系统,从症状识别疾病,15,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大便次数增多、性状改变为主要特点的病症。 临床表现 轻型 胃肠道症状重型 脱水、全身中毒症状 大便常规检查,腹泻,16,易感因素 小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 少;机体防御能力差 非感染因素 喂养不当、过敏、气候 感染因素 肠道内、肠道外、抗生素性肠炎,腹泻病因,17,原则 调整和早期进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 饮食疗法 保持肛周清洁,防止浸渍糜烂,腹泻治疗,18,液体疗法 记录大便、尿的次数。口服补液盐(ORS) 药物治疗控制感染、微生态疗法、肠黏膜保护剂,腹泻治疗,

6、19,秋冬季小儿腹泻常见病原 潜伏期13天 常伴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大便次数多、水多、量多,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腥臭,镜检无或少量白细胞 38天自限性过程,轮状病毒肠炎,20,简称菌痢 流行病学特征 痢疾杆菌致病,消化道传染病 夏秋季发病 病人及带菌者为传染源,痢疾杆菌传染食物、饮水、生活用品和手,经口使人传染 潜伏期17天 病人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或2次便培养阴性,接触者观察1周,细菌性痢疾,21,特点 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 分三型急性普通型急性轻型急性中毒型,细菌性痢疾,22,全身症状 呼吸系统症状 消化系统症状 造血系统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 以皮疹为主要症状的感染性

7、疾病 内分泌系统,从症状识别疾病,23,血常规检查发现血红蛋白(Hgb)降低。皮肤黏膜苍白。以唇、口腔黏膜及甲床最为明显。易疲乏无力,不爱活动。或有头晕、耳鸣、食欲差等。年长儿常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智力低于同龄儿。,血红蛋白(Hgb)降低,24,不同年龄阶段贫血的诊断标准不同,6个月6岁小儿血红蛋白低于110g/L614岁为血红蛋白低于120g/L,贫血,25,指因食物中铁摄入不足,致使体内铁缺乏,造成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贫血,一般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类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26,先天储铁不足 铁摄入量不足 生长发育快 铁吸收障碍 铁丢失过多,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常见

8、病因,27,铁剂治疗 改变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祛除造成铁摄入不足的病因,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治疗,28,膳食安排 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足够的动物食品和豆类等含铁丰富食品的摄入。 主辅食注意粗细搭配,荤素搭配,以提高铁的吸收和利用率。 预防感染和消化道疾病。,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预防,29,全身症状 呼吸系统症状 消化系统症状 造血系统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 以皮疹为主要症状的感染性疾病 内分泌系统,从症状识别疾病,30,指头颅上半部的疼痛,不包括面部、咽喉及耳内的疼痛 一侧额、颞、顶、枕部头痛,可扩展到半侧头部或整个头部。可为胀痛、搏动性痛,可为阵发性头痛,也可为持续性头痛 伴随症状,头痛,31,起病缓急

9、时间 性质,鉴别,32,急性发作时使患儿保持安静卧床,解除心理上和精神上的负担、紧张和恐惧。房间光线宜暗。保持大便通畅,寻找避免诱发头痛发作的刺激因素,如声音、化学气味 发热-退热药,颅压增高-脱水剂,烦躁不安-镇静剂 对因治疗,处理,33,指身体任何部位肌肉或肌群出现固定或游走性不自主的突发性收缩。 可以发生于身体某部位的一组肌肉,也可同时或先后累及多个部位。 运动性和发声性,抽动,34,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及伴随的心理行为异常。 215岁为高发年龄,59岁最多见。 通常以眼部、面部和头部的抽动作为首发症状,尔后逐步向颈、肩、肢体或躯干发展,可从简单运动发展为复杂运动性抽动。 首发症状眨眼

10、最常见。,多发性抽动,35,发声性抽动一般较运动性抽动出现晚 不自主抽动或发声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释 抽动症状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轻或自然缓解, 少数病人症状迁延,多发性抽动,36,首先家长不要过分的担心、紧张,对疾病有比较正确的认识,积极配合医生对孩子进行治疗。 通过合理安排孩子的生活、学习,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减轻症状。,心理调节和治疗,37,老师对此类患儿要更加爱护。 在学习有所进步时,要给予及时的鼓励。 家庭和社会的温馨对患儿心理健康发育和疾病康复非常重要,心理调节和治疗,38,生活习惯训练或主动注意力的训练。 感染常常诱发或使症状加重;科学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起居,配合治疗,这也对提高疗效的

11、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他治疗,39,全身症状 呼吸系统症状 消化系统症状 造血系统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 以皮疹为主要症状的感染性疾病 内分泌系统,从症状识别疾病,40,皮疹特点,41,皮疹特点,42,皮疹特点,43,属于病毒性传染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传染性极强,为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 患者为唯一传染源,自发病至疹后7天都具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 呼吸道飞沫传播,传染性强。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幼儿及学龄儿童对本病最为敏感。,水痘,44,预后及免疫 病程一般7-10天,预后良好,皮损部位出现色素减低或增强的现象持续存在数日或数周,一般不形成疤痕,除非有继发感染。病后

12、获终生免疫。,水痘,45,预防措施 患儿及时隔离,直至皮疹全部结痂脱落,一般为2周 对有接触史的儿童、托幼机构应接受隔离检疫 接种水痘疫苗 高危易感个体应用抗病毒药物或免疫球蛋白,水痘,46,麻疹病毒引起,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季为多。 流行病学特征 病原体 麻疹病毒对热、强光、干燥和一般消毒剂敏感,在日光照射或流通空气中经20分钟即失去致病力,但耐低温。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麻疹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呼吸道飞沫传播,自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天内都具有传染性。 易感人群 未接种疫苗亦未患过病者普遍易感,儿童普遍易 感,近年发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麻疹,47,预后 一般病程7-10

13、天,伴有并发症者病程延长。 预防措施 主动免疫 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最有效的方法。8月初种,1.5岁及6岁复种。 被动免疫 体弱、患病、易感儿,接触麻疹5天内肌内注射免疫球蛋白可暂免发病,保护力维持3-8周。,麻疹,48,为A组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发疹性疾病。 流行病学特征 病原体 链球菌在体外存活能力较强,60经3050分钟方能灭活。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患儿和带菌者为主要传染源,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为主要途径,也可通过直接密切接触或通过污染的玩具、用具、手及食物等间接传染。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任何年龄均可患病,210岁发病率最高。冬春季多发,夏秋季较少。,猩红热,49,治疗 抗生

14、素:青霉素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疗程710天。 加强护理:卧床休息,供给充分营养和水分,中毒症状严重者的可静脉输液,注意隔离。 预后及并发症 发生率与治疗早晚,是否彻底有密切关系,远期并发急性肾小球肾炎及风湿热。患病后无终生免疫。,猩红热,50,预防 控制传染源 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将患儿隔离,密切接触者实行检疫;在托幼机构中炊事人员及保健人员带菌者应予以青霉素肌注,共用7天,并暂时调离工作 切断传播途径:积极改善居住条件,室内要通风换气,保持清洁卫生 保护易感儿 本病尚无疫苗。,猩红热,51,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冬春两季发病多,传染性强。 流行病学特征 病原体 风疹病毒不耐热,在室温中很快失

15、去活力。 传染源 病人及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 口鼻及眼部的分泌物直接传播或经飞沫通过呼吸道传播。 易感人群 儿童及未经免疫的成人普遍易感。,风疹,52,预后及免疫 病程一般1周,预后良好。病后获终身免疫。 预防 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日,接触者一般不检疫。,风疹,53,由肠道病毒引起,我国于2008年5月2日将手足口病列为丙类传染病。 流行病学特征 病原体 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 传染源 隐性感染者及病人为传染源,手足口病,54,传播途径 消化道、呼吸道、直接接触等多种途径。

16、 易感人群 儿童较成人易感,3岁以下多见。年长儿及成人亦可感染,但症状较轻。 发病季节 夏秋季为多 预后 普通病例病程7天,预后良好;重症患者可因心、脑、肺功能衰竭导致死亡。,手足口病,55,预防 手足口病传染途径多,儿童易感,因此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措施。 个人预防措施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求儿童用流水、洗手液洗手 避免接触患者,本病流行期间不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 居室经常通风,勤晒衣被,保持家庭环境卫生,手足口病,56,托幼机构预防措施 教室和宿舍保持良好通风 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进行清洗消毒 教育儿童养成正确的洗手习惯,手足口病,57,全身症状 呼吸系统症状 消化系统症状 造血系统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 以皮疹为主要症状的感染性疾病 内分泌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