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课件:寡人之于国也 (共38张ppt)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842865 上传时间:2018-10-07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课件:寡人之于国也 (共38张ppt) 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黑龙江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课件:寡人之于国也 (共38张ppt) 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黑龙江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课件:寡人之于国也 (共38张ppt) 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黑龙江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课件:寡人之于国也 (共38张ppt) 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黑龙江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课件:寡人之于国也 (共38张ppt) 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课件:寡人之于国也 (共38张ppt)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课件:寡人之于国也 (共38张ppt) (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子不学,断机杼。,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4),管夷吾举于士(5),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故天将降大任

2、(8)于斯(9)人也(10),必先苦其心志(11),劳其筋骨(12),饿其体肤(13),空乏(14)其身,行拂乱其所为(15),所以(16)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8)。人恒过(19),然后能改。困于心(20),衡于虑(21),而后作(22);征于色(23),发于声(24),而后喻(25)。入则无法家拂士(2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7),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8)。”,民本论,性善论,“人皆有不忍之心”,“民为贵君为轻”,行王道,制民产,省刑薄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 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 乎诸侯而为大夫。,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

3、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 之视臣如土芥,臣之视君如寇仇。,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 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 子,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孟庙亚圣殿,孟子故里山东邹城,亚圣府 孟子后裔居住的地方,孟府仪门,读准下列字音,王好( )战,ho,弃甲曳( )兵,y,数( )罟( )不入洿( )池,w,衣( )帛( ),鸡豚( )狗彘( )之畜( ),tn,zh,庠( )序,xin,饿莩( ),pio,y,c,b,然而不王( )者,wn,x,移其粟( )于河内,s,申之以孝悌( ),t

4、,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移其民,移其粟,民不加多,民不加少,尽心,无如寡人之用心,梁惠王尽力做了哪些事,为什么困惑?,梁惠王:河内凶,移民移粟,河东亦然。,感到 困惑,探究讨论: 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

5、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 “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 - 管子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害生产力。这就造成了人口的减少,兵员缺乏。劳力不足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发展生产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孟子听了梁惠王的话,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便于启发对方。,阅读与思考,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投其所好,便于启发,引王自己回答,自我否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层层推进,王如知此,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王好战,请以战喻,比喻作答,不直接回答“

6、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而梁惠王回答说“不可,直不百步,是亦走也。”(没有本质的区别),不知不觉地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的区别。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如何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已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比喻缺点或错误并无本质区别(性质相同) ,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找出实行“王道”措施的句子

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不违农时,以时入山林,不入洿池,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这一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分几层?,排比。给人一种吃不完、用不完的感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接着孟子又提出了哪些措施,设想了那些结果?,措施 五亩树之以桑 鸡豚无失其时 百亩勿

8、夺其时 谨申之以孝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道之成,效果 衣帛(五十) 食肉(七十) 无饥(黎民) 不负戴(颁白者),养民,教民,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谨庠序,申孝悌,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仁政,王道之始,不违农时(农),保护鱼类(渔),按时砍伐(林),王道之成,鼓励养蚕(纺),繁兴六畜(牧),生产粮食(农),兴办教育,初步措施,根本措施,不可胜食,不可胜用,保民,教民,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阐述使民加多的办法,从保民、教民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狗

9、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诸侯贵族)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下层百姓),一方面揭示出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梁惠王仍然不爱民(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反驳)。,第7段哪两句使用对比手法?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情况?目的何在?,孟子还用了一个比喻,是怎样比的?,涂有饿殍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狗彘食人食,涂有饿莩,非我也,岁也,王无罪岁,错误态度,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正确态度,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现在哪里?,发展生产、制

10、民之产、教化百姓、抛弃虐政。即“爱民”保民无衣食之忧,教民以儒家之道。,一、(1)写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 疑问。二、(2-4)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三、(5-7)孟子阐述“仁政”具体内容,即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提出问题:“民不加多”,分析问题:设喻,梁惠王=五十步者,邻国者=一百步者,数量不同实质相同,“民不加多”,解决问题:,仁政之始,仁政之成,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表现的思想与主张,首先,反对诸侯间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第二,孟子又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的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丰衣足食。

11、 第三,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 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小结:课文中阐述的是“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道理,强调: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

12、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善用比喻。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五十步笑百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 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叙述王道之始时的三组排偶句、王道之成时的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写作特色,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古为今用),1.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讨 论,孟子名言选译,课外积累,(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

13、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5)其进锐者,其退速。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7)仁者无敌。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8)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

14、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1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及地利,地利不及人和。(1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 (12)民事不可缓也。关心人民是最紧迫的任务。,(13)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1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15、。 (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16)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17)养心莫善于寡欲。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 (1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1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20)尽信书,不如无书。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2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