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第七版麻疹ppt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802322 上传时间:2018-10-06 格式:PPTX 页数:32 大小:944.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学第七版麻疹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儿科学第七版麻疹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儿科学第七版麻疹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儿科学第七版麻疹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儿科学第七版麻疹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科学第七版麻疹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学第七版麻疹ppt课件(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麻疹,measles,【概述】,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已知最具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之一,如果接触了麻疹病毒,几乎所有未接受免疫的儿童都将感染麻疹。病后大多可获得终身免疫。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又称柯氏斑kopliks spots) 、全身斑丘疹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死亡主要是由于肺炎等导致的严重并发症。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起的全球免疫活动已使最近5年间麻疹的死亡率减少了48%,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消灭了麻疹。,【病原学】,麻疹病毒属副黏病毒科,球形颗粒,有6种结构蛋白。仅存在一种血清型,抗原性稳定。 人是唯一宿主。病后可产生持久的

2、免疫力,大多可达到终身免疫。,病毒在外界生存力弱,不耐热,对紫外线和消毒剂均敏感。随飞沫排出的病毒在室内可存活32小时,但在流通的空气中或阳光下半小时即失去活力。,【流行病学】,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感染早期病毒在患者呼吸道大量繁殖,含有病毒的分泌物经过患者的呼吸、咳嗽、喷嚏排出体外并悬浮于空气中,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密切接触者亦可经污染病毒的手传播。 麻疹患者出疹前后的5天均有传染性,有并发症的患者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天。 以冬春季发病为多。,【发病机制】,麻疹病毒通过鼻咽部进入人体,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组织中繁殖并侵入血液,通过血液的单核细胞向其他器官传播,如脾、胸腺、肺、

3、肝脏、肾脏、消化道黏膜、结膜和皮肤,引起广泛损伤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由于免疫反应受到抑制,常并发喉炎、支气管肺炎或导致结核病复燃,特别是营养不良或免疫功能缺陷的儿童,可发生重型麻疹或因严重肺炎、腹泻、脑炎等并发症而导致死亡。,【临床表现】,近年来,由于疫苗的应用,麻疹的临床表现变得不十分规律,临床上可以见到以下几种情况。1典型表现 (1)潜伏期:大多为618天(平均10天左右)。潜伏期末可有低热、全身不适,【临床表现】,(2)前驱期:也称出疹前期,常持续34天。主要表现为: 发热:多为中度以上,热型不一。 在发热同时出现咳嗽、喷嚏、咽部充血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特别是流涕、结膜充血、眼睑水肿

4、、畏光、流泪等明显的眼、鼻卡他症状是本病特点。 麻疹黏膜斑(Koplik斑):是麻疹早期具有特征性的体征, 一般在出疹前12天出现。 开始时见于下磨牙相对的颊黏膜上,为直径约0.51.0 mm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常在12天内迅速增多,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于出疹后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 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婴儿可有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偶见皮肤荨麻疹、隐约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在出现典型皮疹时消失,【临床表现】,(3)出疹期:多在发热34天后出皮疹,此时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可突然高达4040.5,咳嗽加剧,伴嗜睡或烦躁不安,

5、重者有谵妄、抽搐。皮疹先出现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部,自上而下蔓延至躯干、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皮疹初为红色斑丘疹,呈充血性,疹间可见正常皮肤,不伴痒感。以后部分融合成片,色加深呈暗红。此期肺部可闻干、湿性啰音,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或轻重不等弥漫性肺部浸润。 (4)恢复期:若无并发症发生,出疹34天后发热开始减退,食欲、精神等全身症状逐渐好转,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开始消退,疹退后皮肤有棕色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一般710天痊愈。,【临床表现】,2非典型麻疹 (1)轻型麻疹:多见于有部分免疫者,如潜伏期内接受过丙种球蛋白或8个月以下有母亲被动抗体的婴儿。主要临床特点为一过性低热,轻度眼

6、、鼻卡他症状,全身情况良好,可无麻疹黏膜斑,皮疹稀疏、色淡,消失快,疹退后无色素沉着或脱屑,无并发症。常需要靠流行病学资料和麻疹病毒血清学检查确诊。,【临床表现】,(2)重型麻疹:主要见于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继发严重感染者。体温持续40以上,中毒症状重,伴惊厥,昏迷。皮疹密集融合,呈紫蓝色出血性皮疹者常伴有黏膜和消化道出血,或咯血、血尿、血小板减少等,称为黑麻疹,可能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一种形式。部分患者疹出不透、色暗淡,或皮疹骤退、四肢冰冷、血压下降出现循环衰竭表现。此型患儿常有肺炎、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死亡率高。,【临床表现】,(3)异型麻疹:主要见于接种过麻疹灭活疫苗而再次感染麻疹野病毒株

7、者。典型症状是持续高热、乏力、肌痛、头痛或伴四肢浮肿,皮疹不典型,呈多样性,出疹顺序可从四肢远端开始延及躯干、面部。易发生肺炎。本型少见,临床诊断较困难,麻疹病毒血清这检查有助诊断。,【并发症】,1肺炎 是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占麻疹患儿死因的90以上。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由麻疹病毒本身引起的间质性肺炎多不严重,常在出疹及体温下降后消退。继发性肺炎病原体多为细菌性,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故易并发脓胸和脓气胸。部分为病毒性,多见腺病毒。也可为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主要见于重度营养不良或免疫功能低下的小儿,临床症状较重、体征明显,预后较差。,【并发症】,2喉炎 由于麻疹病毒本身

8、可导致整个呼吸道炎症,故麻疹患儿常有轻度喉炎表现。如并发细菌感染时喉部组织明显水肿,分泌物增多,临床出现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及三凹征,严重者因喉梗阻而窒息死亡。,【并发症】,3心肌炎 常见于营养不良和并发肺炎的小儿。轻者仅有心音低钝、心率增快和一过性心电图改变,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并发症】,4神经系统 (1)麻疹脑炎:发病率约为12,患儿常在出疹后的26天再次发热,临床表现和脑脊液改变与病毒性脑炎相似。脑炎的轻重与麻疹轻重无关。病死率约为15,存活者中智能障碍、瘫痪、癫痫等后遗症的发生率可达20%以上 (2)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是少见的麻疹远期并发症,发病率约为

9、1/100万4/100万。病理变化主要为脑组织慢性退行性病变。大多在患麻疹217年后发病,开始时症状隐匿,可仅为行为和情绪的改变,以后出现进行性智能减退,病情逐渐恶化,出现共济失调、视、听障碍、肌阵挛等表现。晚期因昏迷、强直性瘫痪而死亡。患者血清或脑脊液中麻疹病毒IgG抗体持续强阳性,【并发症】,5结核病恶化 麻疹患儿因免疫反应受到暂时抑制,可使体内原有潜伏的结核病灶重趋活动恶化,甚至播散而致粟粒性肺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并发症】,6营养不良与维生素A缺乏症 由于麻疹病程中持续高热、食欲不掁或护理不当,可致营养不良和维生素缺乏,常见维生素A缺乏,可引起干眼症,重者出现视力障碍,甚至角膜穿孔、

10、失明。,【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 血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多核巨细胞检查 于出疹前2天至出疹后1天,取患者鼻、咽分泌物或尿沉渣涂片,瑞氏染色后直接镜检,可见多核巨细胞或包涵体细胞,阳性率较高,【实验室检查】,3血清学检查 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进行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好,出疹早期即可出现阳性。 4病毒抗原检测 用免疫荧光法检测鼻咽部分泌物或尿沉渣脱落细胞中麻疹病毒抗原,可早期快速帮助诊断。也可采用PCR法检测麻疹病毒RNA。,【实验室检查】,5病毒分离 前驱期或出疹初期取血、尿或鼻咽分泌物接种人胚肾细胞或羊膜细胞进行麻疹病毒分离。出疹晚

11、期则较难分离到病毒。,【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麻疹接触史、急性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口腔麻疹黏膜斑、皮疹形态和出现顺序以及疹退后皮肤脱屑及色素沉着等特点,较易做出临床诊断。麻疹病毒血清IgM抗体阳性或分离到麻疹病毒可确诊。 鉴别诊断包括各种发热、出疹性疾病。,【治疗】,现在还没有特效的药物治疗麻疹,主要为对症治疗、加强护理和预防并发症。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保持室内适当的温度、湿度和空气流通,避免强光刺激。注意皮肤和眼、鼻、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水,给予易消化和营养丰富的食物。,【治疗】,2对症治疗 高热时可酌情使用上量退热剂,但应避免急骤退热,特别是在出疹期。糊口可适当给予镇静

12、剂。频繁剧咳可用镇咳剂或雾化吸入。继发细菌感染可给抗生素。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给予麻疹患儿补充维生素A 20万40万单位,每日1次口服,连服2剂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3并发症的治疗 有并发症者给予相应治疗。,【预防】,提高人群免疫力,减少麻疹易感人群是消除麻疹的关键。其他国家的经验表表,要实现消灭麻疹的目标,人群麻疹免疫力要达到并保持在95%的水平。,【预防】,1主动免疫 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程序规定出生8个月为麻疹疫苗的初种年龄,7岁儿童要完成第2次接种。此外,根据麻疹流行病学情况,在一定范围、短时间内对高发人群开展强化免疫接种。,【预防】,2

13、被动免疫 接触麻疹后5天内立即给予免疫血清球蛋白0.25 ml/kg可预防发病。如果是使用量不足或接触麻疹5天以后使用,仅可减轻症状。被动免疫只能维持38周,以后应采取主动免疫。,【预防】,3控制传染源 对麻疹患者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一般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出疹后10天。对接触麻疹的易感儿应隔离检疫3周,并给予被动免疫。,【预防】,4切断传播途径 流行期间易感儿童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去。患者停留过的房间应通风并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患者衣物应在阳光下暴晒。无并发症的轻症患儿可在家中隔离,以减少传播和继发医院内感染。,【预防】,5加强麻疹的监测管理 麻疹监测的目的是了解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评价免疫等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为制定有效的麻疹控制策略提供依据。对麻疹疑似病例要注意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及时报告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隔离观察,预防和控制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