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和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5737155 上传时间:2018-10-05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标准和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课程标准和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课程标准和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课程标准和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课程标准和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标准和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标准和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新课程标准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同方教育技术研究院 学术委员会 陈春雷 2004-5,一: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CAI是基本一致的,制订新课程标准前,教育部从1996年7月到1997年底,对九个省进行调研。1998年又进行广泛的国际比较研究,了解了许多国家课程改革的经验和策略,以把握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发展的趋势。2001年6月发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同年发布全日制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2003年发布除思想教育外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在这段时间里,2000年教育部正式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从时间上理解其一致性,一: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

2、与课程整合”和CAI是基本一致的,追溯我国这场新教育改革的初始标志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对“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曾经有不同理解。一种理解是按照已有的(甚至是传统的)教育理念和经验,“认真”抓教育就是“面向现代化”。,一: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CAI是基本一致的,另一种理解见诸出版物的有:“固然,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理论以至教育、教学体制,都不能割断历史。但是,与此同时注意研究社会生产的发展给教育工作提供了什么新的条件、未来社会的生产对教育工作提出什么新的需求,更应是教改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这场新的技术革命中,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是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

3、社会生产的最大变化是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可以说,没有计算机的推广应用及发展就没有现代化。” 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1988,一: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CAI是基本一致的,另一种理解见诸出版物的有:“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中,却存在着忽视差异,一刀切的做法,这是不利于培养大量人才的。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忽视个性所造成的弊病会暴露得越来越明显。”“目前我国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至教学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教育改革实在必行。” “随着微型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立,各种教学信息库的建立和完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系列化,很可能引起整个教学体

4、系新的变化”。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1988,一: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CAI是基本一致的,内容上,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里提出: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 同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里提出: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一: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CAI是基本一致的,在新课程标准的不同段

5、落里,还分别提出: “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 ” “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 “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要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丰富的网上资源 ,”,一: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CAI是基本一致的,在新课程标准的不同段落里,还分别提出: “充分利用(CAI)多媒体技术。 ” “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动态地展示 ” “鼓励学生使用计算机教师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指导。” “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难以呈

6、现的课程内容。” “强调在有条件的地方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利用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一: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CAI是基本一致的,在新课程标准的不同段落里,还分别提出:“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重新审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内涵,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双基。克服双基异化的倾向。 ”,二、新课程标准全面表述教育改革的要求,“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王湛2001课程内容新的设置与变化,(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体现现代化的需求,也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提供的支

7、持。“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普及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2004-3-30,二、新课程标准全面表述教育改革的要求,新课程标准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在三维目标里,明确要帮助学习者“逐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 的世界观。”“在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中学习辨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并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提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唯一的学习模式,” “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采取讲解、观察、讨论、参观、实验等方法,做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

8、起来。”,三、体现新课标要求的“整合”案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有两个不同角度:一个是从“教育技术学”或“信息技术”角度出发。可以参考,不可照搬。另一个是从“课程改革”角度出发,以课程改革的需求为中心,将各种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根据不同学科课程里不同课题的需求灵活运用工具,设计教学模式。具体“模式”还有不同教师的特色。交流、借鉴与创新。不要“一刀切”。贯彻新课程标准和“整合”,不仅是资源库建设的任务,更是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任务。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关键。,三、体现新课标要求的“整合”案例,(1)科学领域新课程标准“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尽可能通过化学

9、实验或引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理解。”“首选现实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动手。”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没有探究,就没有科学。高中阶段的物理课程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动手实验、查阅文献等,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把探究活动的方式引向多样化,”,三、体现新课标要求的“整合”案例,(1)科学领域注意实验与计算机模拟的关系。1、实验基本清晰,强调做好实验,必要时用计算机模拟帮助分析理解。2、实验不够清晰,需要计算机模拟补充。注意做好教学设计。88例 皮带传送34 原电池 3、中学不可能做出实验,用视频和计算机

10、模拟。光合作用 气体分子运动 DNA复制原子结构,三、体现新课标要求的“整合”案例,(2)文字、语言类基本工具课程新课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高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 ”能力。 “学会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交流,” 师说 促织“(学生)树立主体意识,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邓虹的作文课 外国诗歌,三、体现新课标要求的“整合”案例,(2)文字、语言类基本工具课程新课标提出:“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

11、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要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中不大合适的内容或活动进行替换。” 案例WhyFire Nobel Prize Chinese year,三、体现新课标要求的“整合”案例,(3)数学类基础工具课新课标提出:“重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原则是有利于对数学本质的认识。”研究“如何使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帮助学生不

12、断体会形数结合的思想方法。”“把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的思想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在各模块和专题内容之中,”“在数学建模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使用计算机教师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指导。” 解不等式 四边形中点四边形,三、体现新课标要求的“整合”案例,(4)人文科学注意社会调查探究与网络资源探究。新课标提出:“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平型关战役 沙尘暴探究 按客观规律办事,三、体现新课标要求的“整合”案例,实施新课程标准和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最关键的是教学实践。“信息化、高新技术往往也是双刃剑,弄得不好,浪费起来也是非常可观的。” 2004-4-5 赵沁平 帮助教师提高现代化素质、做好教学设计、组织好教与学的活动,教学实践是资源库应用的场所,教学实践案例本身也是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欢迎批评指正,清华同方教育技术研究院 学术委员会 陈春雷 2004-5 E-mail: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