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 完整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718796 上传时间:2018-10-05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  完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  完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  完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  完整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  完整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 完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 完整版(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 年浙江省嘉兴市)(二)(12 分)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 分)(1)有良田美池之属( )(2)阡陌交通,鸡

2、犬相闻( )(3)便要还家( ) (4)不足为外人道也(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译文: 19文中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你说说村中人,为什么“皆叹惋“?(3 分)答: 20“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哪一句话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2 分)答: (二)(12 分)17(1)类(2)交错相通(3)通“邀”邀请(4)对(向)18其余的人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19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叹惋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叹惋外面的人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 2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0

3、10 年山东省青岛市)(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为 7 分)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4、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下列四个选项中与“见渔人,乃大惊”的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 分)A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B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C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D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口技)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 分)(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 分)(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

5、穷其林 译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2010 年四川省成都市)卷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6 题(9 分,每小题 3 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

6、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C不足为外人道也 足:值得D处处志之 志:记住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忘路之远近 B见渔人,乃大惊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太守即遣人随其

7、往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其如土石何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 分)(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2

8、 分)译文: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 分)译文: (2010 年四川省巴中市)阅读下面这篇文段,完成 2227 题(20 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

9、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2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 分)(1)渔人甚异之 ( ) (2)悉如外人( )(3)阡陌交通( ) (4)便要还家( )2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 分)A【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B【之】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选文)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C【为】武

10、陵人捕鱼为业(选文) 不足为外人道也(选文)D【虽】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虽杀臣,不能绝也(公输)24翻译句子(4 分)(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文: 2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 分)A所选文段出自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东晋人B文章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来结构全文的C桃源中人与渔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是不一样的D太守遣人随渔人去寻找桃花源,说明太守也想到桃源中去过桃花源中人的生活26本文演绎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4 分)答: 27 请就文中描绘的桃源生活,谈谈你的看法(3 分)答: (2010

11、年湖北省襄樊市)阅读文言文桃花源记,完成 1216 题(10 分)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

12、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 分)(1)阡陌交通( ) (2)欣然规往(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 分)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D、设酒杀鸡作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1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15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2 分)发现

13、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16“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2 分)答: 12.(1)交错相通 (2)计划 (2 分,每小题 1 分)13B (2 分)14(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或: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2 分,“何世”“乃”“无论”必须译正确,译对一处给 1 分)15进入桃花源 复寻(迷失)桃花源(2 分,每空 1 分)16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