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中历史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可编辑)专题五第20讲_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人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673982 上传时间:2018-10-04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3.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届高中历史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可编辑)专题五第20讲_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2010届高中历史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可编辑)专题五第20讲_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2010届高中历史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可编辑)专题五第20讲_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2010届高中历史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可编辑)专题五第20讲_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2010届高中历史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可编辑)专题五第20讲_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届高中历史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可编辑)专题五第20讲_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届高中历史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可编辑)专题五第20讲_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人教版(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20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三个方面阶段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所经历 的三个阶段: (1)过渡时期: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2)曲折发展时期: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找到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高考命题着眼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的经验教训对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加快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2,3,知识点一 20世纪507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 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1956年)(1)背景: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经济形势好转。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2、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2)成就:“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4,2.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19561966年)(1)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确定了党的任务是把中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2)“左”倾错误: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规律。1958年的“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3)经济调整: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5,3.国民经济的大劫难(19661976年):“文

3、革”十年,“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1956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2)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3)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水平,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片面追求高速度。,6,知识点二 经济体制改革 1.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原因:旧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概况:安徽、四川等省率先实行

4、以包产到户为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然后在全国推行。(3)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 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7,3.城市国有企业改革(1)概况:首先是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十四大后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2)意义: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理论发展: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8,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要发展就必须

5、改革,改革是解放生产力,也是发展生产力。改革是发展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两者互相促进,又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离开改革就不可能发展,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使国民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另一方面,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发展是改革的目的。,9,知识点三 对外开放 1.方针的提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 开放的方针。 2.开放格局的形成(1)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2)1984年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 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3)开辟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沿海经济开放区。(4)1990年国务院作

6、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10,(5)1990年后在各地建立了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 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6)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3.影响:适应了全球化的趋势,推动了中国经济的 发展。改革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1)背景不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闭关自守、日趋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当今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11,(2)内容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 装入侵为手段,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

7、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3)影响不同: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当今中国的开放将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12,(4)性质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 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知识点四 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公路运输较快发

8、展;改革开放后乘飞机出行 的人越来越多。(2)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到 2003年,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13,2.大众传媒的变迁(1)改革开放后报刊业欣欣向荣。(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电影走向辉煌。(3)电视普及,节目丰富。 3.互联网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互联网不仅改变 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 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关系日益密切。,14,互联网集其他三种媒介的优势于一体,通过网络发布的信息可以是多种传播符号的组合,文字、图像、声音兼备,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用户可以在网上查询资料、浏览

9、报刊、看电影、看电视、听音乐,其他媒介能办到的事,互联网都能办到,而且价格低廉。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使信息的及时反馈得以实现。人们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15,主题:调动和运用知识 【示例1】 阅读下列图片:,图一 过去购物要凭票抢购,图二 今日商品任挑选,16,请回答: (1)图一反映了某体制下的购物现象,这种体制的弊端有哪些? (2)图二反映了某体制下的购物现象,它与图一所 反映的体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通过两幅图片反映的不同现象,分析市场经济对现代

10、化建设的推动作用。解题指导 本题两图中蕴含的重要信息提示语有:“过去”、“今日”图片反映史实的时间范 围;“凭票抢购”“商品任挑选”是什么体制导致两种现象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本题第(1)问和第(2)问就需要在联系上述信息基础上再现教,17,材有关表述做出相应的解答。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解题需首先读懂题意,明确考查方向;其次应精选素材,组织精准答案,按试题要求精选素材,在准确把握试题方式的前提下组织精准答案。答案(1)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有:各种商品的生产 计划和销售价格,都是由中央统一制定的;僵化的体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商品供应严重不足;人们购买日常生活必需品,

11、都要凭票证。 (2)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主要区别:是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还是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 (3)经济保持稳定高速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显著成就。,18,易错点1 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特点理解不清 【示例2】 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建设新农村的口号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饭前葡萄酒,饭后水果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美好愿望 是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体现 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强调人的主 观能动性的表现 是“左”倾思想在经济领域的反映,C,19,A. B

12、. C. D. 错因分析 学生误认为是正确的,材料阐述的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生产关系的内容;的说法是错误的,当时新农村建设的口号不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所以它没有尊重客观规律。,20,易错点2 对新中国经济体制的调整不熟悉 【示例3】 春联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贴春联是我国民间过春节的一项重要内容,常用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1979年安徽玉明公社一社员写道:“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横批:“已经过去。”这副对联说明了 ( )A.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丰衣足食B.旧中国农民悲惨的生活状况已成为过去C.对外

13、开放的实行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D,21,错因分析 学生误选C的较多,材料体现的是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积极作用,C与题意不符;A、B的说法与材料所述的时间不相符。答案为D。 易错点3 易混淆的经济模式或经济政策 【示例4】美国罗斯福新政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相似之处在于 ( )A.实行计划经济 B.提倡自由竞争C.实行国有化 D.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 错因分析 学生误选C的较多,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C项不符合罗斯福新政。A、B两项对二者都不符合。罗斯福新政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加强了国家的干预;新经济政策在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恢复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D,22,命题立意 考

14、向一 创设新情境考查建国后不同时期国家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立意分析: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政府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举措是近年高考十分关注的热点。农村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率先起步点,对其考查可充分感受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面貌,认识改革的重要性。,23,预测演练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一直重视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下面是新中国调整农村经济政策简表,请填写表中空白部分。,24,(2)仔细阅读下列反映农村变化的三幅图片:,图一 农民正在拔除地主土地界碑,图二 农民积极报名加入合作社,图三小岗村农民喜获丰收,25,请回答:分

15、别写出上述三幅图片所反映的特定历史时期。用一句话概括三幅图片的共同点。现在要让人们感受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面貌,你认为可以使用哪些展示方式?答案 (1)1950年。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农民积极参加农业合作 社,走社会主义道路。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2)土地改革时期;三大改造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或建国初期;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农村政策的变化。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手抄报、板报等。,26,考向二 从国民生产总值及构成的提高与变化的角度命题 立意分析:以

16、柱状图形式表示不同时期国民生产总值及构成的变化,可形象反映出重大历史事件和党的决策所起到的作用,既有助于考查其获取信息的能力,也联系了重要历史史实。对回顾改革开放使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与腾飞,缩小与当今世界最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具有重要作用。,27,2.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生产总值及构成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变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一五”到“二五”时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构成,28,材料二 “一五”到“九五”时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从“一五”到“二五”时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试分析变化的原因。 (2)材料二中“六五”时期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与“六五”时期前相比,其增长有何特点?造成这个特 点的原因是什么?,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