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640853 上传时间:2018-10-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味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即语文本色的回归 吉春亚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新教材的推广使用,为传统语文教学注 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使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 由于个人素质的差异,解读新“课标”的能力不同,致使钻研出来的各种“推 陈出新”的绝招也令人眩目。 乱花渐欲迷人眼乱花渐欲迷人眼 与综合结太深的缘。与综合结太深的缘。 如有老师处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忽略了这篇课文是如何遣词造句 来说明“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的,而是详细讲解了关于地球的知识和人类应 该如何保护地球,把语文课上成了自然课;再如, 将相和一文的阅读重点是 如何从字里行间找到依据评价人物,说出自己的

2、看法,并复述课文和学习课文 布局谋篇的思路,但有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介绍当前的时代背景上,把语 文课上成了历史课至于语文课被“异化”为音乐、美术等大杂烩的例子也 比比皆是。一味地去搞课外延伸, “文理沟通”的潜台词是“淡化学科界限” , 加强学科间的纵横联系,注重学科间的整合。这样的所谓“综合” ,实在是令人 堪忧:学完一节课后关于语文的知、能、素养的收获得之甚少,学课文只不过 是走马观花式地“到此一游”而已。这,还有语文味吗? 与人文攀太近的亲。与人文攀太近的亲。 如教一篇主题是“诚实守信”的文章,仅致力于如何懂一个诚实人的大讨 论,充实理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上落花生仅努力于探究怎样做

3、一个 像花生一样的默默无闻的奉献的人,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读鸟的 天堂仅注重于感受大榕树如何如何美丽,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读 山泉流过的地方 ,深刻地体会年轻的女教师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 重要原由是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教跳水 称象等课文时,仅着力于引导 想出更多更好的救人或称象的办法,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上课时, 漠视那人事、情感、性灵背后的“言语” ,于是,课文学习完了,学生不会读意 境优美的文字,不会品其间的精美诗句,更不用积累其间的语言运用于生活中 的语境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了。细细品来,与“人文” 攀得这么近的课,还 有多少语文味? 与多媒体贴过密的心与

4、多媒体贴过密的心。 我们会看到不恰当的多媒体的课件充斥着各种场合的公开课、评优课,也 殃及日常的语文教学。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的课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不 仅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而且过于直观的视觉冲击,一再干扰了学生的形象 思维;于是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日薄西山” 。 学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思维时空在多媒体的泛滥展示中渐趋狭窄, 学生对文本言语的感悟在多媒体的富有动感的演示中浅尝辄止为了追求所 谓的多媒体展示的视觉效果,而使言语的欣赏、积累、运用等本色的“语文学 习”退出了语文课堂的舞台的做法,岂不是与有“语文昧”南辕北辙之嫌? 管中窥豹的失真之举已是“

5、乱花渐欲迷人眼” ,非“语文味”的教学与语文 教学有多少补益呢? 删繁就简一树花删繁就简一树花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 雕塑家答道: “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 ”同样的道理,语文课尽可能的把不是语文或 不具有“语文味儿”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可谓是 “删繁就简一树花” 。那么,什么是“语文味”呢?我们还是从叶老的话中来领 悟“语文”的内涵吧。 “什么是语文?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 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有两个方面 的本领要学习:一方面是接受的本领;另一方面是表达的本领

6、,说给别人听, 写给别人看,口头语言的说和听,书面语言的读和写,四种本领都要学好。 ” 叶老的“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指,也即“话”和“文”的 合指。 “语文”一词其实涵盖了人们语言交际的听、说、读、写的行为和“语言 运用”的结果。那么按照“语言”和“言语”的理论,听说读写的活动及其结 果,都应该属于运用语言的行为和产物,即是与“语言” 既联系而又有区别的 “言语” ,这么说来, “语文”的内涵是“言语”才合适。 于是,我还这样思考: “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为特定的教学对象。 诚然,在生活中,我们读一篇文章着眼点往往在于获取这篇文章所反映的 内容,是“得意忘言” 的,但在语

7、文教学中,我们的目的不仅在语文负载、传 达的内容,更在语文本身。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仅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语 感实践反复诵读,在认识上、情感上习得和积淀语感,而且更表现在引导学生 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 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掌握渗透 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如学习朱自清写的散文春 ,绝不是为 了记住春天具有“春风美” “春景美” “春雨美”等知识,而是学习朱自清先生 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描绘春色的,如何将情感用恰当的言语表现出来的,如何 组织文章的结构等,这才是我们要学习的着力点,其他课程(外语除外)

8、是 借助言语学习言语的内容,如数学课以数学原理即数学公式定理(一门知识)作 为教学内容,历史课则把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作为教学的内容它们 以各自不同内涵的言语内容为教学本体,唯独语文以言语形式为矛盾的主要方 面。 “言语能力”“言语行动”优化组合(人品、文品综合表现)的必然 结果成了语文教学的目的。这里的“人品与文品”的优化组合不妨认为是“言 语”与“精神”同构共生,即是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心灵世界携手走向丰妙 境界。也就是说,既要丰富和优化学生的语言系统,使之拥有适合年龄阶段的 言语能力,又要完善和丰富学生的精神境界,使之情趣情思越来越丰妙。但后 者绝不是游离在外,必须是融入前者之中。

9、众所周知,语文课是学习者接近、理解文字,感受文字的魅力,学习文字 整合的诀窍,并较为成功地外化为各种(书面的、口头的)“言语作品” ,逐步形 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的。说“白”一点,语文课是学习怎样把 “话”说“美” ,把文章写“美”的一门课。 由此来推断, “语文昧”是不是可以这样来定位呢?在富有情感意味的“真 实”环境中,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润泽氛围中(否则就是机械死板的训练),在教 师的精心组织与指导下,主要通过典型的“言语作品” (各种书面的、口头的、 声像的)剖析、玩味和模仿,在各种(课内、课外的,单项、综合的,模拟、 生活的) “言语行为”中,不断内化各种(知识的、思想的、情

10、感的、精神的) 收获,并较为成功的外化为各种(书面的、口头的) “言语作品” ,逐步形成能 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 ,以运用于广泛的社会生活(学习与生活)的 “言语行为”之中。也许有人会问我:如果这样来定位“语文味”的话,又如 何去理解语文素养的目标呢? 我的回答是 语文能力是奠基性的,是语文课程、语文学科“质”的规定性得以存在、 显现的基础,也是语文课程、语文学科得以发展的依托,舍此不称其为学科。 语文素养的三维目标中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的培养,识字写字、阅读、写作 和口语交际的能力,都属于这一范畴;过程和方法,是知识和能力目标、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得以实现的手段、途径;情感态度和价

11、值观既是学科教育的 重要目标,(不是语文课的本质目标)同时又是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目 标的动力或激励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它被赋予了新鲜内容,它指向发展个 性、完善人格的高层次目标。在这三维目标中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专 职)任务。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文课对人的关注和培养不是空洞的, 而是通过语言学习实现的。换句话说,语文课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的能力的训练 达到对人的情感、思想、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如果没有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 养,那语文课就没有开设的必要。学语文就是为了学习语言,为了能正确理解、 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 学生的听读说

12、写能力。 咬定青山不放松咬定青山不放松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 ”那么,如何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具有 真正的“语文昧儿”呢? “以内养外” “补血养颜”腹有诗书气自雄。 ”关关雎鸠”的爱情吟咏, 楚辞世界巫风神话的幽怨对话,魏晋士子的生命自觉,盛唐之音的气度恢弘, 宋元山水的迷我忘我之境,明清之时的纷繁世俗图景我们需认真品味。老 舍的文字是漫画,世俗风情,鲁迅的文字是木刻,力透纸背;余秋雨的文字是 水墨,意蕴深刻;张承志的文字是油画,色彩浓烈我们该细心欣赏。安徒 生的童话以虚构之笔昭示给世人美所能达到的程度,巴尔扎克构筑一座座语言 及命运的迷宫,艾略特打开了一片意象与文明的荒原我们应默

13、默体会。 “平 心不羡黄金屋,灯下窗前长自足” ,让读书,这剂心灵的鸡汤,不断地滋养着曾 经“气虚”的自己。 “腹有诗书气自雄” ,才能为上出“语文味” 的课奠定基础。 “望闻问切” “调整良方”探求庐山真面目。 教无定法,这儿只是向大家说明一般的课文教学的操作要义,以一斑见全 豹: 第,凭借例子积淀语言,习得规律 (1) 预习入手,感知语言材料 按照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在教学程序安排上,就应该让学生先直接接触 课文,而且应是整篇课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习课文第一步应该“通读 课文” “知道文章之大概” 。这就是让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让学生 获得对课文的总体印象,以利于下一步学生

14、居高临下对各部分进行进行品读、 领悟。 (2) 品读领悟,重视语感培养 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仅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接受其负载的信 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即表现在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课文恰到好 处的言语。入选课本的文章,文质兼美,特别是他们的言语更具鉴赏性。教师 应有意识地将一篇作品的言语推至学生注意力的中心,体会运用不是分析 语言的表面特征(词性、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的神奇效果。品味点可以是 文章中的精彩句段,可以是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可以是句式上的有意变化,可 以是修辞上的别具一格等凝聚着作者的心血的言浯。品味的方法常用的是比较 法,增删补换,和原文对比,显出优劣,再结合感

15、情朗读, ”使其言皆出于我口” , “使其意若出于我之心” ,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那么言语对象的形态、 句式、语调、含义等自然就能够充分地内化为品读主体的语感图式之中。 (3)熟读背诵,积累语言材料 学习语言,重在吸取和积累语言,熟读背诵是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也是小 学生学习语言的成功经验。人们常以满腹诗书、 “出口成章” “下笔成文”来反 映一个人的语文素质。之所以有这样的说写能力,就是因为语言积累丰富。否 则,说写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语言积累的多少决定了一个人的语 文素养的高低。 (4) 练习迁移,形成言语能力 积累的言语若在脑海中长期不使用,那么,这些言语也就成了静态的知识

16、, 失去了积累的意义。因而,应不断地促其成为动态,即在新的语境运用中焕发 活力。如每篇课文均有生字新词,让学生把生字新词抄写数篇还不如改成“生 字组词造句”的形式练习,既掌握的生字的音形义,又化静态的积累 为积极的运用,一举多得;又如,我们可以仿照课文中新出现的语言现象让学 生进行模仿旧瓶装新酒;还如, “摘抄好词佳旬”是我们经常布置的作业, 如何利用这些词句可能很少考虑,不妨让学生用造段的形式将摘抄的内容运用 于新的语境中。如古诗句的运用: 爷爷 70 大寿,亲朋好友都前来祝贺。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 可爷爷却叹息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霜 叶红于二月花,爷爷,你的身于骨比年轻人还壮实。 ”爷爷笑了,摸摸我的头: “就你会耍贫嘴!” 第二,超越例子延展运用,形成能力 把选文当作一个“例子” ,只是将课堂教学局限于选文之内,即使完成了训 练的项目,达到了训练的要求,也不一定就能在现实世界里通畅地交往,实现 语文教育的目的。因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