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学语文公开课优质课件精选------《短文二篇》

上传人:高远 文档编号:55639829 上传时间:2018-10-03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2.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中学语文公开课优质课件精选------《短文二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版中学语文公开课优质课件精选------《短文二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版中学语文公开课优质课件精选------《短文二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教版中学语文公开课优质课件精选------《短文二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教版中学语文公开课优质课件精选------《短文二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中学语文公开课优质课件精选------《短文二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中学语文公开课优质课件精选------《短文二篇》(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陶 弘 景,目录,引入新课,学习目标,问题探究,课时作业,学习目标,教学目标: 学生能在本文的学习中积累和理解重要词句的含义。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引入新课,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乐事。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谢中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结构分析,问题探究,1、本文虽属

2、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写景,总起句,以感慨发端,感慨自然之美景,2、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3、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3、“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4、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课时作业,1.背诵课文。

4、 2.解释标红的词: 俱备( ) 沉鳞( ) 竞跃( ) 复( ),都,鱼,竞相,又,3.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释为“的”的一项是( ) A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B .实是欲界之仙都。 C .照以海滨之月 。 D.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D,D,3.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释为“的”的一项是( ) A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B .实是欲界之仙都。 C .照以海滨之月 。 D.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代词,他,指杜处士,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目录,引入新课,学习目标,问题探究,学习目标,一、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熟读成诵。 于诵读中把握文意。 品读关键词句,感受作品诗情画意的意境,

5、理解作者旷达微妙的心境。 二、教学重难点 于诵读中把握文意。 品读关键词句,感受作品诗情画意的意境,理解作者旷达微妙的心境。,引入新课,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问题探究,1.作者夜游是要欣赏优美景色的,文中集中写美好景色的语句是哪一句?这句写景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

6、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化无形为有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 “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它包孕着作者宦海浮沉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余甘。,“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诚然有自豪和自慰的意味,但较多的还是惆怅和悲凉。,课时作业,1、课后练习三2、课后练习四,退出,感谢参与,敬请指导 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