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1-12-2015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5637001 上传时间:2018-10-03 格式:PPT 页数:482 大小:8.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心理学1-12-2015_第1页
第1页 / 共482页
医学心理学1-12-2015_第2页
第2页 / 共482页
医学心理学1-12-2015_第3页
第3页 / 共482页
医学心理学1-12-2015_第4页
第4页 / 共482页
医学心理学1-12-2015_第5页
第5页 / 共4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心理学1-12-201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心理学1-12-2015(4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学心理学,1,2,第一章 绪论,一 理解心理学,3,4,心理学源远流长,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实验心理学之父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现代科学,心理学概念,古希腊: Psychology= psyche(soul)+logos(study),5,The studyof mind,最早的心理学著作:亚里士多德 on the soul,教科书:研究外在行为及心理过程的科学,概念:是综合国内外多种与医学有关的心理行为科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研究心理变量

2、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性质: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心理学的分支,也是医学的分支,6,医学心理学,学科特点,7,知识面宽 理论性强 方法抽象 对象广泛,课程性质,8,医学基础课程 临床应用课程,二 研究对象、任务及方法,9,研究对象人, 患有心身疾病的患者 健康受到潜在因素威胁的亚健康状态的人 健康人,10, 研究心理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研究心身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研究心理行为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及其解决方法 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行为

3、变化规律及其解决方法 研究医疗过程中医患关系的特征及增进医患关系的途径和方法 研究如何将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应用于人类健康保持和疾病防治,11,研究任务,研究方法,12,基础理论的多样性心理因素的主观性研究对象的多学科属性,方法学特殊性主要特点,13,描述 序量化 间接定量 直接定量,方法学特殊性量化方法,14,研究过程,15,提出假设 选择关键变量及检查方法 确定临床研究范式 选定研究样本 检验假设 结果的解释和发布,研究类型,16,横断研究 纵向研究 前瞻性研究 回顾性研究,研究方法,17,三 医学心理学相关学科,基础类(神经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心理生理学、变态心理学) 临床类(临床心理学、咨

4、询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精神病学) 预防和康复类(健康心理学、康复心理学) 综合类(心身医学、行为医学),18,医学心理学相关学科,基础类 神经心理学探讨脑的神经过程与心理活动的关系传统神经心理学当前神经心理学,19,医学心理学相关学科,基础类 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或行为与生理变化的关系,20,医学心理学相关学科,基础类 变态心理学 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病因、规律及机制与精神病学的联系,21,医学心理学相关学科,临床类 临床心理学 主要研究和直接解决临床问题,包括医学临床与心理学临床,22,医学心理学相关学科,临床类 咨询心理学 主要研究心理咨询的理论观点,咨询过程及技

5、术方法的学科,23,医学心理学相关学科,临床类 护理心理学 主要研究护理工作中的心理学问题,24,医学心理学相关学科,临床类 精神病学主要研究精神障碍的病因、机制、临床表现和规律以及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有关问题,25,医学心理学相关学科,其他 行为医学研究有关健康和疾病的行为科学和生物医学的知识和技术,并应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26,医学心理学相关学科,其他 心身医学研究心身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学科,27,所谓医学模式,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四 医学模式转变,28,医学

6、模式的转变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3、生物医学模式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起源于原始社会,相信“万物有灵” 疾病观:神灵处罚、魔鬼作祟 治疗观:祈祷神灵、驱鬼避魔,29,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起源于朴素唯物论和整体观的哲学思想 心身观:一元论,黄帝内经“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强调心 身统一、人与环境的统一 健康观:阴阳平衡 疾病观:阴阳失衡病因“内伤七情、外感六淫” 治疗观:整体辨证施治、“心病心药医”,30,生物医学模式,以机械唯物论的哲学思想为主导 心身观:二元论 健康观:生理功能良好 疾病观:微生物入侵(细菌、病毒)、外伤造成有机体的组织破坏,任何疾病都可

7、以在组织、细胞或生物大分子上找到生物病因 治疗观:运用药物、手术等生物疗法,消灭入侵的微生物,机体组织修复即可恢复健康 特点:单一病因单一方法 方法机械化、绝对化、心身分离、人与环境分离,31,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身观:心身统一、相互影响 健康观: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完善 疾病观:社会、心理、生物因素都影响人的健康和疾病 治疗观:从社会、心理、生物三轴系统全面对疾病进行诊断、预防、治疗和护理,3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33, 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人的心身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 人的心身健康与环境密切联系 心理因素在人调节和适应环境活动中具有能动作用,20世纪70年代,医学界

8、曾欣起有关生物医学模式必须转变的大讨论。一种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被提出 1977年,Engel GL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这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 人类死亡谱的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根本原因 约半数死亡直接或间接与吸烟、酗酒等行为危险因子有关 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对人的内部适应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人遭受到的心理社会因素的挑战有相对增加的趋势 研究证明,心理活动的操作和调节对维持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

9、作用 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34,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生物医学模式在我国医学界也占据着支配的地位。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医学模式也必须尽快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从1980年代初开始,国内医学院校陆续设置医学心理学课程,其中一个目的是以促进我国医学模式的改变。但由于医学模式的改变涉及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特定历史文化背景,决定了单凭一门课程是难以彻底改变目前我国仍然以生物医学模式占主导地位的现状。我国医学模式的改变任重道远,我国医学模式的转变,35,五 现状与发展,36,37,医学心理学产生背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生物医学模式在我国医学界也占据着支配的地位。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

10、医学模式也必须尽快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从1980年代初开始,国内医学院校陆续设置医学心理学课程,其中一个目的是以促进我国医学模式的改变。但由于医学模式的改变涉及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特定历史文化背景,决定了单凭一门课程是难以彻底改变目前我国仍然以生物医学模式占主导地位的现状。我国医学模式的改变任重道远,38,学科现状20世纪70年代培养师资,编写教材 20世纪80年代,定为医学生必修课 医学心理学教研室设立 心理评估的发展 1985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1987年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创刊 近年来,更多的医学心理咨询门诊的设立,39,学科发展趋势,队伍壮大,学历层次会提高,教育结构变化 我

11、国心理测验的研究和开发 在心理障碍及其脑生物学基础的研究上有巨大优势,已做出了一些国际领先的结果 针对危险人群进行早期干预 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等研究和实际工作展开,心理学基础知识,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共性)与人格(个性)。心理过程又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人格包括意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41,第一节 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42,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察觉,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等心理活动,一、感觉和知觉二、记忆三、思维与想象四、注意,第一节 认知过程(Cogni

12、tive Process),43,感觉(Sensation),第一节 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感觉和知觉,概念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 属性的反映,44,意义1. 提供内外环境信息2. 保证机体与环境信息平衡(感觉剥夺实验),感觉(Sensation)特性,第一节 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感觉和知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45,感受性: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敏感程度,其高低用感觉阈限度量,一般分为两种,绝对感觉阈限(如视力表)差别感觉阈限(一块一元硬币放在你的手心,你能否感觉到呢?再把一个一毛钱的小硬币加放在一元硬币上面,你是否感觉到了重量的变

13、化? ),感觉(Sensation)特性,第一节 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感觉和知觉,感觉相互作用,46,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感觉适应 、感觉对比、视觉后像等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音乐减轻手术疼痛,食物凉热影响味道)、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 、联觉(“甜蜜的声音”、 “沉重的音乐”等 ),知觉(Perception),第一节 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感觉和知觉,概念 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47,感觉和知觉的关系,联系: 知觉来源于感觉两者都反映的是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区别:反映的对象

14、特性不同借助的器官不同对经验和知识的依赖不同,知觉(Perception)种类,第一节 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感觉和知觉,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49,知觉(Perception)特性,第一节 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感觉和知觉,选择性 整体性 理解性(不可理解图形) 恒常性 知觉定势,50,错觉(illusion),第一节 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感觉和知觉,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杯弓蛇影,风声鹤唳),51,一、感觉和知觉二、记忆三、思维与想象四、注意,第一节 认知过程

15、(Cognitive Process),52,记忆(Memory),第一节 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记忆,概念 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种类,53,三种记忆的比较,记忆(Memory),第一节 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记忆,过程信息加工观点:编码 贮存 提取,55,记忆(Memory),第一节 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记忆,遗忘: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或再现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第一天遗忘最快,知识储存量只剩33% 规律:遗

16、忘进程先快后慢遗忘的多少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长度的关系遗忘的多少与个体的心理状态的关系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的关系,56,一、感觉和知觉二、记忆三、思维与想象四、注意,第一节 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57,思维(Thinking),第一节 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思维和想象,概念 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思维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58,特性1. 间接性2. 概括性,思维(Thinking),第一节 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思维和想象,种类,59,(1)根据思维方式分类:动作/形象/抽象 (2)根据思维探索目标方向的不同分类:聚合/发散 (3)根据思维的结果是否经过明确的思考步骤和对过程是否有清晰的意识分类:直觉/分析 (4)按思维的创新程度分类:习惯性/创造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