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块卵石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621002 上传时间:2018-10-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做一块卵石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做一块卵石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做一块卵石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做一块卵石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做一块卵石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做一块卵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一块卵石(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 做一做一块块卵石卵石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2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3了解卵石的形成原因。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酒精灯的使用,广口瓶的使用。教学过程描述:教学过程描述: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各种石头吗?这些石头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汇报) 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卵石?(学生谈自己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卵石)小结:一块块卵石形态各异,颜色绚丽,带给人美的享受。可不要小看这小小的石头,只要同学们仔细留心观察、研究就会发现许多问题,揭开许多秘密。一、以学生

2、的兴趣引出探究的主题一、以学生的兴趣引出探究的主题1提出问题。(结合同学们对卵石的初步认识后引入)你们想不想自己做一块卵石,做一块卵石需要什么材料?(学生自由汇报)2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出示一块砖头)如果我们要把这块砖头变成卵石,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猜一猜。【因为学生中大部分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没有做过卵石。只是凭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 】(学生简单汇报)看来,同学们各有各的办法,你们的想法对不对呢?这节课,我们就亲自来做一块卵石,揭开其中的秘密,好不好?二、进行二、进行“做一块卵石做一块卵石”的探究实验活动的探究实验活动1实验指导。这里,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是砖块,因为石头

3、太坚硬,需要时间太长,我们只要有办法把砖块磨圆,也就证明我们能把石头磨圆。(实验材料每四个人一组,每组的实验装置为:小锤一把,砖块一块,带盖的广口瓶一个,水)大家觉得我们在做这个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学生简单交流)在每用一种办法前,都先用手摸一下砖块的棱角,注意砖块的前后变化;在做实验的时候,各个小组内要分工明确,积极合作;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我们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一块卵石。做实验的时候,各小组要分工明确,注意合作。(看到学生敲碎砖块后) ,同学们停一下,请先用手仔细摸一下碎砖块的棱角,做得差不多时,再摸一摸,进行比较。好,请同学们继续按照自己的办法进行实验。2

4、学生开始分小组实验。(师巡视指导,参与到学生中去,及时点拨)【此实验活动需要大约 1015 分钟,根据砖块的大小而定。待学生完全正常地进行实验时,教师开始让学生一边做,一边思考,自己是用什么方法使砖块变成卵石的。 】 3学生汇报交流。(简单评价学生的实验情况)现在各小组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成果,让大家一起来分享。其他小组的同学要认真听,以便与自己的实验结果相对照。(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明是用什么方法做的。每个小组都要到台上进行汇报,汇报时,老师都重点提问:“是用哪种方法做的?”师相机板书:碎石块、磨圆)【通过让学生做一块卵石的活动,让学生感知、体验石头变圆要经过的一些过程,为推想大自然中

5、卵石的形成原因作好铺垫。 】三、进行三、进行“大自然中的卵石是谁做的大自然中的卵石是谁做的”探究活动探究活动1提出问题。我们的卵石就是这样做出来的,大自然中的卵石又是谁做的?是谁来完成这些工序的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看哪个小组的讨论结果最有说服力。 (引导学生想象大自然中卵石的存在环境,将做卵石用到的方法与大自然的力量进行类比)2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学生简单汇报)【让学生用做卵石中使石头变圆的方法,类比大自然中卵石的成因。学生也可根据经验推想。 】(师相机点拨:大自然把石块变碎的力量:树、种子、水、温度)3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实验。(实验装置为:酒精灯,水槽里有水,页岩,镊子)现在,请组长到

6、前边来领取实验材料,各组同学先分好工,然后再开始实验。实验中同学们要注意配合好,要认真、细心,还要有耐心。【此观察实验活动大约需要 810 分钟,根据酒精灯火焰的强度而定。要保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直到每组同学都看到实验现象为止。 】4学生汇报与交流。通过给石头加热 、冷却的实验,同学们发现了许多现象。现在请各组根据自己的实验情况再结合其他小组的实验情况,将大量的实验信息进行分析,看能从中发现什么或得出什么结论。通过分析,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可根据学生汇报揭示:反复加热、冷却的过程中,石块会裂缝、破碎、掉落,说明温度的变化对岩石有破坏作用,以及风吹日晒、植物生长等也对岩石造成破坏作用,

7、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同时板书:风化)因为风化作用,高山上的岩石会破碎,滚落下来,滚落下来的岩石又是怎样变成卵石的呢?(学生自由汇报。教师板书:河水搬运 摩擦) 【引导学生得出卵石成因的结论,应注意综合性,既要体现岩石的风化作用,又要突出河水的搬运和磨圆作用。 】5小结:高山上的岩石因为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相互摩擦、碰撞,逐渐失去棱角而形成卵石。【在学生发现了温度的变化对岩石有破坏作用之后,教师适时简要的引导学生认识到还有许多作用也对岩石造成破坏,使学生体会到证据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以及类比推理能力。 】6引导学生发现并提

8、出新问题。(教师播放河边卵石形成过程的课件,学生发表见解,可能会提出:海边的卵石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四、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活动,将课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下四、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活动,将课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下1引导课下探究的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做些什么?(学生自由谈想法)2激发学生课下探究。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到不同河边、海边去观察各种形态的卵石,相信你会有更大的发现。【恰当引导学生课下进行拓展活动,可以使学生对卵石的成因获得更全面的认识,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类比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体会与反思:体会与反思:本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主要体现了以探

9、究活动为核心。在探究活动中,主要让学生根据实践经验对不易观察到的卵石形成现象进行推想,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兴趣是探究的源头一、兴趣是探究的源头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想方设法,让兴趣成为探究活动的持久动力,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探究、体验、发现。科学探究活动本身就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教师如果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的兴趣,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探究做一块卵石,在学生的生活中,各种形态的石头并不是一种陌生东西,对卵石的形成或多或少有一些模糊认识。为此,课前我设计了让学生说生活中在哪里

10、见过,并根据自己的认识谈卵石是怎么形成的。整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为探究活动提供依据。而对卵石究竟是怎么形成的,许多学生都没有认真思考过,研究过,因此用“卵石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探究兴趣荡漾开来,踊跃地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之中。做“卵石”的活动本身就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本身并非是训练学生做好卵石的技能,而是让学生在做卵石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做的。在“做卵石”活动后,抛出了“大自然中的卵石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样把学生的兴趣进行了有效的转移,使学生急于想知道答案,于是兴趣盎然的投入到下面的探究活动中。二、观察是探究学习的核心二、观察是探究学习的核心观察是科学探究的

11、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看到了” ,不等于“观察到了” ,科学历史上重大发现往往归咎于科学家细致观察的结果,如牛顿就是从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所以,良好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我们要培养学生在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真实的反映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如:在学生做模拟实验时,老师就让学生仔细观察。把看到的、想到的,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验证,来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用事实证明风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使学生体会到证据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意义。我们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全面的,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综合起来

12、,进行全面的观察,才会发它他们之间的关联。三、交流是探究学习的发现三、交流是探究学习的发现探究学习中,学生经过大量的实验,长时间的观察,每个同学都会发现许多问题。如何将这些各自的发现进行交流,达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是探究学习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只去实验而不去交流,学生就没有机会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概括这些思维活动,此方面的能力也就得不到训练,一些共性的实验现象也就不容易被发现,这样,探究学习的意义就会逊色很多。在学生每一次的实验结束后,老师都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交流分为这样几种类型, (一)是情感体验方面的交流,如谈做一块卵石的感受, (二)是发现问题后的沟通,如“在做风化模拟实

13、验时的发现”的陈述, (三)是学生探究活动成果的展示,如进行“做卵石”这一活动后各小组的发现。 (四)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想法和猜测的呈现,如“分析大自然中的卵石又是怎么形成的。 ”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交流中进行情感的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经历了一个科学的、细致的体验与共享过程,使探究学习活动不断往深处发展。四、动手能力是探究学习的体现四、动手能力是探究学习的体现新课程中倡导学生“做中学” ,其实是通过科学的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感悟, “动手”只是一种学习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

14、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是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 ,看不到“门道” 。所以我认为科学教学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订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提醒学生善于分析想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中抽出事物的本质。如:在探究做一块卵石时,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对卵石的形成提出他们的猜想;然后,让每个小组对于提出的猜想,根据多种实验材料,提出验证的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又培养了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