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专题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570982 上传时间:2018-10-02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3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专题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社会心理学专题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社会心理学专题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社会心理学专题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社会心理学专题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专题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专题课件(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會心理學專題 性別議題,東吳大學 蔡期輝,摘要,追求兩性的平等是現在台灣社會積極邁進的目標,為了因應兩性平等的潮流,傳統性別角色對於兩性的期待正不斷地被調整、修改。本研究透過對各個年齡層的男、女性受訪者的深度訪問,希望藉此瞭解現今台灣社會的性別角色型態相對於以往的傳統社會是否有實質上的改變。,何謂角色 ?,所謂角色乃是指對應於某個社會地位 ( position ) 而被 界定的一組行為。居於某地位的人通常能知曉社會對於該地位 的角色期望,而表現合乎角色期望的行為 ( 朱蘭慧,2003 )。 社會制裁( social sanction ) 是規範人們行為的重要力量 ( 丁 興祥、李美枝、陳皎眉

2、,1989 ; 劉秀娟、林明寬譯,1996 )。,性別角色如何形成?,(一) 社會角色理論根據社會角色理論(Social-role theory),男性和女性所採 用的是不同的社會角色典型,男女之間的性別角色差異是因 為人們對男性和女性的內在特質和能力有一些基本的假定, 而從事刻板的不同活動。,此理論發現,人們大多相信女性大眾性特質 ( 如關心他 人 ) ; 男性則較具統御性 ( 主宰的 ) 特質。因而認為女性適合 家管,要求她們符合家庭性的角色,並認為男性適合謀職, 而要求男性扮演統御職業性的角色。由於對男女兩性期待的 差異,造成兩性間的工作分工 (朱蘭慧,2003) 。社會角色論 主張性別

3、角色的形成主要來自於社會、文化影響的重要性。,(二) 社會學習論,Bandura 認為,人們不只會經由直接的經驗中學習,也會經由觀察別人而學習。社會學習論 ( social learning theory ) 基本上仍是偏重環境對人類行為及道德規範建立的影響,而其中又特別強調環境中楷模( model ) 人物的重要。外在的酬賞和楷模的作用都對兒童早期的社會化有重要的影響,父母親是兒童認同與模仿的對象,尤其是兒童會傾向於去模仿和他們同性別的父母,然後透過觀察,學習適合自己性別的行為 ( 朱蘭慧,2003 )。,(三) 生物演化論,根據生物演化論的說法,動物祖先運用於生存與生育的 有效策略和行為特

4、徵,會透過基因池( gene pool ) 的傳承 歷程遺留給後代,而以一種無意識的天賦傾向流洩在後代的 行為表現上 ( 李美枝,1996 )。,而男性和女性基於不同的生理構造 ( 男性身強體壯、女 性擁有生孕能力 ) ,為了能夠符合生存的需要,因而發展出 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男性在外在險惡的自然 環境狩獵、採集,女性負責維持下一代生命延續所需要的穩 定 ( 楊中芳,1996 )。這可能是兩性之間角色期待差異的起源,後來,因為生產方式的改變 ( 由採集、狩獵轉為畜牧), 加上先天上體能的優勢,使男性獲得了經濟權,因而有權力 制定制度 ( 維登,1994 )。而男性因為有父性不確定( 無 法

5、確定女方胎中所懷為自己的子嗣 )的疑慮,因此訂立妻子 必須守貞等男尊女卑的制度(Daly & Wilson,1982),將女性 的臣服制度化。,中國三千年來的兩性關係型態正符合了社會生物學理論中的男性偏好。男女掌控權力資源的懸殊差異是主因 ( 女性主義者認為這是因為體力上的性別差異 )。包括經濟性、政治性和知識性的權力資源操控了可跨越時空的資訊傳達媒介,制禮作儀,建立制度。一來是為了解決父性不確定的疑慮,二來是常犯自我中心之同意性效應的認知偏差,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制度於是建立,並流傳下來。,(四) 社會演化 vs 生物演化,一個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父權社會究竟是生物演化的 結果,還是社會演化

6、的產物,一直是社會科學家和演化生物 學家爭論不休的話題。現在一般都達到這樣的共識:演化生 物學家承認社會環境對人類行為有很大的影響力,而心理學 家與社會學家在近年來也愈來愈注意到,演化理論是分析人 類行為的一個有力工具 ( Noonan,1987 )。然而,現在面臨到 的是人類的行為受何者影響較大的問題。,演化生物學家認為,社會環境對人類行為有很大的影響 力,這是無庸置疑的事實,但不能就此推論人類的行為,受 社會性的影響大於生物性。就邏輯上來說,人是生物,生物 個體衍生出來的現象均屬生物性,包括社會制度。從演 化論的立場去解釋為何會有社會制度,及某種社會制度何以 能存在,這就是社會生物學的野心

7、。因此,要了解人類行為 ,都得從生物性著手 ( 徐嘉宏,1996 ) !,對此,社會科學家們有不同的見解。王雅各教授認為,站 在社會學者的立場,對於把人的研究歸因於自然、不易(可) 改 變、本質和個體的努力是抱持著猶豫的態度的。以人類身體的 本質和作為不同行為和現象的產生原因的學術努力必定有 其價值,但這種價值的重要程度和適用範圍是我們在探討任何 人的生物本能和行為的生理基礎時必須很小心謹慎的 。否則,過份強調人類行為基礎的說法,很容易陷入一種本質 的、不變的和決定論的窠臼中。,楊中芳教授認為,做生物觀點的嘗試是值得讚賞的, 因為只用男權中心理論似乎也不能完全解釋現代兩性 行為的差異和兩性關係

8、的問題。但與其用生物演化的角度 來解釋現代的兩性問題,強調現時性行為的社會生物基礎 ,追求普及全人類的生理遺傳因素,不如以社會演化的角 度,以每一時期與前一時期的關係為基礎來探討,較有說 服力。,石之瑜教授認為,西方的社會生物學以生物演化的邏輯 來探討某一主題時,浮現出西方社會科學的個人主義立場, 以微觀的角度予以分析,而忽略了巨觀的社會現象在演化過 程中的變化。以集體主義文化的中國為例,社會生物分析似乎應先揚 棄以個體生物需要為起點的作法,建立一套適合集體主義背 景的社會生物分析,方有助於中國父權現象的解析。,陳皎眉教授認為,先天遺傳、生理因素和後天文化、學 習因素在影響人類特質和行為方面均

9、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 此,綜合了生物、心理與社會因素的理論和模型近來特別受 到重視和肯定。,本研究者認為,生物性因素應是一切社會制度的基礎, 為了適應自然環境而延續生存,男、女性根據各自的生理結 構特徵,發展出適當的性別分工型態。因為男女從事不同的 工作,導致他們發展出不同的技巧和信念,後來男性獲得了 控制權,將這些信念掺入自己的偏好,編製成為社會的規範 和制度,久而久之,遵循這些規範行事便成為社會的期待。,那麼,兩性普遍的生理差異為何會在不同的社會建立起 不同型態的制度呢?此時便不能忽略生態環境在建立制度的 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了。誠如上述,將性別分工型態予 以制度化的用意在於使兩性各自發

10、揮生理結構特性的優點, 而能對自然環境有較好的適應。,因此,生物性因素並非如此精準、不可變通地決定制度 ,而要視生態條件而定,與環境有高度契合的制度才有助於 生活上的適應,也才得以沿用下來。以兩性關係來說,男性雖然在體力上佔有優勢,但男 尊女卑未必是必然的結果,體力較強,未必就佔有優勢, 而要視生態條件而定,擁有能夠獲取資源的特質的一方才佔 優勢 ( 徐嘉宏,1996 )。因此,不同的信念和價值觀 ( 母系 社會秉持著生育崇拜的價值觀 ),不同的地理環境,不 同的生產方式 ( 草原游牧、農耕或商業 ) 等生態條件的 差異,便誘發出不一樣的社會制度。,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性別角色的差異,是不同生物

11、基礎 和不同生態體系交互作用下的結果。然而,在眾多的社會規範中,有些呼應了兩性本能的需 求,有些為了維護社會秩序而違逆人性本能的慾望,也有些 只是為了滿足男性單方面的偏好,加上社會制度本身會隨著 時代的潮流而變更,父權體系因而也開始受到社會性因素的 涉入,扮演著加大和傳遞性別角色差異的角色。,因此,生物性因素和社會性因素對於傳統社會中的父權 體系的建構皆有重要的影響,惟兩者的比重並非穩定的、一 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因應不同時代的需求而互 有消長。,本研究者認為,隨著時間的遞移,生物性因素對父權社 會的影響大體上是愈來愈輕的,因為生物性因素創造了最早 的社會制度,而最早的社會制度經過修

12、改成為較新的社會制 度,最後成為符合現代的社會制度。每個時代的制度皆 是以前一時代的制度為基礎,將舊制度更改為更符合現實需 求的新制度,並可能或多或少加強了某些意識型態,因而兩 性最原始的生物差異漸漸被淡忘。,然而,長久以來的性別角色規範沒有太大的突破可能是 因為被根深柢固的意識形態所束縛,加以當時民智未開,教 育不普及,人們不敢挑戰傳統禮教制度的權威所致。這可能 就是為什麼在教育普及之後,女性意識迅速升高的主要原因,在兩性有了協商的共識和改良制度的能力後,兩性之間 的生理差異便顯得微不足道。許多勞力需求的工作和任務, 女性只要經過完善的訓練或藉由操作現代化的工具便能勝任 ,這要歸功於科技的進

13、步使得體力已不再是獲得資源的 重要特質 ;而男性目前除了不能懷孕之外,也能擔任育兒、 家管的工作。以目前的社會趨勢看來,為了追求兩性的平等 ,人們正努力藉由制度的規劃來克服生物性因素的影響。,為什麼要追求兩性平權?,傳統諸多不良的規範,限制了女性的天賦和發展,因此許 多的女性鼓起勇氣,要打破僵化的性別角色規範,從以往被壓 迫的痛苦中解放出來。但當我們仔細地去檢視性別角色對我們 所造成的影響時,不難發現其實男性也遭受到許多不同形式的 壓迫和不平等的待遇 ( 楊美雪,2000 ),如男性要追求男子氣概 、背負家庭生計、光宗耀祖等。,當男性體認到傳統制度中,男人也是受害者( 晏涵 文,1991 )

14、時,則兩性之間便不是敵對關係了,而是應該相 互合作地站在同一陣線,為推行兩性平等而一起努力,使兩 性都不再受到傳統規範的傷害。,研究問題,一、不同年齡層兩性的性別角色期待內容為何二、不同年齡層的兩性對現今社會與以往對性別角色期待是否有所不同三、不同年級層的男、女性對於性別角色規範的認同程度是否有所不同,研究對象,透過便利取樣,邀請三到七年級的男、女性受訪者共十四位。包括三、五、六、七年級男性各一位,四年級男性兩位 ; 三、七年級女性各一位,四、五、六年級女性各兩位,研究方法,質性研究透過深度訪談,蒐集影像記錄和文字 記錄進行分析,研究結果,一問題一結論:大致相同的性別角色期待不同年齡層兩性對於

15、男性和女性分別有怎樣的期待?從三年級到七年級的受訪者,不分男女,答案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對於男性的期待,普遍認為是要獨立、堅強與負責任。所謂的獨立是指不能養成依賴的個性,要具備各種能力; 堅強是指不表現出脆弱的情感 ; 負責任一方面對於個人的事務要有擔當,另一方面則是指必須背負起照顧家庭生計需求的責任,包括對妻女的保護,以及對父母的奉養。 同時,男性也是整個家庭的重心、支持者、領航者。,此外,男性也被期待有較大的抱負和較高的成就,並且負擔許多的社會責任。對於女性的期待,普遍認為是要做好打理家庭的工作,和生育、撫育子女,守本份。女性現在已經爭取到自我發展的空間,最好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可以自己照顧自

16、己。不過,其終極的目標仍舊是在結婚之後,能夠妥善地照料家庭和子女, 工作的話也必須以兼顧家庭為前提。,三年級的龍先生:20051029r_G_1_1 我的觀念也是很傳統,男主外、女主內,跟以前一樣。四年級的張先生:20051104r_G_1_1 男孩子應該要比較獨立之類的,譬如說,被依靠的,要自己創一 番事業,男孩子不能隨遇而安,在人家的屋簷之下他就說我好像長 不大阿! 一定要自己拚一番事業,所以男孩子會比較命苦 五年級的孫先生:20051031r_G_1_3 我只能講說真的太沉重,男性不能掉眼淚,然後男性不能喊累, 覺得男性你不能說你不行,不能覺得說你無能為力,有一些不合理 的價值觀或不合理的一些說法。六年級的張先生:20050827r_G_1_5 社會上對男性的期待就是立大功阿、行大業,三年級的龍太太:20051029s_G_2_1女生都是要有個職業吧!然後長大以後結婚就是要把家庭顧好,把小孩帶大、帶好,就這樣子。四年級的B小姐:20051004s_G_1_1 女性她比較是自我上的一個生活就可以,自我發揮 只要好好對自己盡到本份,盡力去做 男生不是單純他一個人想要怎麼過就怎麼過, 有時候很多他自己不願意面對的他也要去面對。 他一定要對自己、對家人、對父母、對祖先、對社會,他相對地範圍很廣,他假使光是獨善其身的話,別人會覺得說那這個人也不是能夠得到被尊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