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要应对新挑战

上传人:L**** 文档编号:55557456 上传时间:2018-10-01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2.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人才培养要应对新挑战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校人才培养要应对新挑战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校人才培养要应对新挑战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校人才培养要应对新挑战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校人才培养要应对新挑战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校人才培养要应对新挑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人才培养要应对新挑战(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校人才培养要 应对新挑战,北京师范大学 钟秉林 2013 年 11月 10 日 徐州,人才培养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二. 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讲什么,一. 人才培养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一)教育发展方式转变(二)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三)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四)高教投资体制改革(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高校人才培养要应对新挑战,(一)教育发展方式转变1. 事业长足发展,改革成就显著(1998-2012年)(1)规模急剧扩大高校招生数 :5 倍多, 在校学生数:5 倍多普通高校数: 1 倍多, 专任教师数:2 倍多毛入学率: 30%, 高考录取率: 75%(2)效益显著提高校均学生规模 : 近2倍, 生

2、师比:近 1 倍(3)经费平稳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2012年:4%,一. 人才培养面临新的严峻挑战,(4)结构不断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高等学校层次类型结构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层次类型结构(5)体制改革取得突破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人才培养体制 招生和就业体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6)大学功能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知识转移(文化传承创新与社会服务),(一)教育发展方式转变,2. 主要矛盾转化,发展方式转变(1)主要矛盾社会公众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迫切需求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短缺 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质量,长期积累、厚积薄发硬件、软件建设,师资队伍

3、,传统、文化、校风学风、办学特色 矛盾凸显、下移(非理性竞争)办班热、辅导热、择校风、条子生、高考移民、考试舞弊 热点问题:质量、公平,(一)教育发展方式转变,(2)发展方式 重大现实问题与时代任务:如何不断拓展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提高质量)如何合理配置有限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促进公平)如何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推进国际化) 以规模扩张和空间拓展为特征的外延发展 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发展 自主权扩大,质量建设主体地位强化,内涵发展任务繁重改革步入“深水区”,媒体和公众问责重点指向高等学校关键:提高教育质量,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一)教育发展方式转变,(二)经济发展方式调整

4、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约型增长: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升、管理创新调整经济结构(需求、产业),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城镇化1. 社会职业及就业市场变化研究产业结构、社会职业、人力资源需求和就业市场变化调整人才培养规格、专业结构、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效果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一. 人才培养面临新的严峻挑战,2. 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 !? 大学改革滞后,培养模式落后 就业形势严峻(系统工程)“十五”1090万;“十一五”2700万; “十二五”预计3600万,1998年以来,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增加 近7倍,(二)经济发展方式调

5、整,(三)科学技术迅猛发展1. 学科发展综合化探索:资源整合,跨学科研究和跨专业人才培养调整:内部学术治理结构,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 2. 信息量飞速增长,知识更新和成果转化周期缩短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调整人才培养规格,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视大学生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培养,一. 人才培养面临新的严峻挑战,3. 一些学科和技术领域孕育重大突破网络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航天工程、海洋工程优化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前瞻性和系统性;协同创新4. 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发生改变知识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知识传递方式由单向转向互动,大学知识权威遭到威胁,教

6、育实际效能受到质疑教师角色转变:传授者、组织者 学习伙伴(学习共同体)冲击: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教室布局探索: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第一课堂的改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多样化和个性化培养 (MOOC、翻转课堂、微课程),(三)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四)高教投资体制改革 大学生缴费上学构建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学校多种渠道筹集办学资金 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国际趋势的成本分担机制1. 受教育者 教育消费者 关注教育收益率,维权意识、民主诉求意识增强 重视学生权益诉求,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学生会制度,畅通学生意见表达渠道,保障学生知情权和权益申诉权,调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一.

7、 人才培养面临新的严峻挑战,2. 提高教学质量及改善生活条件的诉求增加 保证教学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和生活环境 加强科学管理和规范办学,保证教学质量和正常教学秩序及时消除失稳苗头,避免群体性公共事件的发生 3. 状告学校法人案例增多,校方败诉率较高 对学生诉求反应不敏锐、改进不及时、工作不到位 学生管理规章制度中的某些条款与上位法律法规相冲突反思学生管理机制,系统梳理和修订相关政策文件,(学籍管理、学历学位授予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保持与有关法律法规的“自恰性”,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四)高教投资体制改革,(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留学生数量大幅增加,教师国际流动明显加速2012年:出国留学人员:近

8、40万来华留学人员:近33万(200个国家和地区) 教学资源的跨国流动和传播势头迅猛2012年底,依法批准设立和举办的实施本科以上高等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732个、办学机构43个 国际化课程、教材和课件以及教学方式的跨国流动和共享高等教育理念、管理模式的跨国传播和融合,一. 人才培养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拓展办学视野,促进人员、资源双向流动 重视培养国际化人才或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借鉴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教学模式,引入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和现代教学方法,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鼓励学生和教师通过联合培养、合作研究、讲学游学、参加国际会议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吸引更多的外国学

9、生到中国留学 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在境外举办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促进中国教学资源的国际流动,(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二. 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明确培养目标和规格(二)加强专业建设和改革(三)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四)重视能力和素质养成(五)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六)科学研究要反哺教学(七)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八)营造优良育人氛围,高校人才培养要应对新挑战,(一)明确培养目标和规格 精英型、学术型、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实用型、高技术型、高技能型 遵循教育教学、人才成长规律 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选择权、个性特长发挥 探索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二. 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0、(二)加强专业建设和改革 专业设置:科学、规范(宽窄相宜) 专业结构调整:科学的学科专业体系 专业准入、调整和和退出机制 专业内涵更新,专业方向调整 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人才市场、就业,二. 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平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拓宽学科专业基础与加强职业能力训练 打破专业壁垒,加强跨学科/专业教育培育新兴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先进、实用) 整体优化:知识结构,课程体系前瞻性、系统性、实用性,二. 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四)注重能力和素质养成 独立思考能力、问题意识、批判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

11、 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创业意识 职业能力培养、职业技能训练首岗胜任能力与职业发展潜力 把握人才市场需求,加强系统设计,二. 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五)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探索多样化、个性化教学 注重探究式学习PBL、Seminar、capstone experience 、Case Study 等 改革第一课堂教学模式合作式、研讨式、自主式学习 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 变革教学观念学生主体(学为主)、师生互动,二. 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六)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完善教学评价、专业评价制度内部、外部(政府、第三方、国际) 质量标准、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反馈与改进制度建设、管理机制

12、 借鉴国际经验资源使用效率、学生学习效果内部保障体系的有效性 自主发展、自我约束,二. 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七)科学研究要反哺教学 高校的科研活动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呈正效循环 本科生早期参加科研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参加教授研究团队;设立本科生研究基金;校企合作 坚持教学科研相长,以科研促进教学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拓展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科研项目、经费、成果 课程、教材、实验、特色专业) 重视教学研究 学科/课程教学论、教学法,二. 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八)营造优良育人氛围 大学文化: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人文品格和价值理念(大学的灵魂)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 内化于大学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和学术品位外显于大学的制度规范、行为方式和物质条件 通过党建、思政工作、导师制、寄宿制等方式,在学习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等方面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创新型人才的养成提供良好环境和氛围,二. 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坚持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思想观念更新 先导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核心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 注重大学文化建设 基础 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保障,二. 人才培养是质量建设的核心,敬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