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课件——第九章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532123 上传时间:2018-10-01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1.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课件——第九章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城市规划原理课件——第九章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城市规划原理课件——第九章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城市规划原理课件——第九章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城市规划原理课件——第九章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课件——第九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课件——第九章(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础知识篇(城市规划原理第九章)设计规范篇(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 )设计实例篇,居 住 区 规 划,居 住 区 规 划,第 九 章,本章概要,9.1 规划任务与编制任务、规划内容9.2 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居住区的组成、规模、类型、规划结构9.3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规划设计原则、要点及要求,居住区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绿化、外部环境9.4 居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分析功能指标、建设强度指标、环境指标、其他指标、用地划分方法9.5 城市旧居住区的再开发旧居住区存在问题、特性、改造方法、再开发存在问题,9.1 规划任务与编制,(一)定义一般称“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

2、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二)任务为居民经济合理的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卫生、安全、宁静和优美的环境。,9.1 规划任务与编制,(三)规划内容1.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2.确定规模,即确定人口数量(或/及户数)和用地的大小;3.拟定居住建筑类型、数量、层数、布置方式;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允许设置的生产性建筑)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方式;5.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

3、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泊车量和停泊方式;6.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7.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规划方案;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9.2 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9.2.1 居住区的组成(一)组成要素: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二)组成内容:建筑工程(居住建筑)和室外工程(三)用地组成: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四)环境组成:1.内部居住环境2.外部居住环境:空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视觉环境、生态环境、小气候环境、邻里和社会环境,9.2 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9.2.2 居住区的规模(一)人口与用地,一般以人口规模作为主要的标志。(二)

4、影响因素:1.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800-1000m;2.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600-1000m;3.居民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3-5万人;4.住宅的层数对居住区的人口和用地规划都有很大影响。人口一般以5万人为宜,其用地规模应在50-100hm2。,9.2 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9.2.3 居住区的类型 (一)按所处位置分类城市内的居住区、独立工矿型居住区 (二)按建设条件分类新建居住区、旧居住区 (三)按住宅层数分类低层、多层、高层或各种层数混合修建的居住区13层称低层建筑;48层为多层建筑;8层以上称高层建筑;815层为中/小高层; 1525层为高层;26层以上为超高层

5、 。,9.2 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9.2.4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 (一)规划结构演变邻里单位居住小区、新村扩大小区、居住综合体、居住综合区 (二)影响因素居民在居住区内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方式、城市道路,9.2 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三)结构形式 见P379,图9-2-15-17,9.2 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见P380,图9-2-15-18、19,9.3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9.3.1 规划设计原则、要点及要求(一)规划原则、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设计要点整体性、经济性、科学性、生态性、地方性与时代性、超前性与灵

6、活性9.3.2 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使用要求、卫生要求、安全要求(防火、防震灾、防空)、经济要求、美观要求,9.3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9.3.3 居住区住宅(一)住宅类型的选择1.住宅类型第一类:供单身人居住的建筑,一般称为(单身)宿舍。第二类:供以家庭为居住单位的建筑,一般称为住宅;(P385-表9-3-1)2.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的关系住宅层数、进深、长度、层高3.合理选择住宅类型住宅标准(面积、质量)、套型和套型比、确定住宅建筑层数和比例、适应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的特点和居民的生活习惯、有利于节约用地、城市建筑面貌的要求,9.3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二)住宅的规划布置住宅群体的组合(1)住宅

7、群体平面组合:行列布置、周边布置、混合布置、自由式(P388图9-3-2、3、4、5)。(2)住宅群体组合:成组成团、成街成坊、整体组合方式(P388图9-3-11、12)。(3)空间组合:对比(长短、高低、简单与复杂)、韵律与节奏、比例和尺度、色彩、绿化、道路、建筑小品。(4)住宅与公共建筑的组合:插入式、外接式、半插入式、院落式(P407图9-3-46).(5)住宅群体组合与日照、通风和噪声的防治布局、绿化、地形、人工障壁,9.3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三)住宅间距低层、多层和低于24米的中高层住宅:前后间距不得小于规定的日照间距;两侧间距考虑交通和消防要求,一般侧面无窗时不得小于6米,侧面

8、有窗时不得小于8米高于24米的中高层和高层住宅:前面的间距应按其前面住宅的高度来决定,采用规定的日照间距;侧面间距一般要求不小于13米。,9.3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9.3.4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一)规划分类1.使用性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它八类设施。 2.使用频繁程度:居民每日或经常使用的,必要的非经常使用的3.按营利与非营利分类(二)指标的制定和计算方法千人指标、千户指标、民用建筑综合指标千人指标:即每千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9.3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表9-2:公共服务设施控制指标(m2/人),9.3

9、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三)规划布置1.布置要求 (1)基层服设施的设置应方便居民,满足服务半径的要求。 (2)应设在交通比较方便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段,并要考虑职工上下班的走向。(3)如为独立的工矿居住区或地处市郊的居住区,则应在考虑附近地区和农村使用方便的同时,还要保持居住区内部的安宁。(4)各级公共服务中心宜与相应的公共绿地相邻布置,或靠近河湖水面等一些能较好体现城市建筑面貌的地段。,9.3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2.布置方式 第一级(居住区级):专业性的商业服务设施和影剧院、俱乐部、图书馆、医院、街道办事处、派出所、粮管所、房管所、邮电、银行等为全区居民服务的机构。第二级(居住小区级):油粮店、菜

10、站、综合商店、小吃店、幼托、小学等。第三级(居住组团级):居委会、卫生站、青少年活动室、退休工人活动室、服务站、小商店等。按二级或三级布置。3.文化商业服务中心布置方式沿街线状布置、独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沿街和成片集中相结合4.商业服务设施的布置方式 设在住宅或其他建筑的低层,独立设置,9.3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四)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1.居住小区级中小学的规划布置2.居住组团级幼托的规划布置(五)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步骤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应与住宅建设的步骤一致。首先配置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待到一定的人口规模时,再建造居住区级的公共建筑。(六)居住区(街道)工业的规划布置

11、居住区工业应是无污染,无噪声,占地较小,运输量不大的无害工业,一般应以为人们生活服务的项目为主,参加居住区工业生产的人员,以在本居住区的居民为宜。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分布方式。,9.3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9.3.5 居住区道路(一)功能要求和分级1.功能要求(1)以步行、自行车交通为主;在规模较大的居住区内,还要考虑出租车、私人摩托车和小汽车。(2)通行清除垃圾、递送邮件等市政公用车辆。(3)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和工厂的货运车辆通行。(4)满足铺设各种工程管线的需要。(5)道路的走向和线型是组织居住区建筑群体景观的重要手段,也是居民相互交往的重要场所(特别是一些以步行为主的道路)。(6)另外,考

12、虑救护、消防和搬运家具等车辆的通行。,9.3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2.等级分类(1)居住区道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外交通联系,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m。车行道路宽度不应小于9m,如需通行公共交通时,应增至10-14m,人行道宽2-4m不等。(2)小区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交通联系。道路红线宽度一般10-14m,车行道宽度6-8m,人行道宽1.5-2m;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3)组团路: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交通联系,路面宽4m-6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无供热管

13、线的不宜小于8m; (4)宅间小路: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9.3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二)设计要求和规划原则1.设计要求(1)居住区道路系统应根据功能要求进行分级。(2)道路走向要便于职工上下班,尽量减少反向交通。住宅与最近的公共交通站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500m。(3)充分利用和结合地形,如尽可能结合自然分水线和汇水线,以利于雨水排除。(4)在进行旧居住区改建时,应充分利用原有道路和工程设施。(5)车行道一般应通至住宅建筑的入口处,建筑物外墙面与人行道边缘的距离应不小于1.5m,与车行道边缘的距离不小于3m。(6)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宜超过120m,在尽端处应能便于

14、回车。(7)如车道宽度为单车道时,则每隔150m左右应设置车辆互让处。(8)道路宽度应考虑工程管线的合理敷设。(9)道路的线型、断面等应与整个居住区规划结构和建筑群体的布置有机的结合。(10)应考虑为残疾人设计无障碍通道。,9.3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2.规划原则(1)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城市交通系统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应选择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 (2)小区内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道路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 (3)有利于居住区内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建筑物布置多样化; (4)当公共交通线路引入居住区组

15、阁,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5)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 (6)满足居住区的日照通风和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 (7)城市旧城区改造,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各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 (8)应便于居民汽车的通行。,9.3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三)布置形式1.人车分行:由车行和步行二套独立的道路系统所组成。“雷德朋系统”2.人车混行:是居住区最常见的交通组织方式。3.人车共存:强度人性化的环境设计,人车不是对立而是共存,将交通空间与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4.人车部分分行居住区:丁字形、十字形、山字形;居住小区:环通式、尽端式、半环式、混合式。,9

16、.3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四)静态交通组织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置方式,室外、室内、半地下或地下等多种存车方式。1.自行车规划布置2.停车场(库)规划规范(1)居民汽车停车率不应小于10%; (2)居民区内地面停车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不宜超过10; (3)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方便居民使用,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m; (4)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留有必要的发展余地。,9.3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9.3.6 居住区绿化(一)居住区绿地的功能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遮阳,隔声,防风、防尘,杀菌、防病,提供户外活动场地、美化居住环境(二)绿地组成与标准1.绿地组成公共绿地、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专用绿地、宅旁和庭院绿地、街道绿地2.绿地指标平均每人公共绿地面积和绿地率。其中,组团不少于0.5m2/人,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m2/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m2/人。 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造不宜低于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