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医案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5477825 上传时间:2018-09-30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案医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医案医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医案医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医案医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医案医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案医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案医案(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宋 金 元名医医案选评,钱乙医案 李杲医案 张从正医案 朱震亨医案,主要内容,钱乙医案,钱乙(公元10321113年),字仲阳,宋代东平人(今山东东平县人),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专业化的儿科医生。著有小儿药证直诀传世。 钱乙首次将儿科疾患用五脏虚实寒热为纲加以分证归纳,每证分别五脏寒热补泻进行辨证论治,至今仍沿用于临床。 善于治疗小儿吐泻惊风,泻青丸、泻黄散、泻白散等为其所创之方。 他的病案共有亲手治验儿科各证19则,全部载于小儿药证直决之中。 医案来源:小儿药证直决,肺热咳嗽案,东都张氏孙九岁,病肺热。他医以犀、珠、龙、麝、生牛黄治之,一月不愈。其证嗽喘闷乱,饮水不止,全不能食。钱氏用使君子圆

2、、益黄散。张曰:本有热,何以又行温药?他医用凉药攻之,一月尚无效。钱曰:凉药久则寒不能食,小儿虚不能食,当补脾,候饮食如故,即泻肺经,病必愈矣。服补脾药二日,其子欲饮食,钱以泻白散泻其肺,遂愈。张曰:何以不虚?钱曰:先实其脾,然后泻肺,故不虚也。,按:,病因病机分析:此案本属肺中有热,因误用辛香走窜之药,不仅药不中病,肺气更加上逆,且波及于脾,脾失健运,形成肺实脾虚之证。辩证分析:本肺热而用辛香之药,肺气更逆而见嗽喘闷乱,热蕴于里,肺阴受伤,故见饮水不止,引邪深入,伤及于脾,则全不能食。,论治分析:本案治之棘手。若补脾之虚,易致肺气更加壅郁,单泻肺之实,又恐重虚脾阳。钱氏善于掌握肺脾关系,采用

3、先实脾后泻肺之法,先以使君子驱邪之品,但以益脾为主,候其脾气来复,饮食既见,再以泻白散泻其肺中郁热,因而竟获全愈。本案先益脾,后泻肺,这是培土生金在临床上的变法,并说明正确解决五脏间的虚实补泻,对提高疗效、防止并发症的出现,有着决定性的意义。龙、麝等香窜药物既易耗散阳气,亦能损伤阴液,用之不当,不仅不能去病,而且易引病邪深入,应引以为戒。,李杲医案,李杲(公元11801251年),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宋金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市)人,创“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为中医脾胃论的创始者,对论治内伤杂病有卓越的贡献,后人也称之为补土派开山,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他临床经验非常丰富,治疗独具特色,善用补脾

4、胃、升阳气、泻阴火之法调理各科疾病。对明清的内科学影响很大,如薛立斋、汪石山、李中梓、张璐、胡慎柔等都是善于补脾的医家。 其医案散见于兰室秘藏及脾胃论二书中。 医案来源:兰室秘藏,普济消毒饮,功用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主治大头瘟。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灼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有力。(本方常用于丹毒、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淋巴结炎伴淋巴管回流障碍等属风热邪毒为患者。),大头瘟案,泰和二年四月,民多疫病,初觉憎寒壮热体重,次传头面肿甚。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头伤寒,染之多不救。张县丞患此,医以承气汤加蓝根下之,稍缓,翌日其病如故,下之又缓,终莫能愈,渐

5、至危笃,请东垣视之,乃曰:半身以上天之气也,邪热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面而为肿,以承气泻胃,是诛伐无过,殊不知适其所为病故。,大头瘟案,遂用芩连各15g,苦寒泻心肺之火;元参6g,连翘、板蓝根、马勃、鼠粘子各3g,辛苦平清火、散肿、消毒;僵蚕0.7g,清痰利隔;甘草6g以缓之,桔梗0.3g以载之,则诸药浮而不沉;升麻0.7g,升气于右,柴胡0.5g,升气于左。清阳升于高巅,则浊邪不能复居其位。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用人参6g以补虚,再佐陈皮6g以利其壅滞之气,名普济消毒饮子。若大便硬者,加大黄,共为细末,半用汤调,时时服之,半用蜜丸噙化。且施其方,全活甚众。,按:,大头天行,为感受风湿热

6、毒而得,清热解毒乃其正治之法,但治疗需因人而异。平素正气本虚,或老人妇幼,罹患此疾,标证虽急,亦必得加入补中升阳之品。此患者经屡下之后,正气必伤,故东垣以少量人参、陈皮、甘草扶助正气。升麻、柴胡之用一举有三善:一者引诸药直达病所;二者诸药苦寒,升麻、柴胡之发散,可防其凝聚;三者人之气机,肝升于左,肺降于右,脾胃为枢,而升麻入肺,柴胡升肝,且升、柴可助升发脾阳,资助正气抗邪,再以诸清热解毒之主药攻之则效果显著。 东垣善用泻火法为主治疗急性热病,但亦不忘升阳泻火二者的统一关系。,张从正医案,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宋金时考城人(公元11561228年)。张从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攻邪派的宗师。他主张

7、“病由邪生,攻邪已病。”创汗吐下三法赅众法,包治百病。他运用三法娴熟的程度是空前的。后人王中阳创礞石滚痰丸治疗诸病,以及日本中神琴溪善用汗吐下法皆是效法张从正之法。 医案来源: 儒门事亲,便秘案,戴人过曹南省亲,有姨表兄,病大便燥涩。无他证,常不敢饮食,饮则大便极难,结实如针石,或三五日一如圊,目前星飞,鼻中出血,肛门连广肠痛,痛极则发昏。服药则病转剧烈,巴豆、芫花、甘遂之类皆用之,过多则困,泻止则复燥。如此数年,遂畏药性暴急不服,但卧病待毙。戴人过诊,其两手脉息俱滑实有力,以大承气汤下之,继服神功丸、麻仁丸等药,使食菠菱葵菜,及猪羊血作羹。,百余日充肥,亲知见骇之。呜呼!粗工不知燥分四种:燥

8、于外,则皮肤皱揭,燥于中,则精血枯涸,燥于上,则咽鼻焦干,燥于下,则便溺结闭。夫燥之为病,是阳明化也,水寒液少,故如此。然可下之,当择之药之。巴豆可以下寒,甘遂、芫花可以下湿,大黄、朴硝可以下燥。内经曰:“辛以润之,咸以软之。”周礼曰:“以滑养窍。”,病因病机分析:大便燥结之证,多因恣食酒浆,或过食辛热厚味,胃肠燥热,津液亏少,是以粪坚结而大便燥涩。辨证分析:因本案属阳明实热燥结为主,故脉象滑实有力,燥结久则液竭津枯,病情经久不愈,饱则大便极难,是饱则实其所实,目前星飞,鼻中出血,均为阳热亢盛之象。,论治分析:子和治疗大便燥结,同样用辛苦咸寒的大承气汤攻下,以软坚泻热而通燥结。燥结未有不伤阴者

9、,津液既伤,泻后必更枯燥,故张氏于泻下后继用神功丸(人参、大黄、诃子皮、麻子仁、蜂蜜)、麻仁丸润下通幽行气润燥,以巩固大承气汤的疗效。兼食以濡润滑利之菜(增加纤维素),则可免泻止复燥之弊。再用猪羊血羹,补之以味,扶助正气。如此治疗,药后不仅燥润肠通,竟至百日后身体充盈肥壮,完全恢复健康。如果只用下法,病必不除。足见张氏对下法的运用,灵活多变,并不一定硬攻到底,这是他识见精到之处。同时,也体现了“治病当用药攻,养生当用食补”的学术主张。,朱震亨医案,朱震亨(公元12811358年),字彦修,人称丹溪翁,元代金华(今浙江境内)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丹溪学派之开山,是滋阴一派的宗师。 其主要学术观

10、点有“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 从其医案可以看出,丹溪特别详于诊脉。因此后人说:“杂病重脉,温病重苔”,“杂病用丹溪”,说明他在内科杂病辨证论治方面的贡献是很大的。,“族叔祖年七十”案,族叔祖年七十,禀甚壮,形甚瘦。夏末患泄利至深秋,百方不应。予视之,曰:病虽久而神不悴,小便涩少而不赤,两手脉俱涩而颇弦。自言膈微闷,食亦减。因悟曰:此必多年沉积,僻在胃肠。询其平生喜食何物,曰:我喜食鲤鱼,三年无一日缺。予曰;积痰在肺,肺为大肠之赃,宜大肠之本不固也,当与澄其源而流自清。以茱茰、陈皮、青葱、蔍苜根、生姜煎浓汤,和以沙糖,饮一碗许,自以指探喉中。至半时辰,吐痰半升许,如胶,是夜减半。次早又饮,又吐半升而利止。又与平胃散加白术、黄连,旬日而安。,此案以虽然久病而精神不衰减,并且胸膈满闷,而判断为肺胃痰积。脉弦为痰饮,涩为久病。痰饮为五谷所化生,虽然为病邪,亦能养人,所以说“病久而神不悴”,此为痰饮病的特点之一。用吐法者,吐法有宣泄痰饮之功并且可以升提气机以止泻。涩脉为瘀血,亦为痰气阻闭之久病,为丹溪心法之一。 又,蔍苜根,不详。又作“芦荟根”,或是。病之有本,犹草之有根也,去叶不去根,草犹在也。 治病必求其本,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