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养殖鱼类病害防治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477383 上传时间:2018-09-30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4.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水养殖鱼类病害防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海水养殖鱼类病害防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海水养殖鱼类病害防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海水养殖鱼类病害防治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海水养殖鱼类病害防治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水养殖鱼类病害防治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水养殖鱼类病害防治课件(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水养殖鱼类病害防治,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周 宸,一、海水鱼常见病及防治1.病毒病2.细菌病3.寄生虫病 二、用药安全的原则 三、药物的使用方法,虹彩病毒病,症状:病鱼游动失去平衡,常缓缓浮游在水面,病鱼体色较黑或体表无明显症状,停止摄食。解剖病鱼鳃极度苍白,部分鱼有烂鳃现象;脾脏肿大变硬,紫黑色;肝脏点状出血,肥大;肾脏异常肿大,充血,糜烂,颜色变深。,流行情况:夏季高温期为主要流行季节,79月是发病高峰期,病鱼多为体长10cm左右的当年春苗,体长10cm以下或体重50-150g的鱼亦有发现病情。此病蔓延迅速,死亡率较高,发病网箱的鱼逐渐死亡,半个月内死亡率可达3050,病情特别严重者也有在几天

2、内死亡率达70以上。,病原:病毒粒子为二十面体,横切面正六边形,直径138-158nm 。 诊断:肉眼观察病鱼体表完整,解剖内脏可见肝肾充血、肿大,典型症状为肝尖充血或整个肝脏点状出血。,确诊:PCR检测或 电镜观察病毒粒子。,病毒性神经坏死病,仔 鱼,病原:野田病毒。病毒粒子20面体,无囊膜,直径30nm。,症状:病鱼不摄食,腹部朝上,在水面作水平旋转或上下翻转,呈痉挛状。解剖病鱼,鳔明显膨胀。,鲈 鱼,牙 鲆,鰤鱼,真鲷,鳍条间,体 表,防治方法:目前鱼类病毒病仍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应以预防为主。夏季高温期,应适当降低养殖密度,保持水流畅通,投喂新鲜优质饵料,定期在饵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鱼油

3、、多糖类等投喂,以提高鱼体免疫力,特别是投喂一些具有抗病毒、广谱杀菌和清热解毒的板蓝根、大黄、黄连、连翘、地丁、金银花等中草药,有一定预防和治疗效果。,溃疡病,症状:鱼体发白,体表出血,身体两侧大片溃烂直至肌肉。感染初期,病鱼无食欲,离群慢游,腹部朝天打转。,敏感药物: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氟苯尼考,哈维氏弧菌(V.harveyi),腐败假单胞菌(P.putrefaciens),病原:,溶藻弧菌病,流行情况:弧菌病是海水鱼最常见、多发的细菌病,411月均可发生,但以夏季高温期为盛。46月发病主要由于越冬后鱼体质较弱,抵抗力下降,随着水温升高,在越冬期间造成的创伤导致感染发病;711月发病主要由

4、于体表寄生虫(如刺激隐核虫和贝尼登虫)造成的继发性感染。在放养密度大、水质较差的水域发病相对严重。弧菌病感染迅速,死亡率可达90%左右。诊断:取病灶处组织镜检,可见微弯曲的细菌即可初诊,进一步通过分离、纯化培养、人工感染等细菌学的方法进行鉴定,以确诊病原菌。,病原:溶藻弧菌(Vibro alginolyticus),副溶血弧菌病,病原:副溶血弧菌(V.parahaemduticus),诊断方法:一般从病鱼症状可初诊。如果不出现典型症状,确诊需经细菌分离鉴定。,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高度敏感。治疗方法:1、庆大霉素0.05-0.1%混入饵料中制成药饵,连续投喂3-5天。2、复方新

5、诺明0.2%混入饵料中制成药饵,连续投喂57天。,其它鱼类弧菌病,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牙鲆、真鲷、大菱鲆、鲈鱼、黑鲷 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真鲷、牙鲆、黑鲷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牙鲆、大黄鱼 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大菱鲆、牙鲆、鲈鱼 河弧菌(Vibrio fluvialis)石斑鱼、大黄鱼 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黑鲷、石斑鱼 弧菌(Vibrio sp.)红鳍东方鲀 最小弧菌(Vibrio mimicus)真鲷 美人鱼弧菌(Vibrio damsela) 大

6、菱鲆 海弧菌(Vibrio pelagius) 大菱鲆 费氏弧菌(Vibrio fischeri) 大菱鲆 发光弧菌(Vibrio luminosus) 大菱鲆,鰤鱼,鲈鱼,链球菌病,症状:多数是病鱼先出现食欲减退、活力丧失、漂游于水面等症状,继而在体表、鳍基部及肛门处有出血现象,眼球混浊变白、突出,最后眼球脱落。剖检可发现全身性出血性败血症,腹部膨大、血样腹水、肝脏肿大易碎等病变。,鳃盖内侧充血发红或剧烈出血,鰤鱼链球菌病,眼球突出,眼球周围充血,流行情况:不论是海区网箱养殖,还是池塘养殖的鱼都有病例报告,而且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鱼类感染途径可能是由食物而来,若投喂的低值杂鱼等被链球菌污染

7、,加上水质环境不良等因素影响,很容易暴发此病。全年都可发病,79月的高温季节易流行,水温降至20以下时则较少发生。诊断方法:一般从病鱼的突眼和鳃盖内侧出血以及肠炎就可初诊。如果不出现典型症状,确诊要靠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该菌对氨苄青霉素等有敏感性,每千克鱼每天用20-50毫克混入饵料中投喂,连喂5-7天。,巴斯德氏菌病,病原:杀鱼巴斯德氏菌 (Pasteurella piscicida),症状:病鱼首先失去 食欲,继而离群静止于网 箱底部,不久即死,体表 几乎看不出症状。主要症 状是内脏上有许多小白点,特别是脾脏和肾脏内都有许多白点。白点形状不规则,大多数近于球形,直径一般为1mm左右。白点

8、是由菌落,外包一层纤维组织形成的。肾脏中白点很多时呈贫血状态。脾脏中白点很多时肿胀而带暗红色。,流行情况:此病在水温20以上时,大雨过后海水盐度下降时最易发病,在79月间,真鲷幼鱼发病流行,病鱼没有任何明显症状,突发性大量死亡。养殖的黑鲷幼鱼患此病时死亡率高达90%。该菌在富营养化的海水中能生存相当长的时间,在一般海水和底泥中也能长期存在。诊断方法:从肝、肾或其他内脏中发现有小白点就可初诊。确认时须做细菌学检查。,病原:溶血巴斯德氏菌 (Pasteurella haemolytica),敏感药物: 甲氧胺嘧啶 多粘菌素B 庆大霉素 卡那霉素,爱德华氏菌病,症状:病鱼厌食、行动迟缓,头部、尾鳍和

9、背鳍出血溃烂。,肝、肾、脾脏有白点状脓疡病灶,肿大,并有腐臭味。,肌肉类似打印病的近圆形溃疡病灶。,牙鲆爱德华氏菌病,眼球变白浊。腹部膨胀,腹腔积水,带血色,恶臭,肝、脾、肾肿大,褪色,伴随有肠炎。,病原: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流行情况:该病原菌宿主范围很广,主要流行在夏、秋季节。主要危害体重150g以下的1龄幼鱼。该病经口感染的可能性较大,也可能经皮或鳃的损伤处感染。放养密度过大,水流缓慢、富营养化的海区发病率高。敏感药物:强力霉素 、复方新诺明 、二甲胺四环素 、庆大霉素 等。,隐核虫病,症状:隐核虫主要寄生在鱼的体表和鳃上,肉眼可见病鱼体表布满小白点,严

10、重时形成一层浑浊的白膜。病鱼严重不安,绕网箱狂游或跳出水面,不断在固着物上摩擦身体,引起皮肤出血发炎、溃烂,导致细菌继发性感染。病鱼停止摄食,体质黑瘦,游泳迟钝,最终因鳃组织毁损窒息而死。,总结,流行情况:流行季节47月,10月亦有所见,虫体最适繁殖水温为2327,适宜盐度为22.426.2,pH值为7.78.0,尤以水体中富含有机质且水流较缓、养殖密度大时最易发病。虫体无需中间宿主,靠包囊及其幼虫传播,传播速度快,苗种、成鱼均可被迅速感染,死亡率高,短期内可致毁灭性死亡。,病原:刺激隐核虫(Cryptocampn irritans)。寄生在鱼体上的虫体为卵圆形或球形,成熟个体直径0.4-0.

11、5mm,体被等长而均匀分布的纤毛,缓慢地旋转运动。,1、将病鱼捞出用淡水浸洗,操作时间视鱼的耐受程度为510min,淡水浸洗后 90的虫体破裂死亡,再辅以抗菌素治疗,以防细菌继发性感染,连续23d。淡水浸洗仍不失为刺激隐核虫病治疗最经济又安全可靠的有效方法,但其缺点是操作麻烦,鱼体应激反应大,且大规模养殖时因工作量太大而无法实施。淡水浸洗法操作时尽量避免在中午阳光暴晒、高温时进行,并注意药浴淡水与海水温差不能过大。2、20010-6的福尔马林海水增氧浸洗20min。,车轮虫病,症状:寄生部位为鱼体表及鳍、鳃等处,尤以鳃更为常见和严重。车轮虫以病鱼破碎的上皮细胞或细菌为主要食物。寄生数量少时鱼不

12、显症状,但在大量寄生时,由于虫体在鳃丝及体表不断转动,虫体的齿钩使鳃上皮组织脱落、增生,刺激鳃丝分泌过多黏液,导致病鱼呼吸发生障碍。,病原:车轮虫(Trichodina spp.)。能引起车轮虫病的车轮虫有数十种,虫体大小 2040u,虫体侧面观如毡帽状,反面观圆碟形。隆起面为前面(口面),相对凹入为反口面(反面)。,流行情况:全年均可发生。发病高峰期为高水温季节,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常与刺激隐核虫、淀粉卵涡鞭虫等交叉感染。对于成鱼来说,同时有其他疾病存在时,车轮虫能加重病情,导致病鱼死亡,以池塘养殖或水流不畅、水质不良的海区为盛。防治方法:先用福尔马林2040毫克/升泼洒全池,1214小时后

13、,换水后再使用l1.5克/吨络合铜,隔日再追加0.51克/吨络合铜,长期药浴。,瓣体虫病,症状:虫体主要寄生在鱼鳃及皮肤上,病鱼分泌大量黏液,鳃部呈灰白色,黏有泥样污物,导致口和鳃盖闭合困难。病鱼胸鳍向外伸直,浮于水面,游动缓慢,23d内死亡。该病具有隐蔽性,大部分病鱼直接沉到网箱底部死亡,待发现时已造成很大损失,应特别注意观察。,病原:瓣体虫(Petalosoma spp.)。虫体椭圆形,背腹扁平,背部微隆起,腹面平坦,前部较薄,腹面有一圆形胞口,能够伸缩。后部较厚,稍偏一侧有一卵圆形核。虫体大小为5298u,半透明。在其前部及其背部前缘有丛生纤毛,虫体能够借助纤毛的摆动在水中迅速游动。,流

14、行情况:每年58月为流行高峰,水温2027,主要危害10cm以下的苗种,尤其是晚春初夏入箱的5cm以下的小苗。该病蔓延迅速,死亡率相当高,严重时23d内全部死亡。,防治方法1、用淡浸洗病鱼2-4分钟,可杀死95以上的虫体,少量隐藏在鱼体分泌黏液中的瓣体虫,隔日重复操作一次可基本治愈,而红点石斑鱼在静止的淡水中30分钟,在流动的淡水中60分钟都是安全的。所以淡水浸洗海水鱼体表寄生虫病既经济、方便、安全,又无药物残毒和副作用。2、用1-2ppm的硫酸铜海水溶液浸洗病鱼,在水温30左右、pH值7.9、比重1.0173时,浸洗1小时,次日再重复一次,有显著疗效。3、用浓度为 20010-625010-

15、6福尔马林海水增氧浸洗1020min有显著疗效。,粘孢子虫病,症状:肝、肾、脾等内脏以及肠系膜等出现白色孢囊,严重者内脏布满大大小小的孢囊,大的直径可达7mm。病鱼拒食、游动失衡、体色发黑、消瘦,衰竭而死或合并细菌性、寄生虫病感染而死亡。,流行情况:粘孢子虫可在大黄鱼体内持续寄生,从感染到发病病程较长,如果鱼体强壮,环境良好,则孢子虫的增殖受到鱼体免疫力的抑制而维持在较低水平,鱼体不发病。倘若感染鱼遇不良环境或本身体质下降,则粘孢子虫在鱼体中大量增殖,与细菌或其它寄生虫合并感染而引起较大规模死亡。,病原:虫体椭圆形或梭形,长10-13.5m,宽5m,外壳的合缝有一明显隆起的嵴,嵴宽2m纵贯外壳

16、。虫体逸出后,外壳易弹开,呈“V”型,圆形滋养体逸出,滋养体直径8-10m,有一圆形核,核径为3.5-4m。滋养体逸出后逐渐变为椭圆形。,滋养体,匹里虫病,病原:匹里虫,呈梨形,长度为7-10微米,宽度为2-4微米。症状:轻度感染的病鱼没有明显的症状;严重感染者,鱼体瘦弱,体表擦伤,鳞片易脱落,腹部膨大,腹壁肌肉变薄,肋骨明显突起,解剖病鱼,腹腔内有许多大小不一的黑色包囊,最大的8mm,重者充满整个腹腔。切开包囊,内为白色,镜检,可见大量的匹里虫。,流行情况:匹里虫病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全年都有发生,但以4-11月份检出率较高。幼鱼和成鱼均可感染,但以1年龄以上的成鱼较常见。诊断:剖检可见病鱼腹腔、肠系膜和其它肠道器官表面有许多大小不一的黑色包囊,可诊断。,本尼登虫病,症状:本尼登虫寄生在鱼体表、鳍条及眼睛里。虫体不仅以鱼的上皮细胞、黏液和血细胞为食,其后吸盘大钩还会钩、撕宿主的表皮和肌肉,造成组织损伤。贝尼登虫大量寄生时,病鱼皮肤黏液增多,体表伤口引发细菌感染,发生严重炎症,鳞片脱落,尾部、鳍基部充血,体表溃疡穿孔,头部磨损呈蜂窝状裸露,出现烂颌、烂尾等症状。病鱼焦躁不安,在水表面狂游不止,不断向同边摩擦,造成鱼体消瘦,直至衰竭而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