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好)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55462629 上传时间:2018-09-30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2.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莲说(好)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爱莲说(好)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爱莲说(好)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爱莲说(好)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爱莲说(好)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爱莲说(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莲说(好)(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爱,莲,说,“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说,宋代著名哲学家。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他人品极高,胸怀磊落。曾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又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文章。,重点词注音,周敦颐 (y) 可爱者甚蕃 (fn) 出淤(y)泥而不染 濯(zhu)清涟(lin)而不妖 不蔓(mn)不枝 可远观而不可亵(xi)玩焉 花之隐逸(y)者也 噫(y) 陶后鲜(xin)有闻,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 2、速度舒缓一些

2、3、注意抑扬顿挫,要有高低起伏(骈句,散句结合) 4、读出感情,骈句,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句子。,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一扬 一抑,语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水陆草木之花, 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重 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疏通文意,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

3、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 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只喜爱菊。 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的,多,只,从,唐,表程度深,予 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 染,濯 清涟而不 妖,中通外直,不蔓不 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 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我,表转折,沾染(污秽),洗涤,清水,美丽而不端庄,名作动,生枝蔓,长枝节,更加,耸立的 样子,立,表转折,亲近而不庄重,只,玩弄,污泥,我只喜爱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 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 笔挺洁净地立在那里, 只能在远处观

4、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予谓菊, 花之 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 者也。,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是花中的君子。,认为,取独,隐居的人,品德高尚的人,表判断,噫! 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叹词, 相当于“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少,应当,听说,莲花,莲,花之君子者也。,找出文中高度赞美莲花的中心句?,你认为莲花具有哪些高贵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

5、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高洁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孤芳自赏),(正直豁达),(正直),(美名远扬),(志洁行廉),(总括高洁),托物言志、借物喻人,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 品格高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 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 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盛爱牡丹”说明人们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 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予独爱莲,(鲜),(众),(无),隐逸者,富贵者,君子,托物,言志,(正衬),(反衬),(突出),颇有微词,十分轻蔑,赞扬 称颂,以花喻人,本文的写作目的?,作者盛赞莲花是为了含蓄地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仿写爱莲说,以“爱 说”为题,写一篇300字的小作文,点明所爱之物,所托之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