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几个问题 swppt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413521 上传时间:2018-09-29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1.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几个问题 sw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几个问题 sw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几个问题 sw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几个问题 sw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几个问题 sw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几个问题 sw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几个问题 swppt课件(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几个问题,抗生素治疗的药理学 临床用药的几个问题 耐药菌感染的抗菌药物选用 抗菌药物的防突变浓度和突变选择窗,内 容,细 菌,人 体,RESISTANCE,PHARMACODYNAMICS,INFECTION,IMMUNITY,ADR,PHARMACOKINETICS,抗生素,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不同之处在于其作用靶点不是人体的组织器官,而是致病菌,药物-人体-致病菌是确定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三要素,药代动力学(PK)与药效动力学(PD)是决定三要素相互关系的重要依据。过去对PK与PD多是分割看待,近年来国外关于PK/PD研究工作已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抗菌药物PKPD理论成为临床

2、优化给药方案的重要依据。,选择抗菌药时需考虑的因素,药物,对细菌MIC,感染部位浓度,结果,药代动力学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给药方案),药效学,临床效果 细菌清除 患者依从性 耐受性 耐药产生,抗菌药物临床治疗的目的是要根除致病菌 同时尽量避免ADR和耐药菌株的生成,抗生素治疗的药理学 药代学/药效学(PK/PD)参数,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基本概念 药动学/药效学(PK/PD)原则 根据PK/PD原则看舒普深给药方案,临床药理学中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研究抗菌药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清除,决定药物在血清、体液和组织中浓度的时间过程,这一过程与药

3、物的剂量有一定的关系。 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浓度与药物效果、药物毒性的关系,对于抗菌药物而言,研究抗菌活性变化的时间过程,与临床疗效有着直接关系,它决定了达到成功治疗的给药剂量和给药方法,为此必须将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两者结合起来。,时间-血浆浓度变化曲线,药代学特点,Amsden GW et al. In: Mandell GL, Bennett JE, Dolin R, ed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5th ed. Philadelphia, Pa: C

4、hurchill Livingstone; 2000:253-261.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Permission conveyed through Copyright Clearance Center, Inc.,药动学:机体对于药物的ADME; 关 键:是否达到有效浓度和足够时间感染部位,药效学特点,药效学:药物对机体的药理作用(疗效/副作用) 关 键:是否达到有效杀菌,不产生耐药,最低杀菌/抑菌浓度(MBC/MIC) 抗生素后效应(PAE) 防耐药变异浓度(MPC),药动学/药效学(PK/PD)参数,抗菌药物的PK参数,抗菌药物的PK主要研究抗菌药物在体内

5、的浓度变化及其与时间的关系,主要参数包括: 生物利用度(F) 峰浓度(Cmax) 达峰时间(Tmax) 表观分布容积(Vd) 半衰期(T1/2)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这些参数主要反映了药物浓度在人体内的变化规律,即反映量-时关系。,AUC,Cmax,T1/2 ,抗菌药物的PD参数,治疗窗:抗菌药物MIC与药物中毒浓度之间的浓度区域。应用抗菌药物要使其血药浓度达到最大治疗浓度,最好是几倍于某种制剂的最小抑菌浓度,而病人中毒的危险及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为最小。对于某些G-菌,其MIC值要求很高血药浓度,只有在感染灶附近用药才能达到其浓度。,抗菌药物的PD参数,抗生素的敏感性:或称敏感株

6、,通用指给予治疗量后,使微生物生长受到抑制的血中抗生素浓度。理想的是感染部位的抗生素浓度应超过MIC2-4倍。 最小抑菌浓度(MIC):在含有不同稀释度抗生素的肉汤或琼脂培养基中,标准的微生物接种物孵育过夜(16-20小时),无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生长所需的最低抗生素浓度。,抗菌药物的PD参数,最低杀菌浓度(MBC):在肉汤中孵育过夜后,微生物集落计数下降了原来值的99.9%;即,使原来接种物减少了1000倍的最低抗生素浓度。有的抗生素,尤其-内酰胺类(在其对G-球菌起作用时)和喹诺酮类,在一定浓度时表现出最佳治疗效果,而当浓度提高时,杀菌作用反而下降。,抗菌药物的PD参数,耐受性:当一种微生物其

7、MBC超过MIC的16倍或更多时,这种微生物即称为有“抗生素耐受性”。,抗菌药物的PD参数,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 ,PAE) 是指细菌暴露于抗菌药后,在洗去抗菌药的情况下,数量增加十倍所需的时间(与对照组的差)。PAE的大小反映抗生素作用后细菌再生长延迟相的长短,亦反映抗菌药作用于细菌后的持续抑制作用,故而又称持续效应(Persistent effects),对于G球菌,所有抗生素都有PAE 对于G-菌,干扰蛋白和核酸合成的抗菌药都有延长的PAE 短PAE或无PAE见于-内酰胺类对G-菌,但碳青霉烯类对绿脓假单胞菌的PAE延长,抗菌药物的PD参数,抗菌素后白

8、细胞活性增强效应(,PALE)在一些抗菌药物的作用后,白细胞吞噬活性或胞内杀菌作用表现出明显的增强,这可以看作是另一种形式的抗生素后效应,表型是PAE延长(体内和体外)。阿奇霉素的PALE较强,这是它不同于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一个重要原因,产生较长PAEs的抗菌药倾向于显示最大的PALE,氨基甙类和喹诺酮类在白细胞存在时,通常可使PAE延长一倍(对于G-菌),但白细胞对PAE小的抗生素,如-内酰胺类未见明显的增强效果,抗菌药PK/PD分类的依据(药效动力学参数): MBC/MIC:判断杀菌剂和抑菌剂 通常抑菌剂均有较高的MBCMIC,如氨基甙类、四环素类和氯霉素。 通常杀菌剂的MBCMIC比

9、值较低,如喹诺酮类,内酰胺类。 PAE和PALE可判断抗菌药的持续效应,PK/PD参数 评价抗菌药物疗效的主要指标,评价抗菌药物疗效时,主要的评价指标是: 临床疗效,即临床治疗愈率或有效率 病原菌的清除 目前认为病原菌的清除更为重要,其与抗菌药物对病原菌的最底抑菌浓度(MIC)和给药方案有关,药动学/药效学相关性模式图,(mg/L),时间(h),时间依赖型:抗菌作用与细菌暴露于抗菌药物的时间密切相关。其Cmax相对不重要,而药物浓度维持在MIC以上的时间更为重要,如内酰胺类抗生素在感染部位浓度超过MIC的持续时间,即TMIC为50%60%时杀菌率最高,不同菌种要求给药间隔的百分比不同。为此需要

10、每日多次给药,或持续滴注,以维持MIC在间隔时间的50%60%内。但应注意,当药物浓度在MIC的4倍以上时,即使再增加药物剂量也不会增加多少疗效。反之过大剂量,还会导致全身性不良反应和耐药机率增加。,根据药效学和药动学制订给药方案,PK/PD原则 时间依赖型的抗生素PK/PD重要参数,抗生素PK/PD关系图,TMIC:血药浓度超过MIC的维持时间 TMIC%:血药浓度超过MIC的维持时间与给药间隔时间的比值,即,TMIC,给药间隔,MIC90,时间,浓度,PK/PD原则 时间依赖型的抗生素PK/PD重要参数,根据药效学和药动学制订给药方案,浓度依赖型:一定范围内浓度越高杀菌力越强,对致病菌的杀

11、菌活性取决于峰浓度。临床上可以通过提高Cmax来提高疗效,但不能超过最低毒性剂量。如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其重要参数为:Cmax/MIC之比值812时或AUC/MIC 125250时不但起效快,且能有效地杀灭菌和抑制耐药菌株产生,故应该大剂量每日1次给药。如氨基糖苷类为每日1次,氟喹诺酮类为每日12次为宜。,Antibiotic concentration,MIC,Time,AUC/MIC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与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比值 Peak/MIC为峰浓度与最小抑菌(MIC)的比值,PK/PD原则 浓度依赖型的抗生素PK/PD重要参数,PK/PD原则 根据杀菌活性对抗菌

12、药物进行分类,第一大类:时间依赖型 在药物浓度超过MIC4-5倍以上时杀菌活力不再增加 此类代表药物:内酰胺类 、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和万古霉素 第二大类:浓度依赖型 药物的杀菌活力在很大范围内随药物浓度的增高而增加 此类代表药物:氨基苷类、氟喹诺酮类和甲硝唑等,根据PK/PD原理制订的给药方案可以达到更高的疗效和清除病原菌的作用,并可能防止疗程中细菌产生耐药性 与时间依赖型药物杀菌活力有关的PK/PD参数是TMIC,即血药浓度达到或超过MIC持续的时间占2次给药间期的百分比 与浓度依赖型药物杀菌活力有关的主要参数是AUC24/MIC或Cmax/MIC,PK/PD原则 PK/PD参数的意义,P

13、K/PD原则 一些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100 80 60 40 20 0,0 20 40 60 80 100 Time above MIC (%),Bacteriologic Cure (%),肺炎链球菌感染动物的模型,青霉素,头孢菌素,有效的细菌清除:青霉素:TMIC%40% 头孢菌素:TMIC%50%,PK/PD原则 青霉素和头孢类PK/PD重要参数,100 80 60 40 20 0,0 20 40 60 80 100 Time above MIC (%),Mortality after 4 days of therapy (%),肺炎链球菌感染动物的模型,头孢菌素,有效的细菌清除:青

14、霉素:TMIC%40% 头孢菌素:TMIC%50%,PK/PD原则 青霉素和头孢类PK/PD重要参数,青霉素,PK/PD原则,要达到的细菌学治愈率85100,TMIC%占给药间隔的40%以上,PK/PD原则TMIC%的计算,根据PK/PD原则看舒普深给药方案,对于临床常见耐药率较高的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舒普深所含头孢哌酮的PK/PD参数比较,TMIC90(%),根据PK/PD原则制定给药方案,已知药物的PD参数和药物对细菌的MIC值,临床用药的几个问题,临床用药的几个问题产ESBLs的菌株能否用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产ESBLs革兰阴性杆菌均应视为对第三代或第四代头孢菌素耐药,不宜

15、采用。原因如下: (1) 各种ESBLs的底物谱不同,对不同内酰胺类的水解率也不同 (2) 由于感染灶内的菌量往往远超过药敏试验中所用菌量,因此,药敏试验结果敏感者仍可能在体内感染部位耐药,(3)同一株细菌中可能存在多种内酰酶,其作用可相互干扰,影响了ESBLs的正确检出 (4)继续用药产生的选择性压力,可导致细菌的 ESBLs发生更多的点突变,使耐药程度不断增高 (5)目前尚无足够临床资料证实药敏试验呈敏感的产 ESBLs菌感染继续采用第三代头孢菌素仍有满意疗效,临床用药的几个问题产ESBLs的菌株能否用第三、四代头孢菌素,本类药物在幼龄动物中引起软骨损害而限制其用于儿童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该

16、类药物不宜推荐为儿科常规用药,不宜用于18岁以下骨骼生长发育尚未完全的患儿,临床用药的几个问题喹诺酮类在儿童中的合理应用,由于万古霉素在近几年的广泛应用导致耐药菌株(肠球菌和金葡菌)的出现,因此应严格控制本品的使用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及医院感染控制咨询委员会(HICPAE)制定了预防和控制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及金葡菌传播的指南。指南规定了本品的适应症和不适应症,临床用药的几个问题万古霉素的合理应用,万古霉素适应症: 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MRSA)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所致的严重感染 肠球菌及链球菌心内膜炎 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脑膜炎 粒细胞减低患者合并革兰阳性菌感染 假膜性肠炎经甲硝唑治疗无效者 特殊情况下的预防用药:如MRSA高发单位进行的大手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