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辨识与中医健康评估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5406777 上传时间:2018-09-29 格式:PPT 页数:158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体质辨识与中医健康评估_第1页
第1页 / 共158页
中医体质辨识与中医健康评估_第2页
第2页 / 共158页
中医体质辨识与中医健康评估_第3页
第3页 / 共158页
中医体质辨识与中医健康评估_第4页
第4页 / 共158页
中医体质辨识与中医健康评估_第5页
第5页 / 共1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体质辨识与中医健康评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体质辨识与中医健康评估(1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体质辨识与 中医健康评估,前 言,目前国家正在积极推进的医疗体制改革,其中心思想是,让医疗服务惠及民生,把医疗重心整体迁移,减少重大疾病的医疗开支,使社会能够真正进入到和谐安定的文明世界。 在这种背景下的社会的医疗服务一定是注重预防,这个预防的含义其实包括着主要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没有疾病的时候应该积极地预防,杜绝一切导致疾病的因素。第二个是有了疾病的时候应该积极地早期治疗,不让疾病向更为深层的方向发展。,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唯有加大社会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让各种重大性疾病能够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得到有效控制和化解。因此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多数文明国家都已经积极

2、行动起来,积极地进行着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工作。,中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所具有的治疗技术和各种养生防病措施得到了世界的公认。其所具有的对功能性疾病的治疗优势更是有目共睹。 同时中医养生防病理念和中医治未病思想是最具有公共卫生文化理念的思想。 因此,应该在现今医疗体制改革的过程当中,积极地把中医从诊断到治疗的各项适宜技术融入到公共卫生服务当中去。,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医药的相关服务内容已经逐渐开始融入到公共卫生服务领域。最有说服力的证明就是现在推行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的试运行。 为什么国家如此重视中医药学在公共卫生体系中的服务作用呢?,首先是中医学有实实在在的公共

3、卫生服务技术。 这些技术首先是中医简便效廉的各项适宜技术,比如刮痧术、推拿按摩术、洗熨技术、灸疗术、针刺技术,以及各种药疗、药膳技术等等。它们都可以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疾病早期,以功能性改变为主的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彰显着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的强大作用。,有与各项适宜技术相应的中医理论指导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上各项适宜技术,不仅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更有着深厚的中医理论作指导,它们的具体应用,都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原则指导之下进行的,因此中医的各项适宜技术能够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就是说这些适宜技术有着根深的中医理论底蕴。,有可靠的疗效做支撑 各项适宜技术之所以能够保留至

4、今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都是有可靠的临床疗效。这些临床疗效,不仅是现在临床医学可以证实,更多是数以千年的文献积累和渊源不断地中医医疗技术的传承,使中医适宜技术能够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站稳脚跟。 【我们应该站在既有理论又有临床实践疗效的基础上看待中医适宜技术,绝对不能把中医理论丢掉来只用它的技术。】,在我们的工作中深深地体会到:能够积极地用中医学的观点和各项适宜技术服务于公共卫生体系,不仅可以增加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更能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防治疾病的效果。 同时,能够让中医学所具有各项适宜技术,按照中医学辨证施治的观点融入到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体系,不仅能让中医学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也为中医学按照自身发

5、展的规律不断壮大拓展了空间。,意 义,需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中医学的各项适宜技术,要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真正发挥好自身的作用,关键在于它所具有的防治疾病的疗效。 而要提高中医疗效,就必须要有中医的辨证作为前提。 中医在使用各项适宜技术时,必须根据具体证候上偏差,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理和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因此,要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利用好中医各项适宜技术,就必须要有各项中医相适宜技术所针对“证候”这个治疗对象。这是提高中医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疗效的关键所在。 因此我们力推在进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的时候,必须建立一个有鲜明中医学特色的、根据证候状态而设立的健康评估体系。

6、只有在这样的评估体系之下,中医各项适宜技术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在目前我们的临床实践中,中医健康评估主要包括有中医体质辨识、以及中医健康信息和健康因素分析两个方面。即通过辨识和分析对人体的体质状态和证候状态做出评估。 (在国内还有关于中医经络状况评估【北京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热成像原理所做的脏腑经络状况评估【成都中医学院治未病中心】),中医健康评估: 是对人体的体质和证候特点进行的评估。 从总体的体质特征和总体的证候特点进行评价, 同时对其所造成的体质和证候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能够有效地帮助中医进行准确地辨证。,通过评估和原因分析,让中医医生能够根据各个阶段的证候状态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使用各项

7、中医适宜技术(包括健康教育)达到有的放矢地治疗和调理的效果。 这是中医健康评估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价值所在。,下面将从中医体质辨识角度入手,逐步对中医健康评估的内容和相关中医原理进行阐述,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提 纲,一、中医体质辨识简述 二、中医健康评估简述 三、中医健康评估与中医体质辨识的互补 四、我们的建议,结 束,一、中医体质辨识简述,一、中医体质辨识简述,体质的概念和中医对体质认识的渊源 中医体质辨识的方法和原理 中医体质辨识的具体临床应用问题探讨,返 回,体质的概念和中医对体质认识的渊源,体质的概念和中医对体质认识的渊源,什么是体质: 体质是一个“医学名词”,是指“人体在遗传性

8、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掌握人的体质特点对于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具有一定意义。在我国古代和西方医学的发展过程中都曾有过各种体质学说,体质可以按照人的形态,功能或代谢特征进行分类。” 引号内文字摘自辞海1979年版,中医体质辨识的由来是怎样的? 介绍传统意义上的中医体质辨识 传统意义上的中医体质,是按照中医理论对人体生命现象规律的观察,进行归类所得出的各种体质特征。比如阳热体质、阴寒体质等等,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有关“五形人”的体质分类:,摘录黄帝内经灵枢经阴阳二十五人 黄帝曰:余闻阴阳之人何如?伯高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故五五二十五人之

9、政,而阴阳之人不与焉。其态又不合于众者五,余亦知之矣。愿闻二十五人之形,血气之所生,别而以候,从外知内何如?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此先师之秘也,虽伯高犹不能明之也。黄帝避席遵循而却曰:余闻之,得其人弗教,是谓重失,得而泄之,天将厌之。余愿得而明之,金柜藏之,不敢扬之。岐伯曰: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皇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慎之慎之,臣请言之。,“木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苍帝,其为人苍色,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劳心,少力,多忧劳于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足厥阴佗佗然。太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上遗遗然。左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

10、下随随然。钛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上推推然。判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下栝栝然。”,“火形之人,比于上徵,似于赤帝。其为人赤色,广(月引)锐面小头,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摇,肩背肉满,有气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好颜,急心,不寿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手少阴核核然。质徵之人,比于左手太阳,太阳之上肌肌然。少徵之人,比于右手太阳,太阳之下慆慆然。右徵之人,比于右手太阳,太阳之上鲛鲛然。质判之人,比于左手太阳,太阳之下支支颐颐然。”,“土形之人,比于上宫,似于上古黄帝。其为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称,行安地,举足浮,安心,好利

11、人,不喜权势,善附人也。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阴敦敦然。太宫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明之上婉婉然。加宫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明之下坎坎然。少宫之人,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上枢枢然。左宫之人,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下,兀兀然。”,“金形之人,比于上商,似于白帝。其为人方面,白色、小头、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发踵外,骨轻,身清廉,急心,静悍,善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手太阴敦敦然,釱商之人,比于左手阳明,阳明之上,廉廉然。右商之人,比于左手阳明,阳明之下脱脱然。左商之人,比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上监监然。少商之人,比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下严严然。”,“水形之人,比于上羽,似于黑帝

12、。其为人黑色,面不平,大头,廉颐,小肩,大腹,动手足,发行摇身,下尻长,背延延然。不敬畏,善欺给人,戮死。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少阴汗汗然。大羽之人,比于右足太阳,太阳之上颊颊然。少羽之人,比于左足太阳,太阳之下纡纡然。众之为人,比于右足太阳,太阳之下洁洁然。桎之为人,比于左足太阳,太阳之上安安然。”,黄帝内经灵枢经阴阳二十五人在论述了五形人的特点之后又总结道: “是故五形之人二十五变者,众之所以相欺者是也。” 黄帝内经灵枢经阴阳二十五人在之后的继续论述中,又介绍了一些人体功能状态的一些特殊性(比如形态与色泽的相得与否等等),以及五形人的发病情况,以及对于五形人的具体诊治情况。,需要

13、注意的是,在黄帝内经灵枢经阴阳二十五人最后两段阐述五形人分类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问题的经文: 倒数第二段经文: “黄帝曰:二十五人者,刺之有约乎?岐伯曰:美眉者,足太阳之脉,气血多;恶眉者,血气少;其肥而泽者,血气有余;肥而不泽者,气有余,血不足;瘦而不泽者,气血俱不足。审察其形气有余不足而调之,可以知逆顺也”,倒数第一段经文: “黄帝曰:刺其诸阴阳奈何?岐伯曰:按其寸口人迎,以调阴阳,切循其经络之凝涩,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为痛痹,甚则不行,故凝涩。凝涩者,致气以温之,血和乃止。其结络者,脉结血不和,决之乃行。故曰:气有余于上者,导而下之;气不足于上者,推而休之;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必明于经

14、隧,乃能持之。寒于热争者,导而行之;其宛陈血不结者,则而予之。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则血气之所在,左右上下,刺约毕也。”,从中医临床看中医五行体质的特点 木形人的体质特征:具有自然风性的特点,善动、易变;得病容易出现晕眩、痛处游走不定等等特点; 火形人的体质特征:具有自然热性的特点,善热、易红;得病容易出现生疮、红肿疼痛等特点; 土形人的体质特征:具有自然湿性的特点,善润、易腻;得病容易出现沉重、腻滞、缠绵等特点; 金形人的体质特征:具有自然燥性的特点,善干、易裂;得病容易出现干燥、结燥、龟裂等特点; 水形人的体质特征:具有自然寒性的特点,善冷、易凝;得病容易出现寒冷、疼痛、苍白等特点;,返回,中

15、医体质辨识的方法和原理,系统介绍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技术性文件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断标准,体质辨识的方法和原理,第一部分:中医体质辨识的背景资料 第二部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总体介绍 第三部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系统介绍 第四部分: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的判断方法介绍,返 回,2009年4月9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该标准的制订工作自2006年6月启动,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中华中医药学会负责、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编制完成。,背景资料,该标准的制定综合应用了中医体质学、文献学、流行病学、心理测量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多学科专家

16、反复论证而建立,并在项目负责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主任委员王琦教授带领的国家“973”计划“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中得到进一步完善。该标准遵循科学规范的方法和程序,探索了中医标准的方式途径和特点规律,丰富了中医临床诊疗标准的内容,其示范引领作用可为中医标准化工作提供借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返回,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总体介绍,九种体质分类: 平和质 (A型) 气虚质 (B型) 阳虚质 (C型) 阴虚质 (D型) 痰湿质 (E型) 湿热质 (F型) 血瘀质 (G型) 气郁质 (H型) 特禀质 ( I型 ),九种体质分类下的六个方面的特性描述: 总体特征 形体特征 常见表现 心理特征 发病倾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返 回,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系统介绍 九种体质特征,平和质 (A型)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